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报稿源社会化创新途径的探讨

2013-04-01 17:50王庆跃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稿源办刊学报

李 艳,王庆跃

(1.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四川 德阳 618000;2.成都工业学院 学报编辑部,成都 610031)

地方高校学报稿源社会化创新途径的探讨

李 艳1,王庆跃2*

(1.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四川 德阳 618000;2.成都工业学院 学报编辑部,成都 610031)

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对地方高校学报稿源匮乏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学报编辑部应更新观念,面向社会开门办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创新地方高校学报组稿方法和途径。

地方高校学报;稿源;社会化;创新途径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地方高校(省属学院、高职高专)学报编辑部来说,稿源面临因国内外期刊的夹击而严重减少的局面[1],地方高校学报的生存与发展已进入竞争的时代,竞争的实质是稿源的竞争。[2]通过对四川省近30家高职高专学报2006—2011年的办刊情况进行调研,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及组稿方法的创新途径进行探讨。

一、地方高校学报稿源的现状及其原因

地方高校学报的创刊,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是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的产物。 根据问卷调查表明,由于一些高校对学报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教备厅[1998]3号[3]、 教育部[2002]7号[4]、新出报刊[2009]124号[5]、新出报刊 [2009]126号[6]、新出报刊[2009]184号[7]文件对高校学报的规定,存在主办单位不重视学报,办刊历史短,编辑队伍薄弱,高水平的稿件匮乏,整体办刊水平与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不相适应等问题,地方高校学报在高校其实就是“弱势群体”。学报稿源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如稿源不足或稿源充足),也是一个质的概念(如低质稿源或优质稿源),它还是一个构成概念(如自由来稿、名家稿源、基金稿源、会议稿源等等)。[8]无论在量还是质上,抑或构成上都存在严重问题。[9]

(一)数量短缺的稿荒现象

地方高校学报多为综合性的季刊,甚至是半年刊,篇幅在4个印张以下的占多数,普遍存在稿荒、等米下锅的现象。自由来稿学术质量较差,自然科学稿源尤其匮乏,这是学报进一步提高学术质量和生存的瓶颈。有的学报全年来稿仅180余篇,发表90多篇,比例高达55%,编辑只能二选一,甚至收一篇就录用一篇,处于无米之炊的境地,根本谈不上学术质量。究其原因是地方高校普遍重视教学不重视科研,编辑出版经费投入少,缺乏基本办刊条件,没有制定吸引优秀论文在学报发表的科研政策和激励机制。

(二)稿源渠道单一

地方高校学报刊载论文多为本校教职工,有的超过70%甚至高达100%。校外优秀论文和专项课题论文所占比例很小,政府基金项目论文数甚至为零。究其原因是地方高校对国家编辑出版的政策法规贯彻落实不到位,没有形成利用学报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意识和氛围。例如有的教师为评职称投稿,因稿件质量没有达到出版水平,编辑部退回要求其修改,修改返回仍未通过专家审稿,该教师便自己找校内专家写好审稿意见要求编辑部发表,编辑骑虎难下,但基于各种原因,放宽标准用校内稿,学报学术质量难以提升。

(三)作者低职称、低学历化

由于地方高校学报主办学校没有制定科研和评定职称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教职工在学报发表论文只计虚工作量没有津贴,特色系部、专业和科研机构向学报投稿和发表的优秀论文数量相当少。学报刊用的稿件中,第一作者正高职称的论文凤毛麟角;作者为中级初级职称和在读研究生的论文占了很大比例。笔者向正高职称作者约稿,回答是如果优秀论文发表在地方高校学报无疑是自降身份,因此不愿意投稿。而中级初级职称作者因为有晋升职称需要,需要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也不愿意投稿;或者只将一些质量较差的文章投给学报。

(四)垃圾稿源泛滥

搞科学研究、撰写论文是件劳心费神的苦差事,需要在大量调研基础上进行反复论证和修改才能形成论文,自然科学工科类论文还需要大量实验经费和条件。因此,作者投稿时为增加中标率,可谓煞费苦心。

1.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是学术不端的行为,但在学术期刊界仍十分盛行。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电子邮件的群发功能为一稿多投提供了方便。从期刊方面来看,表面上投稿数量增加,实则是重复的无效投稿,严重干扰编辑部的正常工作。由于要支付审稿专家审稿费,不仅浪费有限的办刊经费,而且让学报编辑部做无用功,更有甚者将专家审定通过、编辑加工排版后的稿件撤稿投向他刊。

2.多稿一投

为增加录用的成功率,有的作者将一篇稿件剪裁为多篇论文,大多是相同的论题重复,只需要在论据和阐述上稍加改动,便可变为另外一篇文章,向同一个编辑部投出数篇文章。

3.抄袭剽窃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有的作者经过电脑简单地剪贴,便可炮制出伪劣文章。编辑部采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后,此类情况有所遏制,但被检测出高重复率的作者仍然很多,有的文字复制比高达90%。有的作者投稿,想的不是怎样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而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4.有无刊号的差别

调研表明,四川省29家高职高专学报中,作者首选投稿对象是有刊号者,无刊号者无人问津,这样就出现多者愈多、少者愈少的马太效应,使地方高校学报陷入到一种狭隘、封闭、僵化的怪圈中。

二、学报稿源社会化的涵义

(一)学报稿源具有内向性

学报作为高校形象的一个窗口,是流动的校牌、是进行校内外学术交流的名片。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研究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3]但是,主办单位容易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对学报作用的认识仅停留在认为学报是为教职工评职称发表文章,这样的内向性思维,带来的是学报整个运行的内向性。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往往闭门造车、自娱自乐、自我欣赏,缺乏严格的筛选和客观的评价机制,造成学报整体学术质量不高。与专业学术期刊相比更是因为自身的综合性、涉及学科的杂而全、影响因子低、被引用的可能性小,而无法成为科研人员案头的参考文献。优秀稿源外寻他途,马太效应凸显,地方高校学报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生存危机。

(二)学报稿源必须社会化

地方高校学报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开门办刊,依托高校,面向社会征稿,从组稿方法上创新。以学术论文作者的开放性获取学报读者的广泛性,使学报从信息源到受众层彻底打破内向循环的格局。编委会的组成以及审稿专家的聘请,应按照通行的国内外惯例,打破近亲繁殖的关系人情网络。论文学术质量的把关,文章是否录用,完全根据其论文的学术质量,杜绝关系人情稿件,实现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过程的社会化。

三、地方高校学报稿源社会化的创新途径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各校采取了许多办法:在学院内部规定教师每年应撰写文章的数量与考核挂钩;对学报形式从设计、装帧、印刷等方面改进,以吸引作者读者眼球;实行系部承包制;扶持重点作者等措施。但是,笔者认为以上方法只是治标,欲治本,应从根源上探索稿源社会化创新途径。

学报是由高校主办的以发表研究学术理论问题为宗旨的出版物, 但决不能用它的单位属性取代其社会属性。[11]学报源于社会需要,应该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这既是学报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科研学术产品存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报应面向社会办刊,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更新办刊观念,开门办刊

学报要发展首先观念应更新。将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和指导思想定位为服务教学科研,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拓宽学报运行空间,以开阔的胸怀面对社会,开门办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面向社会选择作者,选聘审稿专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反映先进的学术与文化研究成果。让学报从高校象牙塔中走出,让学报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生,充分实现学报对社会的协调组织和理论导向功能。使学报真正成为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的园地,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窗口。

(二)加强学报编辑学术队伍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校应加强培养和储备学报年轻编辑后备人才的力度,逐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守纪律,懂经营,精干高效的编辑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优秀编辑必须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善于沟通,乐于奉献,不断学习努力提高编辑出版和社会活动组织能力。高校应创造条件让编辑尽可能地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学术动态、开拓视野、提高编辑素养,提高策划组稿的能力,走出办公室面向社会组织优秀论文。如《成都工业学院学报》近年来加强责任编辑的培养,提高编辑组织策划能力,从稿件组织上创新,不断拓展校外稿源,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呈现出正高作者和政府基金项目论文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2011年度共组织稿件281篇,比2010年增加17%,编辑出版论文98篇,发表政府基金项目和正高作者论文41篇,比2010年的32篇增加26.2%,比2009年的24篇增加41.5%。2012年度组织稿件291篇,比2011年增加3%,编辑出版论文112篇。2012年,特约组织的外稿比例为65%;刊发稿件的外稿比例达到68.75%;政府基金项目和正高作者45篇,比2009年增加11.3倍。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7篇,比2009年增加7倍,比2010年、2011年增加3.5倍;省部级基金项目10篇,比2009年增加10倍,比2010年、2011年增加3.5~5倍;市厅级基金项目16篇,比2009年增加了3.3倍。2013年第1期,刊发外稿27篇,比例达到79.4%;正高作者和政府基金项目20篇,达到58.8%。其中国家级基金4篇,省部级基金4篇,市厅级10篇,正高作者2篇。2013年第2期,共刊发25篇论文,其中外稿14篇,比例达到56%;正高作者和政府基金项目17篇,达到68%,其中国家级基金4篇,市厅级基金9篇,正高作者2篇。

(三)坚持特色办刊,依托办学优势打造特色栏目

1.提升学报作者群的层次

地方高校由于办刊时间短,校内作者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无法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相比,思路的开阔性甚至还不如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稿件理论水平和学术质量不高,具有原创性和创新的稿件就更少。因此,学报应开门办刊,主动约请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基金项目作者或企业研发技术人员撰写论文发表,使地方高校学报实现校内外学术交流,成为校企结合的平台。如《成都工业学院学报》近年来坚持开放办刊,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主动邀请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科联、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新闻出版局、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期刊研究会、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四川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等领导和专家来校检查指导学报工作;编辑主动走出办公室去宣传学校和学报,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努力扩大优秀稿源,特别策划“特稿”栏目约请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高影响作者撰写论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发表后,先后被《光明日报》《四川日报》理论版摘要刊载,中共中央宣传部论文集收录和奖励。

2.背靠“天时”,抓住“地利”

(1)利用学院的专业优势

地方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了一些特色专业,是学院的龙头。努力挖掘这些专业的独到之处,通过学报这个窗口对外宣传放大,必然产生出像磁场一样的效应。使学报成为该专业、该领域最权威的科研信息发布中心。此谓“天时”。如《成都工业学院学报》近年来加强创意策划,结合学校办学特色,重点打造特色栏目,发表了一大批国家级、部省级政府基金项目。开国元勋陈毅元帅是学校的杰出校友,为了更好地继承陈毅精神,弘扬革命传统,特别策划“陈毅研究”栏目,与四川省陈毅研究会和四川省新四军研究会协办,专门约请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撰写论文,先后发表了陈毅生平事迹研究、陈毅革命精神探讨,以及学习陈毅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系列论文“青年陈毅在成都寻求工业求国的奋斗历程”、“探寻青年陈毅赴法国勤工俭学投身革命的足迹”、“陈毅精神进课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陈毅精神探析”、“陈毅三祭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发展储备力量”,掀起了学习陈毅精神的高潮,成为四川乃至全国陈毅研究的主要园地。特别策划“心理与健康”栏目与学校的科研龙头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协办,发表论文“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及变迁的研究”、“网络语言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下载率较高,培养了一批年轻作者群体。特别策划“新闻与传播”栏目为同行搭建了交流的平台,组织和发表高影响力作者“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及顺利发表”、“提升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中国高校社科学报的现状与发展”,发表后赢得了全国高校学报同行的关注和好评。特别策划《技术创新研究》栏目刊发的论文具有理论深度和独特见解,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兵器工业总公司西安第213所等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论文的学术质量显著提升,逐渐形成本刊有影响力的特色栏目。

(2)利用学院所在行业的产业优势

地方高校的前身大多为行业办学,有很深的行业背景。学院与行业企业间的服务是互相的。作为学术窗口的学报自然也与行业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利用的好,对学报无疑是无可替代的“地利”关系。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充分利用学院作为重大装备建设产业链中的一环专设的“德阳重装基地建设”栏目,吸引了与重装基地建设相关的各类教学和科研人员。在机械行业,成为了重大装备领域研究领域的重要载体和交流平台。《成都工业学院学报》特别策划的“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研究”栏目发表了高影响力作者的论文,在业内产生了很大影响。“高职教育研究”栏目获得2010年四川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学报“三优”评比特色栏目奖。显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地方高校学报实现稿源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3. 培育学报稿源新的增长点

学报面向社会开门办刊,加强有意识的策划组稿,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重点专业设置栏目,确定选题进行组稿,将多篇文章组合成专栏连续推出。当学报上多次出现反映某一学科热点或某一技术难题的文章时,必然引起众多读者、甚至学术界的关注。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就以示范高职学院各高职院校对高职教改何去何引发思考为选题,推出“高职教改前沿”栏目,自开设以来一直没有间断,聚集的作者和稿件也越来越多,对高职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报道不断深入,学报的影响力逐年扩大。

(四)加强对社会各界作者群体的培养

1. 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地方高校学报自由投稿多来自高校教师,但是高校对教师评职称规定必须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若干论文等,因此不愿意向地方高校学报投稿。地方高校学报组稿应将视野深入到行业企业,因为企业评职称看重的是主持或参与了多少工程项目。如果编辑的触角深入到这些领域,从选题开始,再到指导技术人员撰写论文,将展现出庞大的论文资源库。

2. 在读研究生

地方高校学报应肩负扶持青年作者的责任。高校对研究生毕业能否获得学位规定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故此类作者的投稿积极性很高,地方高校学报成为了培养在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园地。在读研究生的导师都是学养较高的教授和政府基金项目负责人,通过与其身后的导师建立广泛的联系,联手指导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可以优先发表,从而使学报获得高级别的政府基金项目论文发表,提高了稿源的数量和质量,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科学研究的科研后备力量。

(五)建立和完善审稿专家库,杜绝人情稿和“近亲繁殖”

地方高校由于科研力量较弱,论文学术水平和审稿水平不高。审稿专家对校内稿件把关不严,对校外稿件排斥。根据专业相近的原则,审稿专家不是作者的同事就是其熟识的人,无意识地在审稿中将和自己有人情关系的稿件尺度放宽,导致一些质量不高的稿件被采用,而部分质量上乘的稿件因为审稿者主观地排斥与自己学术观点相悖而被废弃。面向社会组织稿源,必然带来审稿的开放。《成都工业学院学报》近年来将“三审”制度与专家匿名审稿制度结合起来,采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将每篇稿件用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剔除有严重抄袭、一稿多投现象的稿件,有效地从源头上杜绝学术不端的文章在学报上泛滥的情况。不断完善审稿专家库,聘请了国内外知名院士、教授担任学报学术顾问,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外审稿专家库,目前已经有180名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为学报进行学术审稿,全面实现“校内稿件校外专家审、校外稿件校内专家审”的审稿机制,有效提高了学报的学术质量。

(六)建立和创新学报的传播和发行网络

学术期刊要发挥最大的效能,其运作流程包括编辑、出版、发行缺一不可的三个主要方面。然而,地方高校学报由于办刊时间短,编辑部人员缺编,疲于繁重的编辑校对任务,加之办刊经费少、印刷数量少,通常无暇顾及学报的传播和发行,学报出版后仅仅限于作者和同行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自娱自乐,没有充分发挥学报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应加强学报传播和发行的意识,重视建立和创新学报的传播和发行网络,扩大学报的传播和发行的辐射面,只有传播和发行的网络增大,不断培养新的读者和作者群体,增强学报的凝聚向心力,才能让学报产生最大的效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各界的稿源才能源源不断增多。如《成都工业学院学报》近年来重视建立和创新学报的传播和发行网络,建立了学报网站和国家级、省级、高校、大型企业、研究机构图书馆;党政机关、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行业研究会;审稿专家、高影响力作者、杰出校友等发行网络系统。每期学报出版后及时寄送样刊,将电子版上传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学报网站,使学报的受众面和社会各界的稿源逐年递增,真正起到了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作用。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波兰《哥白尼索引》(IC)收录。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报告机构用户已达4 097个(2008年为2 072个),分布15个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国防部、日本国会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牛津大学、墨尔本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国防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国防大学等重要机构收藏;个人读者分布在18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西欧、北美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传播很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学报面临生存的危机是不能回避的问题,稿源质高量足是编辑出版高质量学术期刊的基础。因此,应未雨绸缪,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认真研究,地方高校学报应更新观念,面向社会开门办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创新地方高校学报组稿方法和路径是有效的措施。

[1] 卢佳华.高校学报稿源竞争形式下的组稿方式[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8-121.

[2] 蔡燕飞.关于高职学报稿源问题的思考[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41-143,146.

[3] 教育部办公厅.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S].1998.

[4]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的意见[S].[2002]7号.

[5]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的通知[S].新出报刊[2009]124号.

[6] 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审读暂行办法[S].新出报刊 [2009]126号.

[7]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规范报纸期刊主要负责人任职资格的通知[S].新出报刊[2009]184号.

[8] 金得存.普通高校学报吸引优质稿源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9-132.

[9] 王会珍.普通高校学报增加稿源的主要途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5):110-111.

[10] 陈青云.学术期刊稿源的优化效应及优化策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1-84.

[11] 官福满,邓秀林.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性经营[J].编辑学报,2008(4):103-105.

[12] 张文才,刘雪春.论高校学报稿源的社会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1):104-106.

[13] 程静.普通综合性大学学报扩大稿源的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6):446-448.

DiscussionofSocialInnovationApproachofManuscriptSourcesforLocalUniversityJournals

LIYan1,WANGQingyue2*

(1.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Sichua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 Sichuan,Deyang 618000,China;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China)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existence of manuscript source shortage for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s and the reasons were analyzed, the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should renew ideas, face the society and adopt the open door policy,which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innovate the ways of collecting manuscripts for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s.

local university journal;manuscript; socialization; innovative way

2013-04-24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四川省高职高专学报现状及其创新”(11SA217)

李艳(1965- ),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教育与心理学,编辑学。

王庆跃(1959- ),男(汉族),四川宜宾人,编审,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学,电子邮箱:405703632@qq.com。

G239.2

A

2095-5383(2013)03-0059-05

猜你喜欢
稿源办刊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声 明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致敬学报40年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浅议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