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3-04-01 03:3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科学

杨 斌

(1.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2.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理论变为实践,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由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这个运动,决定着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命运。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一系列艰难曲折的斗争,发展至今,其理论旗帜依然高举,尤其在中国大地上,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说明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理论力量,更说明执政党以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观来指导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东欧剧变从反面说明了执政党以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及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胜利前进的旗帜,由这一理论所派生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总的观点、看法和根本态度,则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尤其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方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应该是科学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应该具备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知和态度。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它具有绝对真理的性质,同时又具有相对真理的性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运动的领导者、参与者具有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观,他们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是工人阶级政党,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广大的工人阶级以及革命群众,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观状况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观条件,这个主观条件是衡量社会主义运动水平与未来前途的重要标尺。

一、对马克思主义观“本体论”内容的正确认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结构特征及其当代价值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观“本体论”的内容回答的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性的内容。而这一内容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本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新发展内容的回答。关于对马克思主义观“本体论”内容的认知伴随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尤其是时代转折的重大关头,人们总是发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追问,进而指导实践,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3]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也有多种表述,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4]“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着的哲学和社会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5]我国现行的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认为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6]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6]上述定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阐释,这些定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符合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运动的实际状况,表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逐步深入、不断前进的,但毋庸讳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定义还不够完善,我们的研究还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我们的结论还有待于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伴随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与此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应该是发展的,并且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规律。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决定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用唯物辩证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我们会得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以形而上学的方式看待马克思主义,我们会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从而采取错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正是基于以上对马克思主义观“本体论”内容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才产生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运动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掌握,直接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同样,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又得到补充、纠正、丰富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状况直接彰显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水平。在马克思主义诞生时,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较小,社会主义运动仅限于西欧一隅。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迅速扩大,社会主义运动从西欧扩展到欧洲、美洲、亚洲以至全世界。这一期间,充满着真伪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更充满了正确与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之间的斗争。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取得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主导权时,社会主义运动就高歌猛进。反之,社会主义运动就经历曲折和失败。在马克思主义在向全世界传播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它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着坚决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繁荣离不开这样的斗争,也正是这种斗争造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与繁荣,当然,这其中充满着艰辛与曲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的斗争主要有5次: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恩格斯与普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杜林主义以及各种教条主义、宗派主义进行了不懈斗争,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工人运动中取得了胜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左派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进行坚决斗争,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也因此得以丰富和发展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遍及欧洲、美洲和亚洲。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因此获得重大发展,进入列宁主义阶段。在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的理想由理论变为实践,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二战后马克思主义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斗争中得以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东西方形成了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观。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中,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多国,各社会主义国家则经历了由团结到分裂,由用统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到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各自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由一种模式向多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东欧剧变,标志着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特别是苏联共产党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给社会主义实践带来的严重危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因此跌入低谷。我们认为东欧剧变不代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失败,东欧剧变只是证明社会主义运动必须要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工人阶级政党必须要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东欧剧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由于苏联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某种偏差,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这才导致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易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辉煌胜利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和认知是我们的胜利之本,只有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才会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观“本体论”内容的正确认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

二、对马克思主义观“实践论”内容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观“实践论”内容是“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理论和实践、批判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特性,正是这些特性的辩证统一,才使我们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观“实践论”内容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观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总的观点、看法和根本态度,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主体对马克思主义客体所进行的反思和观照。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对象,又是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践论”内容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解决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才引导中国走上欣欣向荣的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自它诞生以来,由于对它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产生了对它的种种误解和错误态度,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因为它的敌人对它的种种诘难而归于消亡,相反正是因为它的敌人的种种诘难而使它变得生机勃勃。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态度去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观是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观相伴马克思主义而产生,伴随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相联。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才有马克思主义观;也只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才能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观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不仅仅具有方法论、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价值论意义。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总是促使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领导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过程中,去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从发展过程的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是“源”,马克思主义观是“流”,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本体论”与“实践论”的内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回答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需要回答的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做了科学性的回答。马克思主义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反思,马克思主义自身蕴含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包含对自身理论的认识以及认识自身理论的方法,因而,我们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态度去研究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首先面临的是接受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然后是怎样对待这个理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有正确的理论鉴别力,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受历史时代、知识结构、文化水平、学术修养以及政治价值观念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超越对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性的、表象性的、常识性的把握,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的、本质性的、规律性的理解。这种把握和理解就是科学的、辩证的马克思主义观,反之,则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变为物质的力量,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实践,它源于实践,回归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是动态的、开放的,它真理性的内容随实践的发展而丰富。所以,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更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态度。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还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7]马克思主义在肯定自身的同时又否定自身,它从来不认为自身是绝对的真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所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8]马克思主义敢于否定自身理论的个别观点,并且把批判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批判性表现为物质批判和精神批判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批判是要在人类的思想认识历史上建构一个理想性的图景;而物质批判是要改变世界的现存状态而把世界变成人所要求的理想世界。批判的目的是要否定现状、实现理想,它表现为一种无穷无尽的追问,正是这样一种历史性的追问,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学说的实质内容。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实践中对于它的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摆脱了实践中对它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态度,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以真正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践论”内容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锻造成为一种革命的思想武器,“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1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批判宗教、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

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旨归

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来看,什么时候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就大踏步前进,反之,社会主义运动就会遭受各种挫折和失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认识这个理论的主体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性,尽管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但还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观,其中有唯物辩证的马克思主义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也有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因此,以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观指导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认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过去我们搞社会主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样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述言简意赅,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进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特别是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作为四大问题的首要问题提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观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极端重要性。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仅要回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而且还要从一般意义上与时俱进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元理论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观中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是社会主义运动中必须回答的实践问题,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对此提供答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不是包医百病的良药。它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我们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带有人类认识史上的阶段性,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我们对它的认识只能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要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僵化的、教条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既不能以某种先在的现成的观念去构架马克思主义,哪怕这种观念是绝对经典的论断,我们也不能从先验的观念直接出发,而必须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和文本中,从时代主题和中西马克思主义的对话交流中,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必须坚持,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我们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还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理论,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个别结论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修正,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主题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所关注和回答的问题也将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党性和阶级性,我们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民谋福利谋解放。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辩证地、发展地看待一切事物,反对形而上学、教条主义的认识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8.

[3]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8.

[4]段若非.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世界观[J].红旗,1987(3).

[5]桑志达.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组成和定义[J].北京:高校社会科学,1989(3).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249、5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