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晨祖
(河池学院 学工处,广西 宜州 546300)
90后大学生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时代,可以说没有经历过经济上的困难时间,因为这个时候正是我国经济改革发展有显著成效的时期,信息也逐步发展起来,并且让其成为信息高速发展的体验者.他们不仅有着前卫的思想,还有着夸张的行为,自信中带着张扬,早熟中带着独立,也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俨然成为高校的“主旋律”.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就必须积极把握90后的特点,不能再以之前的的方式方法来进行心理指导,在遵循时代发展到同时采取符合社会发展的心理健康工作方式,使90后大学生正常的心理健康走向正常化.
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我们习惯称其为90后.而这个时期恰巧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伴随着大力改革深度、对外开放、信息飞速发展的阶段.90后享受到了经济带来的好处,但是也受到社会环境不成熟带来的不良影响,导致他们的认知、情感、思维以及行为上都具有很多的特点.
1.1.1 行为特点
不喜欢被别人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表现,但是又因为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遇到事情不能很好的处理.
1.1.2 情感特点
情绪化很严重,而且对于长辈、晚辈之间没有传统的思想,甚至对于亲情也比较单薄.
1.1.3 思维特点
信息发展迅速,接受了很多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的思想,而又不能很好的结合,导致不伦不类,甚至是错误的思维方式.
1.1.4 认知特点
对于认知的范围很狭窄,对错、善恶,没有认识的标准,而全凭自己的喜好,觉得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而并不会遵循事物的相互联系,可以说很多时候是善恶不分,颠倒是非黑白,但又不是她们本意,只是认知深度的问题.
1.2.1 90后现象是市场经济环境的产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说速度就能说明的,可以说是飞速发展.也就是这样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社会环境在经济上得到了很大层面的提升,包括在精神享受方面也被越来越注重.而90后就享受到了经济和物质上的富足,没有经历过苦难,所以对于他们身上的特点来说,无疑是经济市场的产物.
1.2.2 90后现象是信息环境的产物
经济社会在发展,自然信息也不能落后.随着社会越来越信息化,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和方式铺天盖地,在享受信息化好处的同时,也带给90后大学生不良影响.首先,网络的发达,让90后对网络形成了依赖,什么事情都是依靠网络,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次,网络上毕竟是个人、团体、政府等各个层次都可以发布信息的平台,所以难免有信息本身就不正确的情况;再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企业和个人会故意散布不良信息,甚至是恶意的引导青少年;最后,由于国际化全球化的作用,国外信息的过分冲击,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教育习惯.这些,都是因为信息化制度不完善,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些情况又恰恰能误导90后的青少年们.
1.2.3 90后现象是家庭环境产物
我国从80后开始很多就是独生子女,而90后大部分是属于家里的独生子女,经过祖辈父辈们的艰苦奋斗,已经进入了经济条件很好的阶段.也因为如此,家庭对孩子就会溺爱,导致很多90后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很强,甚至觉得什么好东西只要他想要的就一定要满足他,甚至是什么事情都实行包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私的性格.也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本身就缺乏孩子间的沟通,在性格上会相对孤僻,而又因为各个家庭经济之间的差距,让90后的孩子在经济上也会形成很大偏见,甚至会用经济来衡量一切事物.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离婚率也节节攀升,离异家庭越来越多,这样也会让90后的大学生在心理上留下阴影,严重者对感情淡薄,不愿意付出.
大学教育是属于高等教育,而高校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不仅仅是要传播理论和实践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能力以及塑造良好的人格.社会的重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却是以心为本,心态决定一切,万事皆始于心,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所以,高校首要解决的就是加强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90后大学生在行为、思想、情感上的问题,就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
不管是什么问题要想解决的话,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差异,所以必须把90后和80后进行对比,找出差异,才是心理教育的基础.主要有两点差异:第一,文化上的差异.80后接受的文化是中西结合,不仅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也有着西方文化的融合,但90后接受的基本是西方文化,甚至对中国文化有着嗤之以鼻的态度;第二,生活上的差异,80后虽然不能说是经历过多么艰苦的岁月,但是相对于90后来说,还是艰苦很多.80年代的时候我国经济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到90年代后才逐渐好转,也就是说90后,基本是在经济富裕的状态下出生和成长的.而人的性格和思维基本是在14岁以前就形成了,也就是说80后在90年代已经定型了自己的思想和性格,不会再受到社会很大的影响,但是90后就不一样,因为还处于一个接受的阶段.因为接受的生活观念完全不一样,所以形成的思维和性格也不一样.所以,高校心理教育必须从差异上来进行正确的分析,然后加以引导,这才是解决的基础.
“以人为本”始终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而社会的发展终究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必须重视90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不管是从教学活动还是其他行为,都应该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引方向.不仅是在行为、情感上进行引导,而且更重要的是从人格上来引导90后大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以此来防止走上社会后只有理论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情况.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2.2.1 坚持人文关怀与历练教育相结合
第一,加强人文关怀,缩小心理差距.根据数据统计,90后大学生家庭情况层次不齐,贫富悬殊,在很多方面也会存在不平等的局面,而对于心智不成熟的90后大学生来说,无疑会有心理上的压力,甚至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果能及时关怀,就能有效的缩小这种心理差距,反之,会越来越严重.第二,与80后相比,90后明显会“眼高手低”,而又因为自己的过分自信,不会从内心承认这一点,这也就需要高校在课堂以及实践活动中来加强,提供更多的历练机会,以此提高90后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2.2 坚持传统文化和传媒引导相结合
一方面,传统文化在90后大学生的脑海中所剩无几,可以说是被抵触的东西,要想让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必须从心理上入手,让他们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真谛和内涵,这不仅需要学校课堂的努力,也需要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同时也要跟家庭相结合.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似乎对非主流文化很感兴趣,而且不管是从言行还是思维,都有一定的模仿成分,所以要通过传媒的作用,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因为非主流文化本身不是简单的对和错就能分辨的,合理利用能促进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所以必须要注重传统教育和传媒教育的有机结合.
心理教育并不是“有心理障碍才需要教育”,而是重在引导和预防,所以高校要采取正常的课堂普及心理教育、发现问题单独谈话以及结合网络教育,要把整个90后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90后大学生的心里问题.
2.3.1 坚持课堂教学和主题教育相结合
第一,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这个主途径的作用,来设置心理课程,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也需要可是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还要开展与社会接轨的比如“人际关系学”、“成功心理训练”、“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健康与成才”、“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以此把心理教育和个人能力素质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课程渗透到所有课程之中.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实践拓展的训练,比如受挫能力的提升、自信心的加强、判断分析能力提高等.第二,加强主题渗透.心理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需要完全渗透到其他的课程和教育活动中.平时可以多开展有意义的班会、演讲、竞赛等,让90后大学生在娱乐和实践中应用心理教育,这也是检验心理教育成效的一个有效途径.
2.3.2 坚持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高校的授课方式基本还是传统的课堂教育,不管是传统的教室授课还是多媒体教学,都属于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采取传统教学的同时必须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现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90后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很多,所以高校应开设网络课堂,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教学.因为网络教学无需面对面,所以学生才能放下心理负担,把平时不愿意说的都能通过网络说出来,相比传统的课堂教育,会更加有成效.
2.3.3 坚持目标引导和层次化教育相结合
很多90后大学生一进校就会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这是因为没有定好目标的原因.所以高校在学生进校的时候就要指引其明确目标,以便奋斗方向更明确也更有动力,否则就会两眼一抹黑,甚至是混日子,到毕业之际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也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理,这样也能检验自己在校学的各方面能力.另外就是要注重层次教育,扬长避短,具体体现在“因材施教”上,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0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不是口头上的喊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从以往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更要注重时代的发展,遵循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探讨90后大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和具体表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正确引导.同时不仅仅只拘泥于心理教育,而要渗透其他各方面能力提高,必要时刻需要结合社会、家庭各方面环境,从而让90后大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遗余力地发挥高校为社会提供人才的目标.
〔1〕徐春利.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11).
〔2〕杨延昌.论90后女大学生管理中的沟通策略[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04).
〔3〕王妍媛.在企业中“80 后”领导如何管理“90 后”员工[J].中国商贸,2012(31).
〔4〕舒卷.“90”后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成因及文化育人机制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
〔5〕孟婷婷,边林洁,蔡雪.团体心理辅导解困“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J].现代物业 (中旬刊),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