国外关于品行障碍性别差异研究的综述

2013-04-02 12:17熊小青刘启珍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品行攻击性性别差异

熊小青,刘启珍

(安湖北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1 前言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出现的反复而持久的攻击和反社会行为,该行为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力,并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标准和规范.

在国外关于品行障碍的众多研究中,被试大多数为男性,对于女性品行障碍的研究虽未间断,但一直以来也非常的少.在这一领域,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将关注点转移到女性品行障碍的研究上.Moffitt,et al(2008)通过对3208名青少年样本的访谈和施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DSM-IV的品行障碍诊断标准显示出性别偏见,即现行的品行障碍标准也许并不适用于对品行障碍女孩的诊断测量.Pardini&Fite(2010)指出,当前对于女孩的品行障碍诊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作的一般年龄(age of onset);最有效的可以作为确诊阈限的症状表现(symptom threshold);可能作为部分品行障碍定义的其他反社会行为表现和人格维度.新的研究发现和质疑导致很多研究者呼吁修改现有的品行障碍诊断标准,使之更符合对于女孩品行障碍的提早诊断和预防干预.

以下从品行障碍性别差异的角度来综述和分析这些新的有关女性品行障碍的研究成果.

2 品行障碍性别差异的表现

2.1 品行障碍影响因素方面的性别差异

品行障碍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为什么男性品行障碍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对此,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发现,生物因素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对17个月到29个月的2940名婴儿的身体攻击行为进行的研究表明,男孩被划分为高水平和中等水平攻击性的概率是女孩的2.6倍.男性激素(尤其是睾丸激素)和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也被广泛研究.Archer(1988)研究证实,睾丸激素会增加多种脊椎动物的攻击性行为,但随后Archer(1991)发现,即使睾丸激素与攻击性行为存在相关关系,其程度也是相当的低.后来基于人类被试的研究对“男性激素是否会增加攻击性行为”出现了不一致的研究结果,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进行的研究更是如此.

尽管如此,也有研究者认为,儿童性别社会化是导致品行障碍表现具有性别差异的因素之一.就品行障碍的具体表现而言,青少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往往与童年早期那些没有被习得“要求禁止的”攻击性行为是一致的.只不过对于男孩和女孩而言,在童年早期所习得的“需要被禁止的”行为由于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具有性别差异,故导致品行障碍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也具有了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童年早期的不利经历对于品行障碍男孩女孩具有同样的影响.Dadds and Barrett(1996)研究证实了严重的、长期的家庭功能失调与情感和品行障碍之间的关系,认为严重的、长期的家庭功能失调对于女孩和男孩的危险性是一样的.Davies and Cummings(1994)认为家庭内部冲突干扰了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且导致儿童更易以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做出回应.Bowlby(1988)研究中儿童所报告的内容也表明,这些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因素易导致“不安全的”依恋.Becker&Mccloskey(2002)也证实,童年早期就处于家庭暴力的儿童易发展成为注意力缺乏/多动症和品行障碍儿童,对于女孩更是如此.Afifi et al(2011)研究表明,在一般人群为样本的研究中,童年虐待与终身的品行障碍症状相关联;所有形式的童年虐待,即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身体忽视、情感忽视都与品行障碍相关联,且不存在性别差异.

社会情境理论则重视社会情景对于人类社会心理活动的影响.根据该理论,品行障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表现是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情境.研究发现,高浓度的睾丸激素更多的与“社会支配”相联系而不是与攻击性相联系,而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攻击性才会与社会支配相联系,也就是说,睾丸激素是通过影响男性“社会支配”意识为中介而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即性别差异取决于社会情境.即睾丸激素与不同形式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是否有正相关取决于社会情境.基于收容机构里青少年样本的研究显示:当他们被激怒时,女孩和男孩会显示出同样的反应,其原因是收容机构里面暴力的氛围和攻击性行为在同伴团体中的多次重现不仅会增强、而且会均质化居住在里面的青少年们的攻击性行为.

2.2 品行障碍青少年成年后发展结果的性别差异

近年来,在品行障碍的研究领域,有些研究者尤其关注品行障碍儿童或青少年成年后的发展结果,故在这一领域产生了很多新的研究结果.对于青少年品行障碍与其成年期的发展结果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有两种研究结果:同型模式和异型模式.同型模式指与青少年早期的攻击性、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产行为和违抗规则行为相联系的品行障碍症状可能会持续整个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早期;异型模式指品行障碍的某些症状有可能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以新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即并不是与青少年早期品行障碍行为相一致的方式.早期的研究结论大多属于同型模式,而没用研究这种异型模式,故大多得出的结论是有品行障碍的女孩以后的发展会比男孩相对好些.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更多属于异型模式.基于一般群体样本的研究证实,品行障碍女孩特有的异型发展结果:意外怀孕和堕胎,即在控制了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家庭变量之后,女孩15岁时的品行障碍症状与15-19岁之间的怀孕有着强烈的相关,甚至与20-28岁的怀孕都有弱相关,同样的强烈相关也存在于15岁时的品行障碍症状与随后的堕胎之间,甚至到20岁之后依然有着强烈相关.这与另一项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即品行障碍女孩在其青少年时期早孕的风险会比一般女孩大3~5倍[1].除了意外怀孕和堕胎,品行障碍女孩会有更高风险的物质依赖和社会福利依赖[2].

除了意外怀孕和堕胎,研究还发现,品行障碍女孩在成年早期通常会有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且在亲密关系内常显示出反社会行为[3].也就是说,品行障碍女孩成年以后的许多问题通是发生在亲密关系内[4].基于一般人群样本的研究表明,不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在所有品行障碍和创伤性事件的关系中,品行障碍与攻击性暴力的关系是最强的,但品行障碍在预测成年后遭遇的创伤性经历的性质上,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确存在着性别差异,曾有品行障碍的女性更多报告曾被配偶或者恋爱中的伴侣袭击、跟踪、性攻击和患有威胁生命的疾病;曾有品行障碍的男性则更多的报告被配偶或恋爱中伴侣以外的人袭击、武器胁迫或威胁,曾经历一次威胁生命的意外、看见某人被残忍的伤害杀害和无意中看见死体(Afifi,2011).这些结论与从临床品行障碍青少年样本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是非常相似的,即对于曾有品行障碍的女性来说,她们成年以后经历的创伤性事件更多的与性相关或者更多的发生在亲密关系的背景下,相反,对于曾有品行障碍的男性而言,他们更多的可能经历亲密关系外的攻击性暴力和面临威胁生命的意外事件[3].

3 小结与展望

对于品行障碍性别差异的了解有助于对该障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但是其性别差异方面的研究很多局限于相关研究,究竟这些因素到底是以怎样的机制运行并预期成年后发展结果的,尚不清楚.影响品行障碍发展的因素有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性别差异.文中所综述的诸多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表明,研究品行障碍时关注性别差异,特别是加强对于女性品行障碍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进一步深化女性品行障碍的研究将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

从国外近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研究品行障碍性别差异时,不同类别的群体样本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致的.这提醒国内的研究者,在研究品行障碍性别差异和推广研究结论时,群体样本类型是个很重要的变量.

性别差异在品行障碍的诊断、品行障碍影响因素、以及品行障碍成年后发展结果的研究中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大量的女性品行障碍研究结果作为支撑,完善现有的品行障碍诊断标准,使之更适合对女性青少年进行诊断和治疗将是研究趋势,同时也为心理工作者对于女性品行障碍进行有效干预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1〕Gaudie J, M itrou F, Law rence D, Stanley F,et al.Antecedents of teenage pregnancy from a 14-year follow-up study using data linkage.BMC Public Health,February 11, 2010, 10(63).

〔2〕Moffitt T E, Arseneault L, Jaffee S R,et al.Research review: DSM-V conduct disorder: Research needs for an evidence base.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8,49(1):3–33.

〔3〕Reebye P, Moretti M M, W iebe V J,et al.Symptom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adolescents w ith conduct disorder:sex differences and onset patterns.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0,45:746-51.

〔4〕Fontaine N, Carbonneau R, Barker E, et al.Girls’hyperactivity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during childhood and adjustment problems in early adulthood.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2009,65:320–328.

猜你喜欢
品行攻击性性别差异
优良品行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
富川县安监局开展“ 讲道德、有品行” 专题学习研讨会
彭林军:诚实守信 砥砺品行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