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盐旅游资源“深度游”的整合思路

2013-04-01 17:50邓清南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川盐盐业深度

邓清南 ,许 虹

(1.成都工业学院 工商管理系,成都 610031;2.成都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成都 610106)

川盐旅游资源“深度游”的整合思路

邓清南1*,许 虹2

(1.成都工业学院 工商管理系,成都 610031;2.成都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成都 610106)

四川盐业资源在中国盐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依托盐业资源的川盐旅游资源开发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川盐旅游资源的环境条件优越,不仅有丰富的盐井资源,还有宜人的地理特点。提出了沿古盐道的溯源旅游、探古遗址的簇团旅游、融地方特色的丘陵旅游等整合对策,对川盐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提供借鉴。

川盐旅游资源;基础条件;深度开发;整合思路

“深度游”(In-depth travel)在学术界尚无明确而统一的界定,最初源于西方旅游界的一种理念:一次外出只选择一个地方来驻点旅游、慢慢享受其历史与文化底蕴,真正体验地方文化、感悟新鲜历史、探寻民族神秘、增长人生阅历、调养心理性情、提升精神境界;通过交流、品味、涉猎、观察地方或民族的人文特色、生活习俗,达到放松心情、获得新知、满足探奇的目的。我国已有学者关注此种旅游类型,指出“深度游”就是旅游者为获得自身高层次的旅游动机而进行的一种旅游行为方式[1],是后现代旅游者为了获得身心舒畅愉悦、实现自我放松、自我完善的旅游行为方式[2],是游客通过旅游从异地或异国得到一些关于历史、生活、文化、生产、民俗、艺术等方面的认识与知识,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底蕴[3]。可见“深度游”必须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条件,必须深入到具体的主题旅游或目的地中去进行深入观察与了解,寻找对文化遗韵和民俗渊源的深刻感受,追求对自然美景和艺术风格的切身体验;游客更加注重以最休闲安逸的方式获得对旅游目的地的深刻体验。

一、川盐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游”整合的基础条件

(一)古盐井资源丰富且带状分布

《华阳国志》记载的战国末期李冰开广都(今双流附近)盐井即是我国井盐史的发端。南宋祝穆《方舆览胜》卷五“总论蜀盐”中说:“《朝野杂记》有龙州之仙井,邛州之蒲江,荣州之公井,大宁、富顺之井盐,西和州之盐官,长宁军之淯井,皆大井也。”可见早期四川盆地的盐矿蕴藏量就十分丰富。清雍正九年(1731年)时全川产盐地区已遍及40个州县,共有盐井6 100多眼。“蜀引金牛道”、“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建石门道”、“唐扩清溪道”、“明凿瞿巫道”、“清成官马路”等经历代王朝的开凿扩建,拓展了四川盐运外销道路[4],至乾隆年间已远销云南东北部、湖北西北部、贵州大部。清代中后期和抗战时期两次“川盐济楚”运动,使四川盐业销区骤然扩大,富荣盐场的盐业产量跃居川盐首位,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自贡始成为全国最大的井盐产地,太平天国后自贡井盐除供应四川138个州县外还远销湖北40个县、湖南6个县、云南6个县、贵州76个县。据笔者统计,四川省21个地级市(州)中,历史上拥有盐井和盐矿资源的有16个市(州)、37个县(区),多集中于四川盆地底部,分布范围东到巫溪、万县、石柱,西至盐源、西昌、洪雅, 南到自贡、宜宾、长宁, 北抵广元、仪陇、阆中、江油、旺苍。如以东北西南向的盐源—西昌—成都—绵阳—广元一线为分界线,则川盐资源主体几乎全部集中在该线东南一侧,且重点集中于此线的东中部地带,印证了成矿条件和规律,具有进行集中开发的基础条件。

(二)地理环境优美而丰富多彩

1.地貌形态低矮

按照笔者所划定的盐源—西昌—成都—绵阳—广元分界线来看,四川的大多数产盐区主要集中于盆地底部。盆底地势呈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点,西北部的大邑、绵竹、江油一带海拔为500~750 m,中部的射洪、乐至、资阳、仁寿一带为400~500 m,东南部的泸县、合江等地的河谷地区海拔仅220 m,少数盆周的产盐县市在500~1 000 m之间。盆底除了龙泉山和以华蓥山为主的川东平行岭谷外,盆地中部丘陵广布,浅丘相对高度一般在50~100 m,多为方山丘陵,主要分布于龙泉山两侧及南充、自贡、遂宁一带。这一地貌特点利于盐矿资源的富集开采和旅游开发,也有利于开展丘陵田园风光旅游。

2.气候温和宜人

盐矿旅游资源分布地区,1月均温大多在4~12 ℃,7月均温在22~30 ℃,年日照时数在1 000~1 400 h,年平均降水1 000 mm左右,主要集中于夏秋季,降水日数100~200 d。区域内覆盖了四川盆地湿润气候区,包括盆南暖季霜冻最少区、盆东伏旱最多区、盆中多春夏伏旱区、盆西多春夏旱区。可见,川盐旅游资源分布区域内全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受盆地地形影响,多云雾、少日照,年平均阴天日数为181~282 d,是国内阴天最多的地区之一,古人曾以“蜀犬吠日”来形容其阴云连绵的特征,但适合于户外旅游活动。

3.河溪温泉密布

川盐旅游资源区域内江河纵横,水量充沛,有较为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自西向东主要由岷江沱江水系、涪江水系、嘉陵江水系和渠江水系覆盖,彼此大体平行且与长江干流成“丁”架构。这些水系之下还有更多的三、四级支流,再加上都江堰灌溉系统,区域内河网湖溪密布。同时,由于区域内以低山丘陵和小型平坝为主,降水丰沛。平坝区地下水多为松散岩类孔隙水,而丘陵及低山的泉水露头则以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层间水为主,矿化度低、水质优良、水温适度中衡,适于户外亲水活动。

(三)历史文化厚重且载体众多

在有旅游资源的37个县(区)中,皆具有厚重的历史沉淀,但相对于所在地的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而言,则由于“遮蔽效应”而默默无闻,如乐山因大佛、绵阳因科学城、广安因邓小平故居、广元因女皇故里而使盐文化资源名不见经传。即使在“千年盐都”的自贡,也会因蜚声中外的“恐龙之乡”、“南国灯城”旅游名片而使盐业旅游受到干扰。其实“因盐设市”的自贡盐业历史文化渊源远流长,仅其大街小巷的取名均无不蕴含着盐文化的意蕴。自贡市由“自流井”和“贡井”两个著名的盐井名字合称而来,而以“井”为地名的地方有214处之多,如磨子井、高山井、路边井、古缸井等;由于清朝后开始出现用竹管输送卤水的笕管和经营卤水运输的“笕号”,以“笕”为地名的地方也特别多,如裕昌笕、大生笕、大昌笕、余庆笕、全富笕等笕号都已作了地名,从这些名字可看到盐业运行的轨迹;过去盐场上烧盐的地方叫“灶房”,所以在地名中也出现了一心灶、合兴灶、长灶房等;盐烧成后要运出、销售,所以在地名中又自然出现了盐店街、盐马路、进盐坝等;竹子在锉井、采卤、输卤、制盐、运销这一盐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无处不在,制作和销售竹制品的店铺非常多,店铺集中的地方就叫作“竹棚子”;过去牛是盐场的主要动力,采卤、运输都非常需要它,所以在地名中以“牛”为内容的名字也特别多,如牛市坝、放牛山、皮匠坡、老皮行、皮行街等。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川盐旅游资源的历史根基。

二、川盐旅游资源“深度游”的整合原则

(一)旅游场景必须利于旅游者的深层次体验

普通的观光型旅游停留时间较短,游客点缀式地参观景观景点,没有机会深入接触当地居民和地方文化,只以旁观者身份去观察旅游地的经济、文化、民俗等现象,仅能获得表面而肤浅的感观和表层体验,难以获得震撼心灵的体验效果。所以,川盐旅游资源的场景设计,应该留给游客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通过他们的视觉、触觉、味觉等长时间、全面、细致地去体验地方的人文与生活习俗,与当地人零距离接触并互动。通过这种深层次体验旅游活动,游客能够获得的不仅仅是有关川盐历史文化的旅游经历,更是一种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特色与文化的深度体验、感受、发现、学习和评价过程。

(二)旅游实体必须呈现出更多的文化底蕴

川盐旅游资源实体开发的长久生命力在于其永不枯竭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核,而非过于形式化的打造和商业化的包装,也不是不顾历史事实的胡乱拼凑或者张冠李戴的集合。这就要求在保护川盐实体资源的前提下开发:1)还原历史真实面貌,修旧如旧,真相再现。2)发掘历史文化要素时要尊重正史,去其糟粕,客观地呈现川盐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3)处理好经济性开发与文化性开发的关系。前者的根本目的是为后者服务的,后者的重要功能是为前者作支撑,不能为了经济目的而随意削减或附着文化元素,比如一些地方的有关盐开发传说的形象化展示就适得其反。4)川盐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在娱乐上、享受上让游客体验“深度”,而且在文化感染和陶冶上有“深度”。当前看重并选择“深度游”的市场主要是高层次的旅游群体,他们更看重文化内涵,换句话说是对文化的更多期许而选择了“深度游”方式。因此川盐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注重景点或景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愿意多停留一段时间,有充足的时间对文化专题、景点景区或一市一镇等进行深入观察、了解、赏析和感受。文化是主线,又通过“深度游”对文化进行一种挖掘、展示和弘扬。

(三)旅游方式必须体现出典型的休闲特征

人们最主要的旅游动机其实是自由放松。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欣赏自然风光和放松心情是最主要的旅游动机[2]。大多数游客期望通过外出旅行来解除或远离繁重的工作压力或摆脱烦琐的生活环境以及郁闷紧张的心绪。赶集式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其行程安排是走马观花,不能够真正达到放松心情的效果;而“深度游”本质上是一种慢旅游、慢活动、慢享受的过程与状态,游客可以从容地欣赏风景、仔细地观察风俗、深刻地体验民意,以充足的时间体验与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和放松。所以,从旅游方式来说,川盐旅游产品在设计上必须体现出最休闲的特征,即旅游时间破碎化、旅游景致文化化、旅游活动细致化、旅游意想自主化、旅游收获丰富化,通过“深度游”来达到极致的享受和休整,为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身心状态。

三、川盐旅游资源“深度游”的整合

(一)沿古盐道的溯源深度游

1.三横一纵的川鄂古盐道

湖北西部与四川东部紧密相连,也是川盐西销的重要通道。长江水运因各种原因时有断道,川盐要东进“两湖”地区必翻鄂西的山地陆路,因而在武陵地区留存有“三横一纵”的著名古盐道。自西向东一是从云阳、巫山入长江,二是经西沱、石柱入利川、恩施至湖北腹地,三是由“酉秀黔彭”至咸丰、来凤;南北向的是沿长江水道至张家界、凤凰及湖北平原。这4条古盐道以水陆配合的运输方式形成盐运网络,成为当地土家族聚落内部联系及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

2.跨山淌水的川湘古盐道

湖南西部地区位于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腹地,弧形背状的地势延绵全境。省内的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纵贯而过,除湘江外皆要流经湘西地区,是连接川、鄂、湘的重要水路通道。进入湘西的北线盐道穿插常德地区进入湖北宜昌三斗坪,穿越武陵山脉的险峻地段,串连起了石门、桃源、临澧、津市等县域;而另一条西线盐道,从湘西入川后所经之地为湘西土家族与苗族的聚居地,主要从四川的荣阴和郁山采运井盐,现在许多旧日的充满艰难险阻的湘川盐道,可以寻思曾经繁华的旧情往事。

3.四通八达的川黔古盐道

随着盐商盐运的发展,川黔之间原以军事目的建造的道路逐步演变成富饶民生的经济“盐路”。1)南下通过叙永,再经毕节、水城至普安,是为永宁道。叙永县城的盐店街及“春秋祠”(陕西会馆)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川黔古盐道难得的文化遗存。2)沿东南至合江,再沿赤水河抵习水和茅台镇,是为合茅道。合江县的佛宝古镇为川、黔、渝交汇之地,是典型四川民居在山地建筑上的代表作,而贵州仁怀县的茅台镇其实是因盐运而兴盛起来的川盐入黔的水运终点。3)由原四川江津经綦江至贵州桐梓县松坎镇,再经遵义抵贵阳;4)由原四川的涪陵进入乌江,再经龚滩入黔境,其中著名的盐运大道有龚黔道(龚滩至酉阳)、龚龙道(龚滩至龙潭)、濯龙道(黔江县濯水至龙潭)等。乌江既是盐道也是军事水路,不论是汉代至三国时期和太平天国时期的金戈铁马史事,还是两岸绝壁呈现的“千里画廊”,以及因盐而兴的龚滩、龙潭、酉阳等古镇,都是可让人探古和凭吊的胜地。

4.“南方丝绸之路”的川滇古盐道

川滇地区交往的商道自古繁荣,其中以“蜀身毒道”最为著名,在汉王朝打通经西南夷通往身毒(yandu,古印度音译)国的信道之前,此条道上已有四川的“蜀布、邛竹杖”向外输出。它始于蜀(起点为成都),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至腾充(今腾冲)和德宏地区出境,进入缅北的密支那或曼德勒,转辗身毒和东南亚诸国甚至中东和地中海。古商道除“蜀布”外的另一大宗商品便是川盐。它始于成都,经西昌、盐源至宁蒗与丽江。此古盐道串连了西昌、冕宁、德昌、攀枝花、盐源、木里和云南宁蒗、永胜、华坪、丽江等地,联络了古代纳西族、摩梭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藏族、蒙古族、白族、苗族、傣族等民族聚居地,盐源文化与民族风情紧密结合使其旅游资源载体极具特色和韵味。

(二)探古遗址的簇团深度游

1.古建古街与会馆集群

古时川盐在生产和转运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历史遗存,非常利于开展探古访祖的簇团式旅游。1)古时井盐生产留下的遗址和现场景点十分丰富,如自贡自东汉章帝年间开凿了第一口富义盐井开始,2 000多年来先后开凿了13 000余口盐井,沉淀了完整与精湛的凿井、汲卤、煎盐等技艺。至20世纪60年代,呈现出井架林立、输卤管四通八达的奇观,其中有第一口超千米的燊海井、高产稳产的东源井、第一口古盐井富义井等以及井架、灶房、盐垣,包括顿钻、气卤采输、制盐等工具群。2)盐品运输与贸易中自然形成的古街或古镇,如自贡沿滏溪河、沱江及陆路干线上分布的仙市镇、牛佛镇、贡井河街、自流井中华路、八店街等见证了兴盛井盐的历史痕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而仙市古镇则成为四川历史文化名镇。3)反映盐商生活的住宅大院和山寨,如在自贡因盐致富的富商们修建的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杨家大院等,以及为躲避战乱而修建的三多寨、大安寨、五富寨等城堡山寨,独具东方城堡魅力。4)供盐商与盐工活动的会馆建筑,如在自贡曾会馆如林,现存有烧盐工人修建的炎帝宫、屠夫行会工人修建的桓侯宫(即张爷庙)、陕西籍盐商修建的西秦会馆、广东籍盐商修建的南华宫、两湖籍盐商修建的禹王宫、福建藉盐商修建的天后宫等[5],它们既见证了盐业的发展史,又呈现了井盐文化的兴衰史,也是川盐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

2.饮食民俗与商品系列

1)独具特色的盐帮菜。盐业生产导致移民涌入,从而带来了多元的饮食文化,逐渐演变成独特的井盐饮食文化,“小河帮”的自贡盐帮菜、“上河帮”的成都菜、“下河帮”的重庆菜共同构成川菜三大菜系[6]。此外与盐相关的饮食还包括火边子牛肉和牛佛烘肘等特色菜品。2)蕴含盐业文化元素的民俗活动,如自贡灯会以及牛王会、王爷庙会、土地会、龙灯狮舞、牛儿灯等。3)与盐业相关及由盐派生的民间艺术,如川剧围鼓、盐场歌舞、盐工号子以及龚扇、扎染、剪纸、彩灯、糖人、面人、木人等。4)体现井盐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如调味盐、营养盐、保健盐、泡菜盐、洗浴盐、美容盐系列产品以及香辣酱、太源井晒醋、天车模型等。

(三)融地方特色的丘陵深度游

1.轻松的丘陵田园与文化拼盘

从耗费体力与精力的视角出发,将旅游分为劳累的旅游和轻松的旅游。前者通过艰辛的活动体验探险和健体的乐趣,后者通过休闲的游玩体验放松和享受的惬意;前者以山地、森林、草原等为目的地,后者以低地、田园、人文景观等为目的地。而川盐旅游资源的分布地区,是四川省气候温和、河网众多、农家田园、人文景观最为集中的盆底丘陵区,是农家乐旅游升级换代、由观光型向体验型和参与型转变的首选地区。该地区除了丰富的盐文化旅游资源外,还拥有相当丰富的其它人文资源,如犍为有山间小火车旅游,乐山有峨眉山—乐山大佛,宜宾有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洞乡,双流有黄龙溪古镇,乐至有后蜀睡佛摩崖造像与陈毅元帅故居,大英有“中国死海”温泉景区与卓筒小井,蓬溪有明代宝梵寺壁画,盐亭有轩辕黄帝之元妃嫘祖养蚕治丝的中国丝绸发祥地,江油有李白故里与窦团山,广安有邓小平故居,阆中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广元市有皇泽寺与千佛岩,通江有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等[7]。这些人文景点与丘陵田园、川盐旅游资源相辅相成,共同展现了轻松旅游的旖旎愿景。

2.深度的盐业特色与历史交融

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区的川盐旅游资源的“深度游”开发,必须要抓住三个关键点。1)要突出盐业特色,凡是盐业旅游资源必须独立出来,重点挖掘、恢复和展示其盐业特色,从产品、活动、氛围乃至整个游览环境都呈现出川盐资源的本质内涵,如恢复还原的古盐场所展现的凿卤、制盐、运盐等全过程;2)要依据历史文化,即川盐旅游资源“深度游”开发的落脚点和生命力是盐业历史文化,比如盐商、盐帮、盐医和会馆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只能在忠于历史的前提下进行充分地恢复和陈展;3)要深度开发,即避免目前存在的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表浅性开发,因为各地的川盐旅游资源本身就沉淀厚重,具有难以枯竭的历史渊源,要想游客长时间地细细品味、欣赏、参与、探究甚至模仿盐业文化活动,必须做全面、深入、立体、系列地开发,运用迪斯尼经营理念进行旅游产品的动态性掺新、演化、淘汰,使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游客都能在川盐旅游中获得享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川盐旅游资源要焕发生命力、打破开发停滞的困境,必须走“深度游”开发之路。这既能体现盐业旅游的文化性与特色性,又能很好地结合四川丘陵地区能够开展生态田园旅游的自然环境,达到“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的旅游最高境界。

[1] 邹开敏.国内外深度旅游研究现状[N].中国旅游报,2008-06-13(11).

[2] 吴颖,邓祝仁.论深度旅游产品及其开发[J].社会科学家,2006(4):117-120.

[3] 冯骥才.深度旅游[J].城市发展研究,1996(1):35.

[4] 杨雪松,赵逵.“川盐古道”文化线路的特征解析[J].华中建筑,2008(10):213-214.

[5] 刘彦群.盐文化与旅游开发[J].盐业史研究,2005(2).

[6] 吴晓东.自贡盐帮菜分类初探[J].盐业史研究,2008(4):47.

[7] 成都地图出版社.四川省地图集[M].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2001:50.

TheStrategiesof“DepthTour”DevelopmentforSaltTourismResourcesinSichuan

DENGQingnan1*,XUHong2

(1.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China;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106,China)

Sichuan salt resource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National Sal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relying on Sal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serving local economy.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Sichuan salt tourism resources are very favorable, with a wealth of the Salt Wells resources, and pleasant geographical features. To this point, the paper proposes three integrated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the traceability traveling along the ancient salt road, the clusters tourism of exploring the ancient ruins and hills travel of Integration of local features. It offer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Sichuan salt.

tourism resource of Sichuan salt;basic condition;depth development; integrated countermeasure

2013-03-27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川盐旅游资源的统合开发与品牌构建”(YWHY12-09)

邓清南(1959- ),男(汉族),四川内江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重建、旅游资源保护,电子邮箱:993872915@qq.com。

许虹(1957- ),女(汉族), 安徽五河人,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

F590

A

2095-5383(2013)03-0018-04

猜你喜欢
川盐盐业深度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松蕈菜谱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滑菇菜谱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2018.12.01—20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