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爱迪生的家庭教育案例透视

2013-04-02 07:59邵心诚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南希胡塞尔爱迪生

邵心诚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1 现象学与现象学运动

在学术界对现象学有两种分类方法:狭义现象学和广义现象学.狭义现象学是指以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为标志开创的并且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及“理性在可理解的对象面前的自我发现”,[1]而广义现象学是指现象学运动,是“西方现代同研究、阐述和应用现象学哲学有关的学术思潮及学术活动的总称.”[2]1900年,当时任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教授的胡塞尔发表了《逻辑研究》,这本书的发表标志着一种新的哲学——现象学的诞生.随着现象学哲学在欧洲大陆的不断传播,大批学者投身到了这个新生的哲学的研究之中,最终使其成为了一种学术运动,即现象学运动.本文所讨论的现象学是指广义上的现象学.

2 家庭与家庭教育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单元;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利益集团即家族.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上的家庭概念.家庭同时还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正确认知与处理好家长与子女间的关系,是建立美满家庭的前提,因此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便涉及到了家庭教育的问题.

对于“家庭教育”这一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认识.笔者还是对《辞海》中对家庭教育的解释较为认可,即:父母或其他长者在家庭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4]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关注,但它被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事情,经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

3 案例透视——爱迪生的家庭教育中所体现的现象学理念

爱迪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发明家,这个天才的发明大王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他的母亲南希.下面我们通过了解南希对爱迪生的教育,可以从中找到很多现象学的相关理念.

《爱迪生的好妈妈》文章节选:[4]

爱迪生五岁的时候,有一次他问妈妈:“鸡把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干吗呀?”南希告诉他,这是鸡妈妈怕蛋着凉,给他们暖和暖和.“蛋为什么要暖和呢?”“这是为了孵小鸡.”爱迪生听了妈妈的话后找了一些鸡蛋,躲到邻居家的仓库里,做了一个小窝,把蛋放在里面,自己蹲在上面孵起小鸡来.爱迪生失踪了,家里人找了好几个钟点才在仓库里找到他.但是,南希并没有因此责怪和取笑儿子.这就保护了爱迪生好问好学的积极性.

爱迪生七岁开始上学.有一次,上算术课,讲到二加二等于四,爱迪生又问道:“老师,二加二为啥等于四呀?”老师回答不上来,还以为爱迪生是存心捣乱,故意为难老师.爱迪生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南希到学校去先向老师了解情况后,最终给爱迪生退学,带回家去自己教.

南希给爱迪生讲罗马帝国的盛衰;讲英国的演变;教他念《鲁滨逊飘流记》、《悲惨世界》一类著名的文艺作品;爱迪生又读了电学家法拉第的著作,使他增加了不少电学知识.南希看到爱迪生特别喜爱物理、化学,又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给他,小爱迪生更加入了迷,凡是能够做的试验,都要自己做一做,做不成就不罢休.

有一次,爱迪生看到气球里面装满了气就能上天,他想,如果让人的身体里也装满气,人不是也可以上天了吗?爱迪生想到当时的一种泻药叫做“沸腾散”.他想,水沸腾了就冒气,这药吃到肚里大概也能冒气.他找了一大包药,让邻居一个孩子吃下去.结果,那孩子不但没有能飞起来,反而肚子痛得不得了,只好找医生来抢救.

这件事使南希十分生气,她下命令停止爱迪生的化学试验.爱迪生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他一面向妈妈保证以后决不再作这种蛮干的事,一面要求妈妈允许他继续做试验,来掌握更多的知识.南希看到孩子的悔过是真诚的,就收回了成命,同时也更加耐心细致地指导爱迪生的学习和试验.可以想象,如果爱迪生不是有这样一位好妈妈,这个天才的大发明家是有可能在萌芽时期就被扼杀的.

3.1 关注父母与子女的“生活世界”,把它们转化为教育资源

“生活世界”的理论最早由现象学家胡塞尔在他晚期的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提出的.提出的原因是因为其先验现象学的观点被其他学者质疑和批判,认为他对了意识的研究严重脱离了现实,他又重新走回了黑格尔的老路上.因此,胡塞尔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用来解释他的研究并没有回到纯粹的意识或者思辨的旧思维中.“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先在的,自然的,主观的,直接的世界,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具体世界,是唯一实在的,可以被知觉所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够被经验到的世界.”[5]“生活经验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6]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给予子女足够的生活空间,关注并体会子女的生活世界,同时也应该注重自己的生活史,剖析自己的生活历程和生活经验.这两种生活世界的回归,在家庭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3.1.1 走进子女的生活世界,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感受.文章中南希充分走进了小爱迪生的生活世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语文数学,有物理化学,南希充分了解了小爱迪生的兴趣爱好,从小便给他买了文学的著作,物理学的著作,这对他日后的发明创造打下了全面的基础;同时他知道儿童是充满童心的,他并没有责怪小爱迪生去孵鸡蛋这种在常人看来很可笑的事情,也没有因为他提出的“2+2为什么等于4”的这个幼稚的问题去责备他,这很好的启发了小爱迪生对于新事物探索的积极性.可见,充分走进子女的生活世界,有利于孩子全面的,协调地成长.

3.1.2 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注重自己(父母)的生活史.南希同样当过老师,她在教育小爱迪生的同时,充分分析和思考自身的生活经历,通过自己的教育行动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小爱迪生.注重自身生活史的父母,能够在实践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儿女成长,这是实现高效率家庭教育的基石.

3.2 父母对子女的理解,是联系情感教育的纽带

作为胡塞尔的学生,海德格尔在胡塞尔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只有人对存在者存在有显现的理解,存在者存在的显现才有意义,只有人的理解才能够通达存在,理解是存在的方式,理解是存在的家.南希对小爱迪生的家庭教育,体现了她对小爱迪生的理解,她充分发现了小爱迪生和常人与众不同的思维,理解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体验,如文章中小爱迪生让邻居小孩吃泻药的故事,最终她还是原谅了自己的儿子.理解是解释学的核心概念和内容,“理解就是从生命的外在表现中获得内在的生命意识过程.”[7]因此,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沟通与理解,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距离,能够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获得人生的启迪.

3.3 知识的理论化与实践化相结合,是家庭教育的必然

师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把理解进一步发展,他认为人的基本存在就是理解,存在的意义正是通过理解来展现的,理解成为了一种动的状态,而解释学成为了探究“人的世界经验和生活实践的问题”,[8]成为了一种实践哲学.

回到爱迪生家庭教育的故事中来,母亲南希很好的运用到了实践教学,小爱迪生的所有实验都是在实践中得出结果的,而这些实践的前提,同样的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的,这些理论的基础就来自于爱迪生平时看的物理、化学的著作以及母亲潜移默化的教导.这也启示我们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在知识理论化的基础上向实践化过渡,要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知识,在运用中寻找规律,在探索中摸索技巧,做好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3.4 把握主体间性,正确、协调地处理家长与子女间的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来自胡塞尔晚年时期,“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理解性、通融性和共识性”,[9]主体间性也叫交互主体性,它强调主体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主体之间的交互性,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都是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彼此承认,彼此尊重.这种主体间性有助于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的相处.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尊重现象学中主体间性的理论,承认人与人之间主体间性的交往是以个人的主体性为基础的,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能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教育子女,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自己的个性和差异性,家长不能要求子女的观点必须和自己认同,他人始终是他人,他人不能成为我,他人与我不同;同样的,我始终是我,我可以走近他人,但不可能成为他人.反观现在中国式的家庭教育,把榜样扭曲化,羡慕别人孩子的成绩,恨不得把别人的孩子拿过来当自己的来养,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子女,只能看到自己子女的缺点却看不到闪光点,完完全全忽视了主体间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南希充分给予了小爱迪生自由和尊重,即便他是一个孩子,他也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这便给小爱迪生创造了发明的空间.因此,正确把握主体间的关系,加强与孩子之间的语言交流和对话,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育.

3.5 回到家庭教育现象本身,才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

现象学研究的根本原则是:“回到事情本身”,现象学的其他的很多观点都源于此,回到事情本身“打开了一个立足于人本身来全面看待生活并重新赋予人生以意义的广阔视野”,[10]现象学学者认为现象和本质间彼此是不分离的,事物向我们显现的不仅仅是现象,这个向我们显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事情本身,这与传统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是相左的,这也意味着人可以通过直觉的方式去把握事物.

之所以把现象学的最核心的概念:“回到事情本身”放到最后来说,是因为前面所有的观点和方法都是建立在这个现象学最基本原则之上的.同样的,家庭教育活动也是一种现象,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家庭教育现象就是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回到生活世界里来,应该回到家庭教育现象本身去认识和了解家庭教育.然而,现如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是工具化、理性化、应试化,由此把家长与子女带入到了一个陌生的、抽象的、异化的地带,当代的家庭教育绝大多数已经背离了教育本身的宗旨和规律,家长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一个教育的误区,而一旦进入这个教育的误区,便可能导致多层面的教育上的变质,最后演化成一个社会问题.南希对小爱迪生的教育是一个因材施教的过程,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使实践回到家庭教育现象本身上来,能够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4 对现象学在家庭教育中运用的总结与归纳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和“回到事情本身”的理念,改变了人们看待家庭教育的传统方式,使人们开始重新理解教育,现象学中的很多观念对家庭教育的冲击和影响是深远的,这些观念在理论上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还有许多我们值得去借鉴的地方,除了关注人的体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寻求理解、加强对话和交流来把握主体间的关系等等,还对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反思”,反思是贯穿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方法特征,也是整个现象学研究的前提,如果家长也能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和价值观念,便可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完成家庭教育.现象学的观念还能够为我们的教育提供更多的思维理念,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发掘与研究,家长只有在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运用好这些观念,才有可能达到家庭教育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1〕罗伯特·索克拉夫斯基[M],高秉江,张建华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0.

〔2〕〔6〕冯契,徐孝通.外国哲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472,1300.

〔3〕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023.

〔4〕余心言.名人家庭教育故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21-123.

〔5〕马克思·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邓友超.教育解释学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1-5.

〔8〕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

〔9〕熊川武.实践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1-72.

〔10〕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前言1.

猜你喜欢
南希胡塞尔爱迪生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第二个奇迹
第二个奇迹
人人认识的爱迪生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再版的解析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
南希·里根:1921~2016年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爱迪生的“1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