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双晖
东南亚华文教育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略论
詹双晖
东南亚地区是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岭南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东南亚华文教育已全面复苏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同时,东南亚华文教育亦面临着严重的教育资源短缺难题。协助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长期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在国际上构建文化软实力须倚重的重要方式。
东南亚;华文教育;华文学校;族群文化认同;文化软实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便是文化的繁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东亚、东南亚地区的主流文化。东南亚地区是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在全世界5000来万华侨华人中,有3000多万分布在东南亚各国。而在3000多万东南亚华侨华人中,90%以上祖籍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其中一半以上是广东省的潮汕、客家、广府籍乡亲。东南亚华文教育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曾经领现代华文学校教育风气之先,二战以后又几经坎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对东盟影响力的进一步加大,华文的实用价值不断增强。目前,华文教育不仅是华人社会维系族群文化的需要,亦是当地社会(包括华人与非华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东南亚华文教育已全面复苏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东南亚华文教育亦遭遇严重的教育资源短缺难题,陷入发展的困境。协助东南亚华人华侨发展华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既是国家文化传播战略的需要,也是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华文教育是指以海外华侨华人为主要教学对象而开展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与近年来国家主导的汉语国际推广不同的是,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侨华人出于维系族群文化认同,促进族群凝聚力,增进与祖籍国(地)的情感纽带的目的而由民间自行开展的以华裔子弟(近年也包括当地其他族裔子弟)为受学对象、以华语(即汉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言、以中小学华文学校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类型;汉语国际推广则是国家层面的面向国外主流社会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是国家基于文化外交需要的教育,主要教育形式为中国政府主导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目前这种类型的教育主要限于作为工具性和实用性的汉语言本身,中国文化仅仅作为一种“知识系统”嵌入语言教学中。
早在19世纪初,新加坡、马六甲、槟城、吉隆坡、曼谷、雅加达等地的广东华人社团就已创办学校,让华人子弟接受传统的中华语言与文化教育。尽管受到殖民当局的限制与歧视,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东南亚华文教育还是迎来了发展高潮,华侨学校不仅遍布大中城市,而且普及到穷乡僻壤。正因为华人社会非常重视华文教育,非常重视语言与文化传统的传承,一直以来,东南亚华人社会、华人社团,特别是乡团组织,有着很强的凝聚力。但是,二战后在民族主义高涨以及冷战背景下,刚刚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东南亚国家,纷纷以民族归化与反共为借口,极力限制华侨华人与中国的联系。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华文教育因受当局的禁止、打压而严重衰落,甚至造成整整一代人的断层。在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大部分五六十岁以下的土生华人已不懂华语(许多人的华语水平只限于简单的生活用语,完全不能胜任阅读与工作语言),对中国及中华文化亦知之甚少,祖父辈那种浓烈的家乡(祖籍地)情结在他们身上已经很难看到。可以说,华文教育的断层,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华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的基础和纽带,并导致族群凝聚力的不断弱化。由于新生代华人普遍阅读不了华文报纸,听不懂华语节目,致使华文媒体受众群不断萎缩,存在很大的生存危机。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的华人社团组织亦由于普遍老龄化以及新生代华人接不上班或者不愿接班而面临解体。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东南亚各国对华侨华人政治归化运动的基本完成,冷战的结束和中国的快速崛起,东南亚各国政府相继调整长期以来对华文教育实行的禁止、打压、歧视政策。1980年代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率先倡导儒学与华文教育。1992年后泰国放松对华文教育的管制,转而采取积极的政策,不仅支持华人社团复办华文学校,还鼓励公立学校开设华文课程。越南、柬埔寨也改变了之前压制和排斥华文教育的政策,转而适度鼓励和支持。1998年,印尼苏哈托政权倒台,次年新政府颁布法令,允许在校学生选修华文,允许民间开办华文学校。印尼华文教育在中断30多年后重新复苏,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基本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对东盟影响力的进一步加大,华文的实用价值不断增强,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已全面复苏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但是,由于东南亚华文教育遭受了长达几十年被取缔被打压的厄运,除了马来西亚仍然艰难地支撑着先辈遗留下来的华文学校以外,其余各国的华文教育基础基本上被掏空了,以至于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普遍存在诸如师资匮乏、适用教材欠缺、缺少语言环境以及管理层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并面临当地日益增长的华文教育需求与政府对中国文化输出的顾虑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挑战,陷入发展中的困境。
师资不足,特别是有资质有经验的本土华文教师的匮乏,是眼下东南亚华文教育共同面对的最大难题,其中尤以印尼、泰国、缅甸为甚。虽然近年来中国派遣了大量的志愿者到各地华校任教,并派出专家为华校短期培训一大批当地教师,但相对于各国华文教育的蓬勃发展,华文教师的供给和需求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据估计,东南亚地区华文教师缺口在4万人左右,仅印度尼西亚华文教师目前的缺口就达3万名。
教材不足,特别是缺乏标准统一且适合本土国情的华文教材是华文教育的又一大难题。华文学校使用的教材有台湾版的,有大陆各地方版的,也有当地华校或华文教育协调机构自编的,缺少统一标准。许多大陆版的华文教材偏重于文化功能,注重中华文化的介绍,而相对弱化了语言功能,忽视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泰国、印尼还存在教学大纲中大中小学不能连贯,同一学段的课程和教学计划也各不相同等问题。
学生缺少学习与使用华语的语言环境也是困扰当地华文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现在的华人社会已非过去的华人社会,除了马来西亚华人依然保持讲母语的传统外,华语在新加坡、泰国、印尼等许多东南亚国家已经造成严重的断层,华人之间的沟通已经基本上不使用母语,五六十岁以下的华人新生代基本上不懂或者说不习惯使用华语。由于缺少讲华语的家庭与社会语言环境,仅靠学校每周区区十来小时的华文课,加上大部分学校还存在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教育成效普遍不佳,不少学生还产生畏难、恐惧心理。
此外,如何让这些国家的政府与人民感受到中国的和平崛起,如何解开多元开放与小国心态的矛盾是维系华文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也是最大挑战。华文教育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如何传播中华文化?传播什么样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如何把握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度?这些都是国内华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挑战。如何面对国际汉语热对华文教育带来的冲击,如何协调国际社会的汉语教学与海外华裔的中华文化教育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必须解决的重要矛盾。这些问题与挑战仅靠华人社团与当地政府的力量难以有效解决,他们迫切希望中国加大扶持力度,并加强与祖籍地相关教育机构的合作,尽快使华文教育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1世纪初东盟各国掀起的华文教育热,既是1950年代前业已成体系的华文教育的全面复苏,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以往以母语为基本载体的文化归属教育不同的是,本轮华文教育热是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华人融合于当地社会过程中关涉其生存与发展和身份确认的语言文化教育。华文教育不仅是华人社会维系族群文化的需要,亦是当地社会(包括华人与非华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是中国崛起过程中文化软实力的初步体现。
首先,华人社团组织一直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推动者与培养者。东南亚华人社团,特别是宗乡社团、会馆,基于对中华文化优越感的自信以及族群凝聚力的需要,对办好华文教育有一种使命感。在许多社团领袖看来,华文教育绝对不仅仅是学习一种语言的问题,他们把学习华文、振兴华文教育与华族今后发展的命运相联系。在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几乎所有的民办华文学校都是华人社团,特别是有实力的宗乡会馆所办,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而没有办学的社团,每年都会以发放奖(助、贷)学金,或举办补习班的形式给会员子女学习华语予以鼓励与帮助。在新加坡,宗乡社团独立办学的历史虽然在1970~1980年代已经基本结束,但华人社团并未放弃对华文教育的责任,每年也都发放奖(助、贷)学金给会员子女,一些财力雄厚的社团则把奖学金的颁发范围扩大到全社会。可以说,对华文教育的关注是所有宗乡社团运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华人社团,就没有海外华文教育。
其次,中国的崛起及其对东盟强大的辐射效应是各国华文教育全面复兴的内在动力。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以及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实施,中国在东盟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东盟各国都期望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顺风车,华文的实用价值日益凸显。驻泰国大使馆参赞兼总领事高振廷对笔者说,中国是推动泰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懂华文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较容易找到好工作,而且工资一般可高出二三千铢。实际上,其他三国也是如此,可以说,社会上逐渐形成这样的共识,即掌握华语意味着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地搭上中国经济顺风车。
其三,海外华文教育热并不限于华人社会,所在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与面向全社会以及中国的积极支持是其重要特征。以往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主要限于华人社会,所在国政府(或殖民地当局)基本上采取或者放任自流或者限制打压的政策,而彼时的中国贫穷落后,自顾不暇,遑论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关照。与之不同的是,1990年代末以来,复兴华文教育不仅是东盟各国华侨华人的迫切要求,也符合所在国家和地区主流社会的利益,当地政府先后改变对华文教育的限制、打压乃至于禁止的态度,不仅支持华人社团复兴并创办华文学校,而且还积极推动把华文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了华裔学生与当地主流民族共同参与的学习华语热潮。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从传承中华文化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东盟各国掀起的华文教育热,并予以积极的支持,不仅对华人社团创办的华文学校提供包括教材、师资培训、中国大学奖学金以及派遣志愿教师、合办青少年学生夏(冬)令营等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而且还对当地政府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推动华语教育在国家层面建立合作关系。2005~2010年,国家汉办共计培训派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1.7万人,泰国是我国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最多的国家,每年赴泰任教的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都超过1000名。
面对新生代华人由于自小接受本土或西方文化教育而造成的华文水平及华语环境越来越差,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少,对祖籍国文化情结越来越淡薄的状况,发展华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成为眼下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的共同诉求。华人社团领袖、企业家、驻外使领馆官员在与调研团交流时,都把发展华文教育和传承中华文化作为首要内容,迫切希望中国以及广东省政府及相关机构能够抓住机遇期,帮助东盟各国发展华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
被誉为“华人三宝”的华人社团、华文教育与华文媒体是海外华侨华人传承传播中华(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关乎海外华人族群的文化走向与族群命运,而且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发展以及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我们必须以战略高度重新认识海外华侨华人在提升中国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尤其是华侨华人传统聚集地的东南亚华文教育。
华文教育是一项关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伟大事业。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是中国崛起的重要资源和力量。胡锦涛曾指出:“大力发展海外华文教育,是海外侨胞传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保证,是凝聚侨心、促进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力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也是充分利用汉语这一世界性语言工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增强海外侨胞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海外华文教育,还是将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长期的国家战略。
作为一个具有中华文化情结的文化群体,华侨华人的存在本身就向世界各国彰显了中华文化。长期以来,他们为中国的革命与经济文化建设,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华侨华人不仅是中国海外利益的承载者,而且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不仅是化解中国威胁论、营造和平崛起国际环境的重要民间力量,而且是世界先进文化、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制度的重要传递者,他们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天然纽带,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更是文化强国战略必须倚重的力量。
大国崛起的根本是文化的崛起。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接、融合进程中,海外华人华侨无疑具有独特优势,他们在传播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理解、创造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诤言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他们是构建与传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东南亚华文教育攸关中华语言文化在该地区华人社会的传承存亡,攸关华人族群的文化个性,攸关中国国家利益,攸关中国在该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责任编辑:杨彧]
G520
A
1673-8616(2013)05-0107-04
2013-05-10
詹双晖,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广东广州,5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