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程琳,徐 彬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明代徽州家谱编修频繁,大量的家谱至今保存,这些家谱成为认识明代徽州社会的重要资料。在丰富的家谱中,谱序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记载了家族姓氏的来源、祖宗历代的德行、家族的迁徙和本族家谱的编修等内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谱序的功能作一简要论述。
在徽州,许多名门望族都非常重视家谱的编写、姓氏的来源及家族的发展传承,而谱序作为家谱的首要内容,则详细记述了家族姓氏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过程,概要的介绍了家族世系以及家谱的编写体例,使后人能更好的了解家谱,以达到对家族历史的传承。
明永乐年间举人徽人程邦达在《常山岩前旧谱序》中写道:“程氏得姓自周成王之时,伯符祖表上三异之璊,因受封广平程国,遂以为姓。其后爵伯休父,宣王时为大司马,至婴公有存赵之功,封忠诚君,至东晋元谭公,因刘渊石勒之难,侍元帝渡江,假节为新安太守,任满为民益,盛以蕃厥,后子孙蔓延布满南北,又十四传唐进士忠公,生仅、仔、佖、僖四祖,今考四房上至十五世,世家黄墩。至干符戊戌端午日,黄巢别部入黄墩,程姓举族逃难解散,继以群盗蜂起,扰攘不已,由是各择胜地远迁他郡,遂为桑梓。长曰仅,生原、厚二子,原生渥、浐、沛、涤、洁五子,浐公仕唐,为御前马步军都督,徙居开化蔗溪,厚徙居乐平河冲。次曰仔,徙居贵溪程源。三曰佖,徙居乐平石城。四曰僖,徙居乐平杭桥。以此四房世数迁徙之因,论之迄今四百余年矣”[1]。程氏的家族姓氏来源有悠久的历史,程邦达在所修谱序中不仅对其派家族姓氏的起源、历史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家族的迁徙世系传承等都进行了介绍,其目的是“使他日子孙稍知原委”,做到“知礼能文书,又能口为勿替益衍”[1],即对家族历史的传承。
谱序不仅对家族历史的传承进行记述,而且有的谱序还对家谱编写的体例结构进行了介绍。明正德吏部尚书李杰在所写的《程氏本宗谱序》中,写道“盖自为其子孙一支也,首世系四卷,次事略四卷,次附录二卷,世系起自始祖元谭至曾之子为四十九世,每五世为一图,丝牵绳联秩乎,其有条理,子孙或有作过者、不睦者、侵祖墓者、口弃手泽者、婚姻不计良贱者,黜之不书,使有所惩;事略则书字、书行、书生卒时月、寿年,及葬、及娶、及书宦迹学业节妇烈女,使有所劝;附录则载祠堂、坟茔祭祀之制,与夫田地山塘顷亩之数,使有所稽考,而谨守之。凡本宗所得赠颂、哀挽、诗文之类则别为世泽,编辅谱以传”[2]。从这可以大致了解《程氏本宗谱》的编写体例,有世系、事略、附录,并且别作世泽,编为辅谱流传,其目的是“曾之此举,其为绍先垂后之谋”[2],使后世子孙在通读家谱前,可以概略了解家谱体系,以便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继承先世遗志,传承家族历史。
因此,程氏子孙程大宾说道:“祖德崇高,虽乎其为显也。吾上世声猷之美,具在谱牒,可谓盛矣,因而续之。非特以纪世次、著勋阀而资夸诩也,将使后世考世德之淳疵,明流泽之广狭而益思,自树以不遏佚前人之光云尔”[3]。谱序记载家族“声猷之美”并不仅仅是为了“资夸诩也”,而是为了使后世继承先世的优良品德,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和重视自己的家族传承,使其“绵绵瓜瓞”,这才是谱序中撰写家族历史的意义所在。
明代,编修家谱作为铨选官吏和世家望族门第婚姻参考依据的作用已经被逐渐淡化,这一时期,程朱理学受到官府重视,并确立了其官学地位,统治阶级对亲亲之恩的推行十分重视,因此,编修家谱主要侧重于它的教化功能,这一点在谱序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1.1 昭穆明,尊卑正,疏戚分 明代徽州率东程氏裔孙程惟宗说道:“上世继其思本而不坠,且今族大则世远,世远则服尽,服尽则情尽,情尽而为途人矣,苟无谱谍以明之,则昭穆何以别乎”[4]?同为率东人的程祖关认为谱序“为文冠之篇端,发幽光于既往,示激劝于将来,而尊卑之名分正,疏戚之伦序明矣,实所以遵前人之训,而继先祖之志也”[5]。人多则情淡,情淡则世系混,需要人们记载世系昭穆,以正昭穆名分。
明万历曹廷梓继而写道:“尝闻故家一祖肇端,既而于传千枝万派,其间人异品、居异地者,不可胜纪,且犹正名辨、分联踈为亲胡为乎然哉。盖其先世已有宗谱,而后其胤代有贤者,岁以贻穆伦序登录明备,以故世远而亲亲不衰,其着火姓称名阀有由然矣”[6]。以此告诉后人“嗟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为之后者讵可不镜其本源,故据管见挭,刊上杀、下杀、旁杀,胜公以来之亲,班班可考”[6]。并且要求后人“遇岁暮清明,令明敏子弟做古读谱之意,群族人谕之,庶几世远而先代不至于遗忘,人众而名分不至于淆乱说者”[6]。曹廷梓在所作的谱序中更明确指出正因为先人和后代贤者对家谱的记载,才使后人不至于混淆名分、昭穆、尊卑。
由此可见,家族越大,则世系越多,支流派别就越纷杂,人与人的关系就越容易被淡忘,如果没有谱牒记载,那么则很难区分辨别昭穆,昭穆不别,尊卑名分和亲疏关系就容易混乱,这在明代重视尊尊之亲的环境下,被认为是不合礼数,有损家族声名的。所以要正尊卑之名分,明疏戚之伦序,这不仅在家谱的编修中,被作为很重要的一方面而加以记述,而且在谱序的写作中,也常常被加以记述和强调,作为谱序的功能之一。
2.1.2 崇本敦族,守世业,严谱系 在强调别昭穆,正尊卑名分,明疏戚之伦序的同时,明代的徽州学者在写谱序时也特别告诫后人不能忘本,要重视尊祖敬宗、睦族收族,守业和严谱系。
汪氏七十九世孙汪湘在其所作的统宗谱序中明确指出修家谱是为了明宗、崇本,并且他不顾当时尚在病中,对家谱中的祖宗世系严于考证,谨慎作谱。“谱也者,以明宗也。夫人必有本,又枝崇其本而遗其枝,则生意隔绝,而根干削弱,故周礼以九两系邦国,其吾宗以族得民,修仁而辑睦厚本之道也。然千枝万叶,不有非其本之所出,而指以为是乎。此相淆伪而本乱矣。是故君子病之收族也,而严于去伪,广爱也。而谨于禁冒谱,于是乎得矣”[7]。足见其对明宗、崇本的重视,而知道自己本源所出,必能激发族人的聚族之心,从而可以和睦宗族,振家风。
徽人汪道昆则认为除了崇本之外,还要重视尊祖敬宗,敬宗收族。因为“夫世穷则泽熄,泽熄则忘亲。尽则疏,疏则无纪。故尊祖则有廟饗,收族则有宗盟。夫既廟之,又从而谱之,神人和,幽明洽矣。许由有言,有族有祖。祖者,徂也。义重则尸,仁轻则祧,高曾而上,无得而称。虽有慈孙,其于著存何有!乃今聚族而居,父兄子弟咸在。出入则同,吉凶弔则同。序事则同堂,会食则同席,由是而反其所自始,僾然如将见之。收族故宗庙严,非虚语矣”[8]。
徽州学者在写作谱序时,除了告诫后人要崇本敦族,尊祖敬宗和睦族收族外,还警醒后人“毋忘水本木源之思”,守业和严谱系。明代著名学者程敏政积二十年之功,为本族编写了统宗世谱,在其所作的谱序中,他表明了他编写家谱的目的是要后世子孙“毋忘水木本源之思,笃尊祖敬宗、睦族之义,守其世业,诵读遗书,保其体魄之藏而不失,又谨其名分之称而不紊”[9]卷23,使子孙能够发扬尊祖敬宗睦族的精神,守业,严谱系,稳定家族内部的秩序,继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祖宗家法即宗法,这里指家族内部所确立的一种文字依据,用来解决家族纠纷,惩戒不孝子孙,教育后人,作为后世的规范。“宗法既立,则彝伦益明,风教益兴。可诘者虽久而弗晦也,可齐者虽多而弗离也,若然又岂独一宗之幸而已。骇者安,疑者释,天下后世之有家者,将不取法于程氏也哉。奉斯谱者,其共勖之”[9]卷23。
徽人汪泓认为家法在家族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教育族人遵守礼教,修养自身品格、团结族人的工具。他在谱序中写道:“谱为族作也,古者重族,有宗法焉,有祭法焉,居则统其众于宗祭,则合其族于庙,昭穆、伦叙、仁慈、孝敬咸于谱乎,考也今诸君为统宗谱矣,尊尊亲亲、长长幼幼、睦九族、宗礼教,茂祖宗之行义,显潜德之幽光,则又存乎,后人之想相最云尔”[10]。且“观木于山而知其根之盛,湖泉之源而知其流之清,验人世德之厚而后可以知其家法之傅矣,夫根之盛者,其实茂源之清者,其流长家法之懿,世德之厚则宜乎本支,奕华弥久而弥芳也”[11]。由此可见,祖宗家法对家族影响的重要性。
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各个宗族都非常重视家谱的编修,以此来使族人通晓统系来处,还可以在家族内部重新确立宗法制度。“家乘之作所以原本始、殁宗序、别亲疎、征行实、正彛伦以厚风俗,合万殊而归一本者也,何也知有母而不知有父者,禽兽是也,庶人则知有父矣,然而不知有祖宗也,学士大夫则知尊祖矣,然能推原其所自采者乎,水之有源也,木之有根也,不有谱牒何由殁征,此家乘所以原本始也”[12]。由此宗法被历代编修者所重视,且宗法既立,则可以明宗序,祭祀祖宗有礼可循,及冠、婚丧祭等家族仪式有典可遵,也能够使彛伦得到端正,风俗越发淳厚,承前启后,作为后世的榜样。
谱序的教化功能除了能够促使后世尊祖敬宗、睦族收族,明教化外,还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使尊卑有序,建立等级观念,增强彼此间的家族凝聚力。“虽然亲亲故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于续谱牒有頼焉,继自今始,世世续之,历世虽远而源本可寻,合族虽众而尊卑不失,莫不以礼相叙,以义相合,以恩相孚爱,故尊不至于凌卑幼,不至于慢长疏,不至于间亲有无相通,患难相恤,吉凶相庆相吊,善恶相劝诫”[13]。
徽人查大斯为绩溪双井黄氏所写的宗谱序中则说道,“联疎以为亲合,异以为同千枝本于一根,万派出于一源,不有以昭萃涣之道乎,散而异居焉,析而别籍焉,形迹虽殊其亲则同。尔我虽别其本,则一不有以昭一体之恩乎,始于吾身,终于吾族。不独亲其亲而人各亲其亲,不独长其长而人各长其长,不有以昭因心之德乎。具此四美,家谱之有益于世也。何如哉?观是谱也,为能明远,为能萃涣,为能一体,为能因心,斯其为贤子弟矣,子弟贤则族益达,日新富有盛德大业斯永傅于不朽”[14]。族人不管相距多远,但人的根是出于一处,而支派再多也是出于一源。家族内部族人们之间的感情是融洽的,有等级的,这样可以使子弟贤明、具有博爱之心,有利于家族间凝聚力的增强。
程敏政则更进一步阐释了谱序的这一功能。“族之有谱,非徒以录名讳,备考实而已,一家之礼乐实系焉。世降俗漓而知其为重者,鲜矣。孔子曰:‘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谱之作其缘于斯乎。’又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故曰: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夫谱成而族之位奠,秩然彪分可谓异矣,异而后有敬曰,此诸父也,此诸兄也,不敢忽也。谱行而族之情睦熙然春洽,可谓同矣。同而后有亲曰,此当爱也,此当恤也,不敢盩也。一家之礼乐,既兴推之一乡可知也,进而推之,邦国可知也”[15]卷30。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同能使人们互相亲爱,异则能使人们互相尊敬。同样的,在家谱中也是如此,彼此在宗族中的位置确定后,因为辈分、尊卑的不同,人们之间是彼此互相尊敬爱护的,以此而一家之族上下和睦,尊卑有序,有助于增强家族间的凝聚力。将此推之国家,则可使四海之内互相敬爱,促使国家团结凝聚力的增强。
谱序的第三个功能即谱序的考订功能,也就是能够通过谱序对家谱中存在的勘积舛误进行订正考信。
徽人程炌在写《十万程氏会谱序》中说道:“篁墩学士之修统宗谱也,遂过听而误从之,复以渝公为凉公,故吾族之祖父恒切置憾,思欲会三派,徵其旧刊其误而重修之。……相与稽遗文,考旧谱勘积舛误,从正反异合同,萃三派而为一编作《十万程氏会谱》十卷”[16]。由此可见,程炌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旧谱存在舛误,但他通过编写谱序表达了出来,他认识到旧谱是存在错误的。
休宁人程敏政则在谱序中明确指出了家谱中存在的错漏。“予见程氏各族之谱,其间多脱口讹舛,亦往往而是,如忠壮公十三世孙有口、沚、浑、泽、澐、湘、淘、汾八房者,最盛于唐季黄巢之乱澐,其郑兵保东密岩,以捍休宁、开化之境,累官御史中丞,号严将,盖澐卒而淘以国子祭酒继之,淘卒而沚之子旭由继之,旭即坊市谱所称‘金乡令’一名药者也,然诸谱皆称旭为巌将,而旭有庙在开化龙山,宋赐口曰愿佑以市坊谱,澄之不同,岂始迁者乃旭之子姓作谱者口,原其本而并书之乎,虽然世远人亡,欲究其既往者,于数十百世之上,此势之所不能也”[17]。
同时家族蕃衍变迁,加之事事无常,因此有些家谱往往不能及时得到修撰,造成事之讹误、缺漏者很多。新安人程孟说道:“我程氏自开国得姓以来,以至守新安居黄墩,旧谱载之详矣,而本宗汾公由黄墩迁河西,历三世,而延坚公始迁今居之槐塘,又七世,而太师魏国公大圭生焉,由延坚公以上河西璇公,序述已备,而以后支派行实,历代粗有纪述,至永乐初,孟之同宗伯用翔公始总嘉修缉,然图派有不伦者,行实有未备者,岂犹有待于后之人欤,自用翔公至今近三十年矣,后生小子名未岂籍而事之讹漏者尤多”[18]。因此家谱的考订就犹为重要,而谱序则对其错误之处进行了解释说明。
此外,写谱时还需要认真考证,考信确有其人、其事,“是故有信人,斯有信谱,未有人不信而能信。夫谱也者,三代之盛诸侯以睦相恤,大夫以序相考,上以信相守,曰睦曰序皆信也,而诸侯大夫士皆有家者也,恤而考且守焉,仁厚和平之风可想见矣。然则人之信岂易言哉,且夫信也者,各一夫五而兼贯乎四者也,四端万善,匪信弗诚仁,匪义,匪义礼,匪礼智,匪智伪焉。尔矣,故曰四端之信犹五行之土美,大圣神至德极功要,不越乎。实有是善之信,而得之然,则人之信岂易哉”[19]。徽州学者在谱序中记载这一问题,是为了使后人开卷即可了解信谱问题,从而警示后人对家谱的考证要如实记载。这就是谱序所起到的考信功能。
综上所述,谱序作为家谱前的序文,不仅记载了家族的历史变迁、世系的传承等内容,而且体现了其对家族历史的传承、对后世的教化功能以及通过谱序对家谱中存在的勘积舛误进行订正和对家谱进行考信的功能,这些说明了谱序在家谱的体例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谱序有其优点的同时,也存在其不足,即它和家谱的写作一样,其书法原则为尊者讳,只书善而不书恶,有褒扬而无贬低之处,但“谱虽为亲者讳,而其善恶之实,犹有不可掩者,如此可不戒哉”[20]。
[1]程邦达.常山岩前旧谱序[M]//安徽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十八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2]李杰.程氏本宗谱序[M]//安徽休宁率口程氏续编本宗谱六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3]程大宾.槐塘程氏续会通谱序[M]//安徽新安岑山渡程氏支谱六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4]程维宗.率东家谱序[M]//安徽率东程氏家谱十二卷附上草市宗谱一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5]程祖关.率东家谱序[M]//安徽率东程氏家谱十二卷附上草市宗谱一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6]曹廷梓.宗谱指南序[M]//休宁曹氏宗谱.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7]汪湘.统宗谱序[M]//休宁西门汪氏大公房挥佥公支谱九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8]汪道昆.溪南江氏族谱序[M]//太函集.合肥:黄山书社,2004.
[9]程敏政.新安统宗世谱序[M]//篁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0]汪泓.旌德新建统宗谱叙[M]//仙源村汪氏族谱十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11]朱同.绩溪程里程氏谱序[M]//安徽韩溪程氏梅山支谱二十卷首一卷附录二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12]汪叡.汪氏家乘叙[M]//岩镇汪氏家谱.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13]孙原贞.率溪程氏重修宗谱序[M]//安徽休宁率口程氏续编本宗谱六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14]查大斯.重修双井黄氏宗谱序[M]//安徽绩溪双井黄氏宗谱.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15]程敏政.休宁流塘詹氏家谱序[M]//篁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6]程炌.十万程氏会谱叙[M]//安徽十万程氏会谱十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17]程敏政.绩溪坊市程氏族谱序[M]//安徽韩溪程氏梅山支谱二十卷首一卷附录二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18]程孟.重修谱序[M]//安徽新安岑山渡程氏支谱六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19]程资.婺源柱国程氏支派谱序[M]//安徽韩溪程氏梅山支谱二十卷首一卷附录二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20]程孟.会通谱叙[M]//安徽皖桐程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