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明
(重庆市开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开县405400)
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老子认为,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可以穿石,这就是柔德之力,所以说水可泽被万物,柔之克刚、以无化有。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先哲们上善若水的赞叹,不愧为千秋后世取之不尽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笔者认为水之柔德,正是一个企业优秀文化之精髓所在。
有人说企业文化不过就是买两套图书供大家学习,或者就是唱唱歌、跳跳舞,还有人说文化这东西博大精深,不是等闲之辈能看懂、看透的。其实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代表了组织成员所持有的共同观念。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着导向、维系和约束的作用,它有很强的维持现有模式的倾向。
一个成功的企业最终会从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过渡到以文化人、以文治企,而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做文化,其目的就是要以做文化这种虚功来实现管理的实作。
就管理实质而言,一个企业文化和制度的关系就好像是一个国家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制度和法律所能解决的问题是让我们不敢怎么做;而文化和道德所能解决的问题就是让我们应该做什么,更是鼓励我们应该怎样做,甚至作为一种信仰来追求。这就是从被动的约束到主动地遵守,是一个企业形象的质的飞跃和升华。
就管理标准而言,制度对人的行为有定性的甚至是硬性的管理标准,有非常严格的规范;而文化没有定性的管理标准,却可以提高人的品位、境界,让人发自内心去向往、去追求;人心有了高格局,就象俗话说:“人心是杆秤”,文化的品位就内化为人心的品位。
就管理对象而言,虽然制度与文化管理的对象都是人,但是制度更侧重于对人的行为的管理,而文化更侧重于对人的本性的诱导。
既然是文化,字面意思即以文化之。“化”即是“教化、感化”。教化感化之后的人,是一种人格的自觉、人品的自觉,而非思想行为的不得已。而一个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人,尤其在我们振臂高呼“以人为本”的今天,人不仅是生产力,更是一个企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有了自觉的人,这种人就能为企业勤奋工作,忘我拼搏。因此企业文化的首要作用就是以文化人,并让这些人去成就企业。正如老子所说:“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而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正如水一样,它可以流到任何地方,泽被万物,净化心灵。
纵观中国五千年文化,“以文化人”的理论框架,贯穿于整部中国文化史。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法家、墨家,其意义主要是对人的改造,对人的思想的改造。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无论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三观”教育,还是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创先争优活动,归根到底解决的是人精神层面的问题,其目的正是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树立信仰。
一个团队要想有战斗力,首先要有凝聚力。如何提高凝聚力?这就需要文化的浸润与激励。试举一例,毛泽东的军队从来没有奖金激励,也没有督战队监督,但他的军队最富有献身精神,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的军队。他靠什么凝聚这样一支举世无双的铁军呢?靠的是信仰和宗旨,用信仰和信念去统一思想。信仰和信念就是主义,主义好比一面旗帜,旗帜竖起来后,人们才有所趋附。有了主义,接下来又有人去建立一种组织,即把信守主义的人组织起来,并通过这些人,用这个主义去联络组织更多的人。把众人凝聚到“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大旗之下,广大官兵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和升官发财,而是为着共同的理想而结合,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战斗。于是,新中国象一颗闪闪的星星升起在世界的东方,而信仰信念其实就是文化。因此,要想巩固企业,凝心聚力,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一个明确的宗旨,倡导一种特有的企业文化,并使之深入人心,这样就能让企业得以健康发展。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它包括企业人员行事风格、服务质量、办事效率等,这种印象是通过公众的感觉传递获得的。企业形象能否真实反映企业的精神文化,能否被社会和舆论所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形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和财富,可以和人、财、物这三项并列,其价值甚至可以超过有形的资产,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企业形象缺少文化的支撑,就会显得苍白,缺少亲和力、感染力,难以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很难使人们从心理上对企业认同。因此,惟有以企业文化之虚功,方能树立企业形象之实体,才能促进企业发展之实做;也惟有一个有优秀文化的企业方能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才能文质兼美,内外兼修。
打造企业文化的主要途径是一个企业逐步形成优秀企业文化须走过的三个层次。即:一是引导;二是约束,三是融合。
滴水穿石告诉我们,水滴虽然柔弱,石头虽然坚硬,但是只要有水不停地滴到石头上,那么石头终究会被滴穿。这便如同一个榜样的力量,榜样个体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当学习榜样蔚然成风的时候,榜样的力量便是无穷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
而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共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即干部职工所达成的共识,通常表现为企业的愿景、价值观、行为准则和企业多年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和习惯。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依靠企业干部职工来实现的,所以企业文化的最直接表现者应该是工作中最具体的“人”和“精神”,而不是抽象的“物质”。所谓典型,即代表着一个企业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先进人物,选树典型和塑造典型就是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寄予典型以时代精神,按企业的价值观寄予典型以先进思想,并鼓励和指导典型践行企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选树的典型代表了大家的价值取向,大家就会认可;符合了企业的行为准则,大家就会赞同;体现了企业的人文传统和习惯,大家就会感到亲切。这样的典型具有榜样作用,就有威信,能够在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中站住脚,大家就会自觉地向他学习。企业精神和行为规范集于一身的典型人物成为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企业文化的氛围就能逐步形成。
企业文化氛围是指笼罩在企业整体环境中体现企业所推崇的特定传统、习惯及行为方式的精神格调。企业文化氛围是无形的,以其潜在运动形态使企业全体成员受到感染,体验到企业的整体精神追求,因而产生思想升华和自觉意愿。有人说中国人随地吐痰的毛病在国内很难根治,但如果一个中国人,走在环境优美的澳州的街头,其随地吐痰的毛病自然会不药而痊愈。因为优美环境的氛围,这种无形的力量将会成功地约束我们有形的行为。这也正是篇首所提到的水的特性。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企业文化氛围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感染功能,产生渗透功效。在企业文化氛围中,有许多情感的因素,能够对理性化的教育进行补偿。比如鲜活的典型实例,经过文化氛围的渲染和人性化的宣传,能够让人乐于倾听。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能够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二是引领功能,产生启发功效。企业文化氛围的导向性是十分鲜明的。人们在企业文化氛围中,能够确切地领悟到应该提倡和弘扬什么、反对和避免什么,怎样做是对的,哪些意识和行为是错误的。企业文化氛围对职工的引领,不是僵硬的指挥,而是各式各样的启发,且能够心领神会、主动认同。三是凝聚功能,产生激励功效。企业文化氛围,是一个企业作为一个团队刻意营造的。职工从这种团队氛围中,很容易产生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团队融合,把自己的行动归集到团队旗帜下。这种团队合力的凝聚作用,激励团队成员尽心竭力地去实现团队的目标愿景。
文化是人们内心中深层次的永恒需求,它拥有强大而深远的约束力,如果说树立典型只是引导,营造氛围只是约束,那么只有注重融合形成习惯才是打造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正如一个企业最开始注重制度的建设,注重行为规范的修炼,亦有人将这些称之为制度文化。其实一旦一个企业形成了良好企业文化,真正实现以文化治企的时候,所有的制度都不过是废纸一张,毫无价值。因为这时,企业员工靠的是习惯的遵守。
良好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升华,需长时期培养,加强员工的道德修炼、学习自省、行为自律,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把文化理念渗透于骨髓、流畅于血脉,自觉地把个人的价值追求统一于实现企业目标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企业文化理念;全面提升与完善自己,紧跟企业的发展步伐,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促使企业文化的贯彻变得流畅而坚实,基本形成和谐融洽的人文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企业文化,正是要以容纳和融合,包罗万象,集各家之长方能形成超常大气。
[1] 黄海德.《道德经》和谐思想的现代启示[J].中国宗教,2011,(6).
[2] 沈善春.《道德经》对企业家的启示[J].包装世界,2010,(4).
[3] 李宏伟.老子哲学对现代管理的启示[J].领导科学,2009,(1).
[4] 徐顺娟.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领导科学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5] 何丽君.《道德经》对领导者道德修养的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