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以孔子“忠恕之道”思想为视角

2013-04-01 18:42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孔子大学生生活

(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人尽其才,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古诗云“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物欲横流,文化多元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这种简单而浪漫的生活场景已经成为人们的美好向往。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友好相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活条件优越的“90后”大学生们,大多为独生子女,亲情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善于与他人分享与交流,所以学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必修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忠恕之道”思想,已经成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准则,因此学习借鉴孔子以“忠恕之道”实行“仁学”的思想对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百度百科将人际关系解释为:人们在交往中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距离,它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讲人际关系即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产生的结果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曾说过:“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各式各样的人也会在你的生命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一)和谐人际关系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1.和谐人际关系可以助人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形成良好的心理

俗话说:“朋友就像一面镜子”。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如何是社会对这个人接纳程度的清晰透彻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了解自我的人际关系,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自我,调整自我,使着自己向着更健康、更利于个人成长的方向发展。人只要活在世上总要与他人产生各种关系,萌生多种情绪。诚然,和谐而友好的人际关系必定会带来心情的愉悦。孔子曾经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相信当一个人常收到来自他人的祝福或者问候定然会心存感激,因为这一份无关亲情的问候是对你生命存在价值的肯定。试想,一个可以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得到大家认可的人,必定会形成良好的心态,拥有愉悦心情,对生活和事业充满希望与奋进的动力。

2.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目标、发展空间不尽相同,但要想取得全面发展,获得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必定要有良好地生活环境。在此,良好地生活环境不仅仅指人们生存其中的物质环境,更指人的精神环境。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必将需要信息资源、需要与他人的合作沟通,和谐的人际关系将会便捷、快速地为个人发展创造良好地发展空间,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二)和谐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列宁同志指出:“唯物主义的学者把人与人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作自己研究的对象,从而也就研究真实的个人,因为这些关系是由个人的活动组成的[1]368。”和谐社会的集中表现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是最为重要的。人是社会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是相互联系的个人集合体。只有个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了,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在现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多样性、差异性的存在是必然的,社会要发展就要包容这些差异,而只有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了,这些差异才可能被逐渐缩小,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二、“忠恕之道”的内涵

“忠恕之道”源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一段对话的基本意思是,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是一以贯之的。”曾子说:“是的。”孔子出来后,孔子的弟子问:“这话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学说,就是忠与恕二字罢了。”通过曾子的话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子思想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一以贯之。另纵观孔子思想也可以总结出“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核心,是他推崇仁爱思想的基本方法。在他看来“忠”和“恕”的融会贯通才成就了“仁”[2]56。

“忠恕之道”虽是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精髓,但“忠恕之道”的确切含义,《论语》始终未给出明确界定。何为忠恕之道?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阐释是朱熹《论语集注》卷二解《里仁》对“忠恕之道”的阐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其实从词源上讲“忠”和“恕”都要求从心而论。《说文解字》中对“忠”的解释为“敬也。从心,中声”,“恕”是“仁也。从心,如声[3]217-218”。在此笔者认为在孔子的思想中所讲的“忠”和“恕”可以理解为自身和他人的为人处事准则,即忠要忠人、忠事,做到尽己、立己;恕要在认可他人的基础上宽厚待人、以恕己之心恕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提倡的“忠”是自己希望得到的、希望实现的,也得让别人得到、实现;自己想事事顺利,也得让别人顺利;“恕”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忠恕的意义是一正一反。忠,是积极之仁;恕,是消极之仁。另外,还需一提的是孔子虽只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恕”的字面上也应该可以看出“己之所欲,强施之于人”也是背离了恕道的。

“忠”和“恕”的融会贯通,构成了“仁”。若只讲“忠”可能就会出现:己所欲,强加于人;人所不欲,强加于人。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的是形成霸权主义,或者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若只讲“恕”可能就是:己所不欲,不施于人;人所欲,不施于人。导致自己成为一个孤家寡人,无法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因此,从“忠恕之道”对人际关系的指导意义上看,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要做到:尽己,恕人。

三、“忠恕之道”对构建当代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启示

孔子对于交友曾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4]120。”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然而我们身边未必都是达到了“益”的朋友,俗语说:“朋友易得,知音难觅。”人总不能仅仅为了那一两个知音而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虽然自古以来广为传颂,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俞伯牙的糊涂之处呢?既然不能和所有的人都成为知音,又不能和成不了知音的人断绝往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形成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氛围,就需要借鉴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忠恕之道”了。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个性突出,自我道德修养薄弱

对于90后的大学生们,“利己主义者”和“科技达人”已经成了他们的代名词,2013年,面对第一届“90后”大学毕业生们“重口味”的毕业照、毕业宣言,社会再一次将这些标注着傲慢与偏见的新生代们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被标榜为中华价值核心的“仁义礼智信”在他们口中成了戏谑和嘲讽,“求关注”、“求包养”、“求富婆”等各种“求”充斥于他们的思想。无论这些是心情发泄还是人生追求,一个高层次的专业化人才,社会责任在哪,自我修养在哪?虽说他们的标新立异有助于突破创新,但不同代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仍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经验与知识的来源。一个生活中充满着各种个性词汇、奇特发型、性情浮华、不踏实,自我意识强烈,对传统道德不屑一顾的人,怎么能与被他们视作老土、守旧、循守传统道德的长辈和同样具有优越感希望得到大家推崇的同代人和谐相处。笔者对所在院系4个年级的543名学生进行人交往方面的调查表明:47%的受调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

2.内心孤立,自我中心意识强烈

作为家里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们习惯了独享和集全家宠爱于一身的生活,来到大学突然离开了作为奴仆般为其考虑周全的家人,面对和自己处于同等地位的同学(能够挤过高考独木桥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往往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在班级中有种优越感。)和有着教师权威的师长,往往有种不知所措的心态。性格比较外向的同学适应性好些,很快能进入角色,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和谐相处,而性格相对孤僻内向、争强好胜的同学则无法构建良好地人际关系。据了解,在大一年级中约有40%左右的同学感觉自己孤独,没有人理解,在高中时的优越感完全消失,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对大学生活提不起兴趣,为寻求生活意义,沉溺于网络。

3.缺乏自我实现的责任意识

中学时代的学习压力,完成父母心愿,实现自我理想的责任,伴随着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降临而消失的无影无踪。在未迈入大学校门时,大学是他们梦中的天堂,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在他们心中自由而崇高。进入大学,生活条件没了在家时的优越,学业压力、课业负担依然沉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凸显,使得他们从美好的理想落回现实。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欠缺的他们感觉大学生活空虚茫然,仅把一切希望寄托于四年后的就业。另外,没了中学时代的管束、约制,自由茫然的大学生活让他们找不到生活意义何在,背负着学生的名义过着啃老的生活。没有责任与目标的生活如一潭死水,拖沓散漫的不良习惯逐渐养成,迟到、旷课、早退、恋爱、沉迷于网络游戏。

4.沉溺网络,自我封闭

俗语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如果说这句话在过去是夸张的话,那么被称为“科技达人”的“90后”大学生们已经通过网络真正体验到了这种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的美妙生活。网络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学在家长的唠叨中看会儿电视,上会儿网,出门逛逛街都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享受。步入大学后,升学压力消失,没了父母的管制、老师的督促,完全成为一个自由人,这个时候的他们就像被压到最大限度的弹簧一样,进入大学便一头扎进万花筒般充满了新奇刺激的网络生活。据对西部某地方本科院校2011级学生电脑使用情况调查表明:70%的学生拥有电脑,一个寝室的同学课余时间大多都各自上网,玩游戏,很少聚在一起畅谈。另外,寝室同学的休息时间因个人的生活习惯而不同,以至于有的同学休息的时候有人仍在看电影,听音乐或者玩游戏、聊天等等,缺乏尊重和沟通的他们往往因此闹得不可开交。

(二)“忠恕之道”对构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启示

1.加强“尽己”的自我修养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有自我生存发展的中心,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格尊严都应该得到尊重,这是孔子“泛爱众”仁爱目标的最终体现。以“忠恕之道”来讲,要想做到泛爱众,必须先做到“忠”,即“尽己”。它要求人要回到自我的本心,爱己、立己、达己。每个人都要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找到自我,提升自我。如现在有的大学在呼吁加强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关注和引导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指导学生体验文明健康的交友方式,帮助大学生们将寄托于网络的空虚情感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去真切体验与人交流、交往的美感和得到身边人认可的成就感,养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其实这些都是希望大学生们真实的认知自我,定位自我。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的素养,才能达到灵魂与肉体的和谐,作为一个主体,只有身心和谐了才会爱己、尽己,充分发挥自我才能,成人、成才、成功。这也充分验证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求生立世之道,这也应该是当代每位大学生的立身之本。

2.提倡“平等”的人际交往原则

每个人都是一个平等的主体,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对待。在讲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先确定个体必须有平等意识。正如《简爱》第二十六章里简·爱所说的:“……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像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本来就是如此。”因为只有把自己放在和别人平等的位置上,才可能真正地发自内心接受与他人的人格或灵魂的平等。这就要“90后”大学生们抛弃家庭背景、自我优越感,学会正视平等、理解平等,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和抱怨。任何人都没有凌驾他人之上的特权,我们有的只是能促进自我发展和促进他人发展的平等互助。人际交往是门艺术,相信以一种平等和谐和宽容的心态与他人交往定会赢得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3.明确“立己达己,立人达人”的责任意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每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忠恕之道讲“立己达己”,可谓是比马斯洛更早就意识到了人生的终极价值。“立己达己”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责任,但生于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体,还应该树立人达人的责任意识,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才,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们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责任,敢于担当责任。在生活中做到从自身做起,与他人同进步,共成功。

4.培养“恕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每个人的成长需求都因人而异,这也是为什么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要因材施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都在讲“恕”,既然施教都要因材而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要遵循“礼让互敬”的原则。一方面,我们施与他人的应该是自己能够接受或者自己希望得到、达到的,并且他人也愿意接受,乐于接受的事或物,若自己感觉接受不了不愿去做,就更要角色互换考虑他人,不要要求别人去做。另一方面,我们施于人是希望达到同立同达,这是出于互利共赢的人际交往诉求,我们的施与赠都应“互敬礼让”,尊重他人,不求回报,“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5.运用“中庸”的交往技巧

“忠”的本义就是主体心灵对“中”的瞄准与持守。“中”不是无原则、无立场的调和、折中。朱子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6]17。”“中庸”指通过“折中”达到和谐,反对偏执一端、片面做事,主张遵循不偏不倚。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是言语、行为、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如何与长辈和同辈们相处,得到接纳是大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信仰,人生价值等等多方面的差异性,“90后”的思想、行为不为大人们所认可,同样这些大人眼中“非正统的”新一代们也无法完全接纳他们的思想、行为,同是一代人也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等,在倡导自由民主的现代化社会里,这些差异性的相互排斥必将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带来了更大的隔阂。既然人们不得不接受相互分享生存空间的现实,为何不求同存异,采取“中庸”的交往技巧,尊重差异,尊重多样性,尊重他人的价值取向,在“同”的条件下“立人达人”。

6.共建“互利共赢”的竞争模式

亚里斯多德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人不是野兽,也不是上帝,而是有着主观能动性,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个体,在生活中创造一种利于生存的和谐关系,达到自我和他人的互利共赢才是人生目标得以终极实现的前提。和谐的人际交往双方的收益并非像零和博弈一样最终为零,它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达到互利共赢。这与忠恕之道所讲的从心出发,做到“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是和谐而统一的。虽然我们讲要竞争,要不断的向前进步,但这里的竞争、进步是“君子之争”、“正义之争”,通过相互竞争,激发潜能,不断提升,不断进步,争而不失其德,争而不失其理。也只有在不断地竞争中才可以看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短处,实现忠恕之道的同立、同达。

[1][苏]列宁.列宁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刘宗志.论语解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春秋]孔丘.论语[M].吴兆基,编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5]刘美红,周远成.儒家伦常法则:忠恕之道新解[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8).

[6][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孔子大学生生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