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雁 丛晓峰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朱宏雁 丛晓峰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需要全民共同参与。从公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和公众参与不足两个方面对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描述,进而从以政府为主导、以人为本、加大宣传力度、赋权予公众、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组织建设与管理七个方面来探讨鼓励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参与式发展;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自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之后,生态文明引起了众多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并把生态文明摆在了突出的地位,这体现了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大事件,不仅关系到国家今后的发展,也关系到公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大力支持,也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因此,探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参与式发展
参与式发展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196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在对第三世界进行援助时采取“社区发展”的战略,后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沿用。到20世纪末期,参与式发展理论才逐步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关注,但它并不是舶来品。在1930~1940年代,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中研究者们就大量使用参与式发展的方法,并把它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1]参与式发展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含多个层次的含义。目前,被学者们广泛地理解为在影响人民生活状况的发展过程或是发展计划项目中的有关决策过程中的发展主题的积极的、全面的介入的一种发展方式。[1]
参与式发展理论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论,它注重人在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它的出现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批判。“参与式发展”区别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它打破传统的以强者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发展途径,注重弱者在参与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起学界的广泛研究。
(二)生态文明
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讲,陈瑞清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历了采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发展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2]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余谋昌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3]此外,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指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系统退化,人口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及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驱动机制制约公众的参与。本文主要从公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以及公众的参与不足两个方面来描述当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公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
公众的生态意识包括生态经济意识、生态社会意识、生态自然意识等。[4]生态意识是公众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与政府的呼应和宣传相关。我国在很早就开始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如“沙尘暴”、“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低碳经济”等,但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态建设问题并没有被摆在突出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政府和公众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2007年,为整治“白色污染”,政府首次提出“限塑令”,并规定在所有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的有偿使用制度,并在全国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这一指令在城市取得了良好的成效。[5]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许多环保材料的华丽亮相对公众的日常生活起到巨大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阐释,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各种媒介的宣传以及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逐步开展,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已经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生态文明的理念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公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逐步增强。
(二)公众参与不足
从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来看,虽然公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但公众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主要体现在:一是当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数少,参与的领域不广泛。有很多公众还处于完全不参与的状态。在参与的过程中,公众的积极性不高,只注重表面工程,把自己看作为参与者、参加者,并没有把自己作为参与的主体,而且公众大多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对于他人的行为不闻不问。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把环保行为贯彻渗入到生活中。有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中的半数以上的居民都参加过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但是每天都在履行环保行为的人很少。公众应该扩展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宽度和广度。二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方式也比较有限。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主要集中在宣传和教育方面。无论是社区还是单位都利用各种节日举办大量的生态宣传活动,举办环境保护的专题和研讨会,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公众在参与的过程中,大多数是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劳动或活动,比如单位举办的植树活动,社区开展的环保活动等。其三,公众缺乏相应的权利,没有真正的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和监督过程中。从目前的情况看,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制度缺失,公众参与操作层面还存在种种限制,且在很多情况下公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证。虽然建立了公众参与监督的环节,但并未真正的发挥实质性的功能,不能充分的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这一点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根据参与式发展的理念与传统公众参与的主要做法,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体现两者的结合,自上而下的被动参与模式与自下而上的主动参与模式相结合,真正实现公众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已有的权利。针对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从参与式发展的视角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
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领路人和支持者,要突出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生态文明建设自身的特点和文明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推进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干预。国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推进者和“干预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是公益性的建设,其非营利性使其无法单纯依靠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更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必须紧紧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也只有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政府要制定符合公众的利益和需求的生态文明项目,转变绩效观,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机制,并制定一套有效的环境保护制度,促进整个社会树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多元参与主体更加重视生态和环保工作。
(二)以人为本
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是参与的主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获得利益的主体。以人为本要明确公众的主体地位,了解公众的需求,重视公众的参与意愿,从公众的角度出发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项目,以发挥公众的作用,特别是发挥个人先锋模范作用。参与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公众的主体作用。同时特别强调公众的自主性,即在调动公众积极性的基础上,赋予他们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培训,提高自身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责任感。
要提高公众的参与度,还应该提高公众的综合素质,增强公众主人翁的意识。公众的综合素质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公众的综合素质可以在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公众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能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并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归属感、责任感,由过去政府的指令执行者和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培养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公众的综合素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每一个公众都要强化生态文明意识,自觉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是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法。环保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不只是政府的事情。从目前的状况看,虽然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公众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掌握话语权,甚至“集体失语”,这与公众自身的参与意识仍然薄弱及其缺乏表达机会密切相关。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强化公众的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宣传不断的转变公众的观念,转变公众的角色,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实现从“要我发展”转变到“我要发展”的质变,把环境保护行为落实到公众的行为当中,增加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公众的主人翁的责任意识、主动参与的意识、自身发展的意识及自我服务的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四)赋权予公众
赋权与能力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参与式发展的核心是赋权,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充分赋权予公众,引导公众全过程高密度的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可以发挥公众的积极作用。由于公众的参与权受到充分尊重,公众会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自己的事,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因此,政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使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规划、决策、实施、检测和评估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增加对妇女与青年的赋权,充分听取和放大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决策过程中的声音来实现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通过赋权重新换回公众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和对自身知识与能力的自信心。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社区成员和社区内部成员可以相互学习知识、技能和信息交流,也可以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相互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因此,通过赋权与能力建设使公众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主人翁的意识,培养社区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这是实现生态文明可持续性的根本前提。
(五)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与保证。建设生态文明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克服制约环境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保障公众的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确保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可以保证公众的生态权益,并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一系列正式与非正式机制的建立能较大地促进人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的广泛参与,为公众提供一个广泛的参与平台,为公众提供机会使公众放心、大胆的参与其中。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建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六)整合社区资源
社区是公众生活的共同体,为公众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环境,也提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活动等基本设施。社区建设不仅要关注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还要注重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公益性事业,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社区不仅要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公众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而且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活动,使公众参与到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是社区的主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居民的生存质量,使居民生活在文明和谐的环境中。社区居民基于相同的环境中会产生相同的人生价值观及世界观,同质性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也会随之增强,进而提高社区的整合度,促进社区的协调健康发展,推动社区建设的进程。
(七)加强组织建设与管理
公众组织建设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以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来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目前,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组织较少,不能把公众很好地团结在一起。加强公众组织建设,选择有影响力、领导力的人才来组织公众参与生态文明活动是鼓励全民参与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尤其是在社区建立公众组织,把社区的居民团结在一起,呼吁大家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其次,发挥绿色环保组织的作用。绿色环保组织在世界各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启示我们发掘和培育民间环保组织,发挥第三部门的参与作用。民间环保组织是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关系的桥梁,而我国的绿色环保组织较少。培育和扩大民间组织,如环保志愿组织、社区合作组织及志愿服务队等,可以充分调动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其沟通职能,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的社会参与和交往需求,促进社区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一定的困境,必须要解决当前困境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生态与经济、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还要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民的共同参与,鼓励全民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政府要从公众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公众需求的生态文明项目,呼吁公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鼓励公众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更多的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1]黄磊,胡彬,刘桂发.参与式发展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大众科技,2011,(11).
[2]陈瑞清.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J].北方经济,2007,(7).
[3]余谋昌.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4]陈蓉.我国公民生态意识培养刍议[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党报,2011,(5).
[5]杨笑荷,丁芳.关于“限塑令”政策执行状况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1).
[责任编辑:宁春园]
X24
A
1673-8616(2013)05-0036-04
2013-05-06
朱宏雁,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022);丛晓峰,济南大学宣传部部长、教授、社会学博士(山东济南,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