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卑”——兼谈“逾”有“降下、降服”义*

2013-04-02 03:38
辞书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上博武王简帛

王 辉

马王堆汉墓帛书《昭力》:

子曰:“昔之善为大夫者,必敬其百姓之顺德,忠信以先之,修其兵甲而卫之,长贤而劝之。不乘胜名以教其人,不羞卑隃以安社稷。”[1]

“隃”,赵建伟(2000:312)径作“俞”,认为其义为远,“不羞卑隃”即不辱卑贱在野者(或不以卑贱在野为耻,或不辱卑弱之远国);丁四新(2002:380)读为遥,“卑遥”即地位低下而偏远之人;宋立林(2008:441)解释“不羞卑隃”为:即使自己爵位职位低卑、远离天子王都也不以为耻辱;张政烺(2011:289)读为偷,苟且之义,又谓“隃”或当作陬,隃、陬形音俱近致误,引《庄子·天地》“子贡卑陬失色”,陆德明《释文》“卑陬,愧惧貌”为释;连劭名(2012:463)读为愉,训作劳。

按,从“卑隃”可以是引以为羞的对象这一点来看,以上诸说似均不可从。“隃”当是逾(或踰)的假借。《古字通假会典》中,隃、踰相通之例甚多,文中不区别两者时只用“逾”。传世文献中,作为实词的“踰”“逾”多表示“越过、越进”等意思,用在帛书中显然并不合适。但在已刊布的出土文献中,“逾”(或从“俞”之字)却有“降、下”的意思。请看下面的例句:

(1)《郭店·老子甲》简19“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马王堆帛书本“逾”作“俞”),今本《老子》第三十二章“逾”作“降”。(2)《上博(七)·武王践阼》简2“(武王) 堂 ”,《大戴礼记·武王践阼》作“王下堂”。(3)《上博(六)·庄王既成》简3-4“载之专车以上乎,(四航[2]以逾乎”,“逾”与“上”相对,陈伟(2010:276)指出其义当为“下”。(4)新蔡简甲三5“赛祷于荆王以 (逾),训至文王以逾”,甲三201“)祭景平王以逾至文君”,零301、150“ 荆王、文王以逾至文君”,何琳仪(2004)指出“以逾”犹以降。(5)《鄂君启节·舟节》“逾湖、逾汉、逾夏、逾江”,“逾”义即顺流而下[3],与《国语·吴语》“乃令左军衔枚溯江五里以须,亦令右君衔枚踰江五里以须”之“踰”意思相同[4]。

“逾”既有“降、下”的动词义,引申则可指降低身份。“卑”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与“逾”义近,“不羞卑逾”是指大夫不以降低自己的身份为羞,即礼贤下士之意。

“逾”和从“俞”之字在简帛文献中还有“战胜、攻下”之类的意思。例如:(6)《清华(贰)·系年》简131“楚师围之于蔑,尽逾郑师与其四将军”,简133“王命平夜武君率师侵晋,逾郜,止 公涉涧以归”,李学勤等(2011:199)谓“逾”义为“下”,即征服、战胜。(7)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陈轸章》“煮枣将榆,齐兵又进”,思齐(2011)指出“榆”义为“被征服、降服”。甚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对应字作“拔”,正是被攻下之义。此外,在传世文献中,《淮南子·道应》“子发攻蔡,踰之”,李家浩(2005:203)指出“踰之”犹《史记·陈涉世家》“攻陈,下之”之“下之”。“踰”也是“攻下”的意思。

“逾”及从“俞”之字为何会有“降下、降服”的意思呢?不少学者主张它们应该读为“降”[5]。“降”字与此相关的音义古有两种:一为古巷切,今读jiàng,古音在见母冬部,义为“下降”;一为下江切,今读xiáng,古音在匣母冬部,义为“降服、投降”。甲骨文“降”作 ,从阜从*,会降下之义,降服之义由此引申而来,后又分化出“降(x-)”来表示这一意思。“逾”古为喻母侯部,与“降”音相近,有相通的可能,可以参看上述持这种意见学者的论述。但以“逾”为“降”的假借字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降服”义基本都用“降”、从“降”或从“*”诸字表示,似未见例外;二是类似“降江”“降湖”这样的说法几乎找不到用例。从这两点来看,读为“降”并不是很合理的办法。

事实上“降服、降下”的意思均可以理解为“逾”本义的引申。《说文·+部》:“逾, 进也。”《足部》:“踰,越也。”本义即“越进、越过”,引申则指“胜过、超过”。《孟子·梁惠王下》“卑踰尊、疏踰戚”、《管子·君臣上》“威罚之制,无踰于民”之“踰”均用此义。《史记·汲郑列传》“使黯任职居官,无以踰人”,踰,《索隐》曰:“《汉书》作愈。愈犹胜也。”“胜过、超过”即使某方处于下风,引申则指降下。此外我们还注意到从“俞”之字有不少与“降”相同的义项。首先,前述“逾”“踰”的“降服、战胜”义,“降(x-)”也有,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降彭城而归诸宋”,《庄公三十年》“齐人降鄣”,《战国策·秦策一》“踰羊肠,降代、上党”[6]。“愈”也有“胜过”义,《玉篇·心部》“愈,胜也”,《论语·公冶长》“子与回也孰愈”,是其例。“愉”有“悦服”义,《尔雅·释诂》“愉,服也”郭璞注曰:“谓喜而服从。”“降(x-)”亦有此义,《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至,我心则降”,朱熹《集传》谓“降(x-)”与下章“说”一样是“悦服”之义[7]。其次,“输”有“倾泻、倾倒”等义。《玉篇·车部》:“输,泻也。”《荀子·成相》“春申道缀基毕输”杨倞注:“输,倾委也,言春申为李园所杀,其儒术、政治、道德、基业尽倾覆委地也。”与降(j-)意思相近。“降”与从“俞”之字声、义俱近,可能有同源关系。

以上利用出土文献材料对帛书“卑隃”一词进行释读,进而指出了“逾”一词的新见义项。检索目前常用的古汉语字词工具书,均未收录这个义项,原因大概是传世文献中的例证太少,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出土文献中的大量例证正能弥补这一缺失。传世文献中还能找到两个可能的例子,《墨子·修身》:“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逾”,或读为偷,训为苟且;或读为嬬、懦,训为弱;或如字读,训作远;或如字读,谓训与“偷”同[8]。若将“逾”理解为“降、下”的形容词义,正可与“强”“盛”相对;读为“偷”,训为苟且等,则显得意思较为具体了。类似的话也见于《礼记·表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郑玄注“偷”即苟且。依上说,“偷”也当读为“逾”,训释亦同。需要指出的是,笔者暂未在唐宋以后的文献中找到用作这个意义的“逾”或从“俞”之字,它们应该是被“降”“下”等同义词取代了。这种词义消失的现象在古汉语词汇中是很常见的。

附 注

[1]图版及释文参看: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北京:中华书局,2008:36—37,189—190.

[2]“航”字释读的相关情况参看:高佑仁.《庄王既成》“航”字构形考察.∥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相关讨论参看:陈伟.新出楚简研读.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35—339.

[4]于鬯曰:“踰江与上文溯江为对,溯江为逆流而上,则踰江必谓顺流而下。”(香草校书.北京:中华书局,1984:932)陈伟(1996)已将此处“踰”与《鄂君启节·舟节》中的“逾”对应起来。

[5]参看:复旦读书会(刘娇执笔).《〈上博(七)·武王践阼〉校读》文下评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http:∥www.gwz.fudan.edu.cn,以下简称“复旦网”),2008—12—30;侯乃峰.《上博(七)·武王践阼》小札三则.复旦网,2009-01-03;复旦网“学术讨论”版·思齐.清华简《系年》中的“逾”.复旦网,2011—12—22.

[6]前二例已有学者指出,参看附注[5]《清华简〈系年〉中的“逾”》文下讨论.

[7]参看:雒江生.诗经通诂.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32.

[8]参看:王焕镳.墨子集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6—37.参考文献

1.陈伟.《鄂君启节》之“鄂”地探讨.江汉考古,1996(2).

2.丁四新.帛书《昭力》注释.∥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一).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高亨撰,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89:331.

4.何琳仪.新蔡竹简选释.安徽大学学报,2004(3).

5.李家浩.包山卜筮简218—219号研究.∥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

6.李学勤等.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11.

7.连劭名.帛书《周易》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12.

8.思齐.清华简《系年》中的“逾”.复旦网,2011—12—22.

9.杨朝明,宋立林.新出简帛文献注释论说.台北:台湾书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

10.张政烺.张政烺论易丛稿.北京:中华书局,2011.

11.赵建伟.出土简帛《周易》疏证.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

猜你喜欢
上博武王简帛
《20世纪以来出土简帛文献美学思想研究》评介
问鼎
问鼎
“武王攻击纣尸”的原由探析
简帛文献中的“吕遂”相关问题初探
简帛学的学科分支新论
否定副词“弗”的主观化语用特征——以简帛文献中的用法为例证
壽縣朱家集銅器銘文“”字補釋
“可”字在《上博》简的用法与诠释
楚简《武王践阼》三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