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抗倭儒将唐顺之及其海防诗创作

2013-04-02 07:34:07张慧琼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倭寇海防

张慧琼

(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 周口 466001)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江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会试第一,历官翰林编修、兵部主事、吏部考功、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等职。唐顺之是明代中期重要的文学家、“心学”家,在明代文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就是这么一位传统的文人儒士,晚年投笔从戎,奔赴海疆,抗击倭寇,成为明代著名的抗倭儒将,并在此期间留下传世的文学作品——海防诗①。

唐顺之的家乡常州府武进县,在明代隶属南直隶州,是自然形胜、人文荟萃之地。常州山明水秀,风物清嘉,物产丰饶,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文教昌盛,江东苏、常一带刻书业兴盛,藏书宏富,科举繁盛,进士代有人出。不少家族诗礼传家,科举入仕,簪缨联翩,形成文化型的名门望族。武进唐氏在明代即是当地著名的“文献之族”和官宦世家,唐顺之生时其家族已计有八人进士及第②,加上族中中举者,为官人数更多,唐顺之是其中的佼佼者。《明史·唐顺之传》③曰:“顺之于学无所不窥,自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壬竒、禽乙,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左、右、文、武、儒、稗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据古今官私目录记载,其著述多达62种,遍及经、史、子、集各部诸多类别。

唐顺之少年时聪颖慧毅,自小即有志于圣贤之学,发愤于学业,常读书至深夜甚至通宵。十几岁时,已遍读经史诸书。十六岁入庠,嘉靖七年戊子参加应天乡试,名列第六,嘉靖八年己丑中会试第一。明冯时可撰《中丞荆川唐先生传》④曰:“(唐顺之)读书常彻夕。母任宜人怜其稚弱,辄吹灯令寝。先生椟其灯,俟母寝熟,始发以为常。甫髫已遍经史。十六入庠,戊子举于乡,书第六,己丑举礼闱第一。”嘉靖八年的廷试,唐顺之名列第四,其下有陈束、任瀚,时一甲三名为罗洪先、杨名、欧阳德,嘉靖帝亲阅六人廷试卷,各御批(《明史·选举志二》),于唐顺之策文批曰:“条论精详殆尽”⑤,“公虽首二甲,而二甲之有御批自公始”⑥。唐顺之为场屋圭臬,时文冠绝诸家,师宗王鏊而又自成一格,是明代“八股文四大家”之一,《明史·归有光传》谓:“明代举子业最擅名者,前则王鏊、唐顺之,后则震川、思泉。”

举业成就了唐顺之的功名,文学成就则为他争取到文学史的位置,一是他的文艺理论,二是他的诗文创作。八股文必须阐发儒家经典的规定和严密的篇法矩度为唐顺之注入深刻的创作理念,让他体悟到“文必有法”的“章法论”和“文以载道”的“文道观”,在《文编序》(《唐荆川文集》卷十)中阐述了“文不能无法”和“文以载道”的理论。他最为重要的文学理论是“本色论”,在《答茅鹿门知县二》(《唐荆川文集》卷七)与《与洪芳洲书》(《唐荆川文集》卷七)中详尽阐述了“本色论”的主要观点。“本色论”在明代影响很大,是唐顺之和“唐宋派”反对“前七子”文学拟古主义思潮的理论武器,又是后来李贽“童心说”、公安派和竟陵派“性灵说”的先声,为唐顺之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在“本色论”的指导下,唐顺之进行诗文创作,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唐顺之以古文名家著称于文学史,流存下来的古文作品四百多篇,体裁丰富,众体兼备。古文创作自成一家,率意信口,独树“本色”一帜,《明史·唐顺之传》谓:“顺之于学无所不窥。……为古文,洸洋纡折,有大家风。”《四库全书总目·荆川集提要》谓:“在有明中叶,屹然为一大宗。”钱基博《中国文学史》⑦第六编《近代文学》第一章《明文》论及唐顺之的散文:“情韵不匮,抑扬往复,上接欧阳修,下开归有光,在有明中叶,屹然为一大宗。”唐顺之存诗五百七十余首,题材广泛,古、近体皆备。早年的应制奉和诗和家居时的田园归隐诗是荆川诗中的佳作,而晚年的边塞诗豪壮矫健、风骨慷慨,高处不减盛唐,又见奇峰,最值得称道的是抗倭期间创作的海防诗,面目一新,景致瑰丽,将于后文详加论述。

唐顺之学宗王守仁开创的“姚江学派”,黄宗羲《明儒学案》将其列入“南中王门学案”。不过他不是王阳明的弟子,他的“心学”思想得自王门后人,主要是王畿,黄宗羲云:“先生(唐顺之)之学,得之龙溪者为多,故言于龙溪者只少一拜。”⑧《明儒学案》概括唐顺之心学要义:“以天机为宗,以无欲为工夫”⑨,核心是“天机说”。唐顺之受王畿、罗洪先、聂豹、邹守益、徐阶等王门后劲影响,熔铸多家思想而自出机杼,形成以“天机”为宗、以“无欲”为功夫的“心学”思想,在王学中占一席之地。

若没有抗倭战争,唐顺之便定格为科举士子、文学家、“心学”家糅合而成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人儒士的形象,然由于晚岁复出奔赴海疆抗击倭寇,这位儒家文人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展示了新的形象——抗倭名将。

有明一代,倭患不绝,以嘉靖年间最为惨烈,史称“嘉靖倭难”。“明初,倭屡寇沿海州郡,如蚊虻之扰,未为巨患。至嘉靖时许栋、王直等为之谋主,沿海诸省始大受其荼毒。”⑩倭寇入侵给沿海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闽、浙、苏所受创伤最为严重。苏、松、常一带惨遭涂炭,吕希周《庆捷一首》序曰:“苏、松、常千里奥区,财赋之丛也。寇扰屡月,烬焰瀰天,殣骸遍地,荡柝离居,迄无底宁。”时唐顺之辞官居家,亲见倭寇劫掠,屠戮乡里,尤其是在苏州目睹倭寇用刀挑刺婴儿戏耍,他愤懑难食,顾宪成《唐顺之传》载:“庚戌虏薄都城,……已而倭入,犯东南,骚动蹂躏特甚,惨不忍言,……顺之愤懑废食。”南倭北虏,家国飘摇,唐顺之忧心忡忡,终老林岩之志动摇了,嘉靖三十七年春决计出山,秋七月赴蓟镇查勘边务,秋九月旋奉命前往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抗倭(《明唐荆川先生年谱》卷四)。

唐顺之抗倭体现为经略与实战两个方面。其经略思想几乎涉及抗倭战争的所有方面,据《筹海图编》卷十一、卷十二载,唐顺之在“定庙谟”、“实军伍”、“精教练”、“足兵饷”、“清屯种”、“慎募调”、“收图籍”、“鼓军气”、“公赏罚”、“处首级”、“御海洋”、“固海岸”、“散贼党”、“严城守”、“降宣谕”、“用间谍”、“通贡道”、“开户市”等诸多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并被用来指导抗倭战争,起到重要的作用,得到抗倭统帅胡宗宪的赏识。然唐顺之并非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令人敬仰的是他亲临抗倭前线,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立下不朽的功勋。唐顺之到浙江后,即亲自下海视察,出没惊涛骇浪之中,却意气风发,谈笑自如。洪朝选《荆川唐公行状》谓:“(公)乃从江阴泛海至刘家河渡,又自嘉兴下海泛大洋至蛟门,一昼夜行六七百里,自昔未有也。从者惊吐成疾,公独夷然。”此次海上视察,唐顺之将所有险要会哨绘制成图,以备歼敌之用。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倭寇侵至崇明,贼船停泊在三沙。唐顺之率兵诱贼至海外,奋力击杀,在海上斩敌首一百二十颗,沉敌船三十余艘,缴获敌人衣物兵器无数,倭寇无一人登岸,余敌向江北逃跑。洪朝选《荆川唐公行状》谓时人称“自苏松用兵以来,未有此捷也”。不久,倭寇骚乱江北,凤阳巡抚李遂告急请援。唐顺之命总兵官卢镗拒守三沙,亲率领副总兵刘显前往增援,在姚家荡痛击敌寇。倭寇败退庙湾,唐顺之再率兵击杀,战斗惨烈,敌我伤亡相当。三十八年夏,唐顺之率领卢镗、刘显进攻盘踞在三沙的倭敌,久攻不克,卢镗、刘显进击失利,劝唐顺之退兵。唐顺之愤恨异常,亲自跃马布阵,冲至阵前。倭寇见唐顺之军阵严整,于是坚壁不出。唐顺之持刀奋身前往,冲到距离倭营百余步的地方,逼敌出战。卢镗、刘显恐怕损失更大,力劝唐顺之退兵。当时是盛夏暑天,天气炎热,唐顺之在海上已漂泊了两三个月,卤侵炎蒸,劳顿颠沛,“暑月蒸热,积劳久之,吐血几至殒生”(《唐荆川文集》卷八《与杨朋石祠祭》),前时旧疾亦复发加重,不得不返回太仓。李遂调往南京,唐顺之升任右佥都御史,代李遂巡抚凤阳。嘉靖三十九年三月,唐顺之再次泛海巡历,行至通州,病情严重,将不久于人世。嘉靖三十九年四月一日,唐顺之端坐而逝,终年五十四岁。

唐顺之晚年出任军事,由严嵩党羽赵文华荐,因此横遭非议,《明史·唐顺之传》曰:“晚由文华荐,商出处于罗洪先,洪先曰:‘向已隶名仕籍,此身非我有,安得侔处士。’顺之遂出,然闻望颇由此损。”唐顺之决定复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已预见出山后世人的议论,然当他亲眼目睹倭寇在苏常等地烧杀掳掠,涂炭乡邦,内心的愤懑如决堤之水,《与俞总兵虚江》(《唐荆川文集》卷八)曰:“及东南遭倭变以来,备见生灵涂炭之苦,日夜痛心,奔告无所欲,亟图见敌忾戡乱之人。”他再也无法安居山林,家国之忧超越了道德重压,不屑横世非议,毅然受命于危难之际,复出抗倭。唐顺之复出之举源于他道德自律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铁肩担道义,岂顾身后名,坚守名节而不囿于名节,比只知沽名钓誉、全节保身而忘怀家国之人更令人敬重,这也正是其人格魅力所在。

唐顺之是明代抗倭名将,其家乡常州遭受倭寇重创。他亲历嘉靖倭难,亲临抗倭前线,感时纪事,涉笔成诗,创作了三十余首海防诗,收录在他的诗文别集《唐荆川文集》(明万历元年纯白斋刻本)中。作品不多,却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皆有可观之处。

唐顺之的海防诗内容丰富。一些作品描绘了明代倭寇的相貌装扮和行为伎俩,如“眉目粗顽发指冠,乡人权作大王看”(《偶感十一首》之十),写倭寇外貌的鄙陋凶恶;“刃露雪霜惊壮士,阵翻蛱蝶扫疲军(倭夷有蛱蝶阵)”(《病中秋思八首》之七),写倭寇使用倭刀作为兵器,并配以蝴蝶阵作战;“纷纷盗窃尔何知,岸上斫人水上嬉。自咤一身都是胆,欲将巨海作潢池”(《海上凯歌九首赠汤将军》之二),描述的是倭寇擅习水性、肆无忌惮从海上来犯的情境。倭寇在吴中地区烧杀掳掠的暴行在唐顺之的海防诗中得到反映:“何年海上入妖氛,满地楼台尽一焚”(《病中秋思八首》之七);“忽报吴门兵燹尽”(《病中秋日作四首》之三);“贼来窥户正临妆,虏得吴娃似孟姜。箫鼓满船催送酒,大王今夜作新郎”(《偶感十一首》之二)。以上两类内容是对倭寇和倭患的纪实性描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与史籍所载和其他海防诗作品相印证。倭寇常为蝴蝶阵,《筹海图编》卷二载:“倭夷惯为蝴蝶阵,临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众皆舞刀而起。”吴中繁华富庶,是倭寇重点侵犯之地,遭受的破坏也最为严重,孙七政《三殇诗三首》序曰:“吴之墟,天下佳丽也,而士女悉邦之赋臣。岁甲寅、乙卯,倭寇入吴门之郛,战北,亡奔死者相骀藉,而有司若罔闻。知亦有贤妻贞女抱闺仪而身膏贼斧,与野草同腐。”

唐顺之的海防诗还有另两类内容,一是海战,一是海洋风光,这两类描写都带有浓郁的海洋文学色彩。“海上秋高朝气清,营中贾勇竞先鸣。叠屿乱翻旌帜影,惊涛尽作鼔鼙声”(《海上凯歌九首赠汤将军》之五),写水军的海上营寨,鼙鼓惊涛,旗帜飘海,士兵竞勇,一派兵临前线、出海作战的景象。“偃旗休角寂无猜,百丈楼船泊不开。夜半贼营流矢满,才惊汉将是飞来”(《海上凯歌九首赠汤将军》之二),“沉船斩馘海为羶,潭底潜蛟喷血涎。髑髅带箭逐波去,可道孙恩是水仙”(《海上凯歌九首赠汤将军》之六),这两首所写是海上战争的惨烈情景,膻血泛海,骷尸随波,战船瞬间沉入海底,比起传统边塞诗中描绘的大漠中血流成河、马倒人翻的厮杀场面,过无不及。奇异瑰丽的海洋风光在唐顺之海防诗中得以展现,“大洋万里无拳石,却见群山亘海中。忽然石壁开双峡,坐觉楼船耸半空。岛以户宽延满月,潮缘口窄弄惊风”(《月夜渡蛟门》),万里海面,石壁乍开,山岛耸峙,惊涛骇浪中楼船随潮头颠簸起伏,惊险万状;亦有潮定风息后的海上平静景象,“昨夜波潮怒,中霄云雾披。天澄镜光发,风嫩谷纹滋”(《乍浦下海》),“海能尽月空无水,潮定期风飒有铓”(《三沙病后夜起玩月抒怀》)。诗中布满了海洋意象:海风、浪潮、波涛、礁石、岛夷、丛苇、桅樯、鲸鲵、鲛鼍等。

唐顺之的海防诗洋溢着昂扬悲壮的杀敌斗志,表现了誓死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爱国思想。“誓清万里寇,敢惮一身危”《乍浦下海》),是唐顺之初赴海疆即立下的抗倭誓言。在此誓言下,唐顺之亲赴抗倭前线剿杀倭寇,“一身自试妖狐穴,六月深驱瘴海兵”(《海上归来病手足疮兼血疾伏枕》),不顾病痛而勤于军务,“日御短衣巡壁垒,夜支倦体阅军书”(《三沙抱病夜坐柬梅林督府》)。“水军队队黄头郎,迎潮直上凌扶桑。已知海若先清道,万里沧波定不扬”(《海上凯歌九首赠汤将军之四》)则可见唐顺之高昂的斗志,对剿灭倭寇充满坚定的信心。

唐顺之的海防诗艺术表现一定的创新。比如语言,《乍浦下海》中的一句“风嫩谷纹滋”,这个“嫩”字用得新颖绝好。以“嫩”写海上微风,不无道理,因为风从海上起,风里挟裹着海水的湿气,“风嫩”给人的感受是海风的柔和湿润,一个“嫩”字点出了海风含水湿柔的特征,可见作者语言运用的独具匠心。再如描写的新视角,作者以“闽卒精风候,吴儿惯水嬉”(《乍浦下海》)描写江浙、福建的水军英勇善战,是从士卒精通风候、谙习水性的角度来写的,这种新视角侧重于士兵的“软战力”描写,实大不同于传统边塞诗中以长于骑马射箭、矫健雄壮描写将士的勇武善战。

唐顺之是明代中期一位博学的杂家,亦是一位罕见的奇才,身兼文学家、“心学”家、军事家、抗倭名将等多种身份,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文化遗产和宝贵的道德精神财富。作为江苏常州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荆川先生”唐顺之的确值得树碑立传以缅怀纪念。

注释:

①目前学界尚未对“明代海防诗”作出概念界定,笔者此处自行界定其概念:“明代海防诗是以明代抗倭战争为历史背景、以因抗击倭寇而建设的东部海防为地理背景的反映倭寇、倭患、抗倭战争以及与之密切相关内容的诗歌。”

②唐肯总纂:《毘陵唐氏家谱》,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铅印本。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④(明)唐顺之:《唐荆川文集·附录》,明万历元年(1573年)纯白斋刻本。

⑤(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明)洪朝选:《荆川唐公行状》,《毘陵唐氏家谱》“宗”册。

⑦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

⑧⑨(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六《南中王门学案·襄文唐荆川先生顺之》,沈芝盈点校,中华书局,2008年,第598页,第598页。

⑩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7页。

猜你喜欢
倭寇海防
戚继光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海交史研究(2021年3期)2021-11-25 02:58:58
巧借潮水灭倭寇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领导文萃(2020年21期)2020-11-19 10:54:56
倭寇克星戚继光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
群文天地(2009年8期)2009-09-04 03:58:50
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
军事历史(2000年4期)2000-11-22 07:13:26
周恩来与新中国海防建设
军事历史(1998年1期)1998-08-21 05:53:32
中法海防三·六事件始末
军事历史(1994年3期)1994-08-21 06: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