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琴
(青岛大学 思政部,山东 青岛 26607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新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则再次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不会自发地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是完成党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这些新要求和新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社会化、生活化的根本保证。
“濡化”是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j.Hoskovits)在1948年出版的《人及其工作》这部著作中,首先使用了濡化(enculturation)一词。“濡化”一词的英语含义有“在文化中”或“进入文化”的意思,原意是指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传递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年长一代指示、引导并强迫年轻一代接受其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宗教信仰、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来完成的。濡化的核心是基本信仰和价值观。它主要是以奖惩手段,教育每一代人不仅重复前一代的行为,而且奖励与自己濡化过程相适应的行为,并惩罚至少是不奖励与自身濡化过程不相适应的行为。[2]113正是这一过程,使人们获得了适应自己所属的特定社会群体文化的能力,使得特定社会群体的价值规范和思想观念能够传递给下一代,最终实现了特定社会群体文化的薪火相传及其特有文明方式的世代延续。
吉恩(Gienn)认为,濡化的来源有三个方面: 个体主体、社会群体、环境。其中,个体主体以个人的经验、期望和愿望等为特征,社会群体以公共知识为特征,环境的主要功效在于对行为的可能性加以限定。在此基础上,鲍登(Borden)分析了濡化的基本模式。鲍登认为, 濡化在联合和抽象这两个维度上进行。在环境中自发地获取知识并与个体的思想感情和先入为主的成见联系在一起,属于联合。把对事物的一些认识转化为精确的涵义并且完美地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的表述系统,是通过抽象完成的。在濡化过程中,语言和经验相互作用,它们通过人的心理结构而与基本的信仰和价值联系在一起,而基本的信仰和价值观是濡化的核心。因此,“濡化过程实际是文化对个体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人们不可能总是清晰地意识到这一过程,彻底被濡化的人也很少意识到,在塑造他们行为的过程中,文化所扮演的角色。”[3]濡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获得和传承机制。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濡化的核心。“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它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4]在阶级社会中,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在社会生产方式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价值原则。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98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存在便构成了核心价值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这种核心价值体系都是该社会成员共同的导向,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最根本、最恒定的作用,否则这个社会便不能存在和发展。由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不同时代都会呈现出多元价值体系并存的态势。但是,无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分化到何种程度,总有一种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有效制约着其他非主导的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这种居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体系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着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也是支撑一个国家及其文化发展的内在的、持续的精神力量。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国家有意识地倡导、建构并由国家公共权力推行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对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得到社会成员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能极大地减少国家治理成本,有效提高公共政策的效力。为了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并使之得到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国家往往会采取两种对策:“在人民的取向与政府的导向一致的领域,国家往往设法维护和加强这种价值的同一性;在人民的取向与政府的导向背离的领域,政府往往运用各种濡化机制来改变社会的取向,使之与自己的导向产生共鸣。”[6]8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会自发形成,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当中,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体现在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当中,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真正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7]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就是通过一整套潜移默化的灌输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长期、持续、协调地贯穿、融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真正得到一个国家全体人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接受、信仰及自觉践行。这个过程既是国家通过一定的方式,把理论形态的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常识形态的民众意识的过程,又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等途径,把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政治人格的过程,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9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过程,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群众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掌握群众关键还在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而衡量一种理论是否科学关键就在于这个理论是否能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是否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程度。”[9]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实践的产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满足于不断发展的实践的需要,就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只有深切关照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认同和践行。因为人民群众的需求是理论传播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62一般来说,人们总是按照其利益的实现程度来选择和接受某种价值观的。人们所奉行的价值观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起重要支配作用的因素,这就是利益追求,利益追求构成了人们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也构成了人们价值比较和价值选择的重要标准以及人们价值追求的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把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11]439“‘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2]103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必须推进理论创新,要关照主体利益的需要与满足,要注重从人们生产生活利益关联性角度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需求。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进驻群众心灵,成为全体民众的根本信仰和精神追求,成为全社会自觉接受的价值认同。
实施科学灌输,利用完善的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主要途径。为此,就需要构筑全面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
1.要构筑学校教育体系
学校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明德”“传道”,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因此,青少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对象,学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重要渠道。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级组织和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要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
2.要构筑干部教育体系
领导干部是党员和群众学习的榜样,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首先要积极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地位观、权力观和荣辱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普及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石。同时,各级党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日常教育与党内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教育,使党员领导干部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各项大政方针、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体现于具体的工作实践和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努力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3.要构筑社会教育体系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就要把社会教育作为重要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之中。要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与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结合起来,与职业培训和岗位教育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要畅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群众互动的渠道。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基层建立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点,组织群众开展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各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各级党委讲师团的作用,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在群众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讲活动。
在现代社会,舆论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发展和群众情绪的重要因素。发挥大众传媒在组织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特殊优势和作用,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重要环节。
1.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
当前,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要引导党报、党刊、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认清肩负的责任,努力把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坚持正面宣传、及时宣传,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强势。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13]13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势头迅猛,愈来愈广泛和深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14]要不断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手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阵地,形成积极向上的正面舆论强势,牢牢把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
2.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报道要实事求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民众,这是根本的原则和态度。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强势,并不意味着简单重复一些空洞的政治口号。只有当舆论宣传的内容具有真理性和现实性的品格时,才能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才能向人昭示正确的方向,也才能让人们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在行动上自觉实践宣传中所倡导的精神。舆论宣传不是自我独白,而是要面对各种不同的受众。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要把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群体的认识能力和不同需求,采取入情入理、通俗易懂的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使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3.加强舆论宣传的宏观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媒体迅速发展,规模数量不断扩充。一方面,我们要客观地看到大众媒体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盲目的数量规模扩张,导致相当一部分大众媒体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素质不高,难以完成正确的舆论引导任务。因此,要加强管理,提高舆论宣传水平,走以质量取胜而不是以数量取胜的路子。具体来说,要选派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都过硬的人担任各舆论单位的负责人并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规范各舆论单位的市场行为,要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坚决反对“一切朝钱看”,把好舆论宣传的质量关;抓好法制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加强舆论宣传宏观管理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压缩各种噪音、杂音的传播空间,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期望通过短期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需要着眼长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1.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是一套规范体系和评价体系,它告诉人们什么是受到社会鼓励的,什么是受到社会约束的,从而影响、制约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对人们的价值行为起着鼓励或约束的作用。但这一规范体系和评价体系只是一种软约束,并不能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遵循核心价值体系,这就需要发挥政策、规章制度的作用。政策、规章制度对道德生活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能够正常、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要在不同行业群体的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建立奖励惩罚制度以及一些必要的具体制度,构建完善的社会激励约束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结合不同行业的生产生活实际,以争先创优、文明行业创建等活动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做到有章可循,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行为受到制约,激发人们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发挥其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敬畏之心和自律心理,真正从内心认同这些主流的价值观念,并转化为行为自觉。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调控机制
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持续性,都必须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很好地体现和规范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将社会的核心价值纳入宪法或法律性文件之中,借助法律的强制力来推广和普及核心价值理念,是西方许多国家的一贯做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也同样离不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支撑和保障。因此,要积极推动立法进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一定的制度形态。通过国家法律法规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借助法律的强制力推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民众的行为准则。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防止出现具体政策与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的现象。
3.建立健全社会联动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形成合力,才能使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达成最大限度的社会认同。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工作联动制度,以发挥各方面力量的作用。为此,要汇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以及社会和家庭教育等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帅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作用,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作用,发挥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民众自治组织的辅助作用。当前,尤其要利用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环保组织、宗教团体等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实现政府行为与民间组织的良性互动。建立新型覆盖机制,使党政结合、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协作、齐抓共管,形成一个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濡化机制动态连续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万明钢.论人类行为的社会文化基础[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4]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1).
[5][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潘维,廉思.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陆建平.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课题[N].人民日报,2007-08-03.
[10][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本书编写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二十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4]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