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俐,何 勇,杨 洲
(1.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0053;2.重庆市实验中学,重庆401320)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高职高专院校的建设规模逐渐扩大,社会职能日显重要。此时,如何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培育社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就业质量的提高,则有赖于就业能力的提高。所谓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即“可雇用性”,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它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是学生就业之本。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应狠抓专业建设、打造精品课程,深化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涵。学生的知识迁移、开拓创新及组织策划等综合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因此,要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开拓第二课程,在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多深入行业、企业调研,适时把握行业动态,调整专业建设。同时,在本专业内要以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狠抓专业建设。其中,核心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每个专业应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核心课程体系,并以此辐射相应课程群。精品课程则是设计科学、结构精良、内容完善、形式丰富、师资合理的课程范本。核心课程不一定是精品课程,但应当逐步发展成为精品课程,并形成优质、精良的精品课程群,从而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学生就业基础。
高职高专院校要想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着力加强知识储备,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各级各类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依托职业资格认证,强化专业技能锻炼,让学生在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中系统梳理、查缺补漏、融会贯通所学专业知识,并积极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规范操作流程、强化动手能力、强化专业技能。
随着行业、企业的发展,许多企业的工作岗位不再单纯是技术性的,而是综合性的,要求从业者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学校的各类专业协会是学生学习和提高的第二课堂,通过专业协会的技术讲座、技能大赛及协会科技作品展示会等平台,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第二课堂的开设,能够帮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组织策划、沟通协调及管理服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其后续发展打下较为扎实的根基。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而目前就业市场环境瞬息多变,要使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市场环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自身就业定位,较好地择业、就业,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策划能力,就必须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求职成功率。
大一时期,学生刚入学,对学校、专业都很陌生,有些人甚至连高考志愿都是由家长代为拟定的,自己都不清楚将来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因此,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行业概况,让学生对未来有所预期,在了解专业并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方面,通过专业教师及行业专家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认知专业概况、了解行业动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用人单位,了解企业文化结构与职业角色要求等,提前做好相关准备,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树立正确人生目标。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大二学生已开始专业知识学习,对专业、行业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阶段应当着重进行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实验、专业实训等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具有企业文化及行业规范的仿真实训场地实习、实训,让学生感受职业氛围。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管理规范的约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角色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较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素养,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大三学生面临就业,普遍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危机感和焦虑心理。这一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和就业技巧。首先,通过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及就业政策宣传,让学生对就业大环境有初步了解。其次,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简历制作和模拟面试,训练学生择业、就业技巧。同时,通过简历制作比赛、求职择业经验交流会、新老毕业生交流会等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释放压力、获得自信。第三,由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使其满怀阳光,以积极心态迎接择业与就业。
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并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优质毕业生。
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录用符合用工需求的员工,二者的供需关系应很好吻合。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吸纳用人单位意见,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首先,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共同组建专业人才培养委员会,共同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由高职高专院校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企业负责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既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又在仿真或真实的操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好地满足了用人单位的基本能力需求。
从结构上看,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虽已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仍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这种专业及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又造成一些用人单位招录不到符合其需要的毕业生,造成人才市场供需失调。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及课程应紧密围绕人才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改造旧专业。同时,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应当是“适应一个岗位群”,而不仅是一个单一的职业岗位。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应重视企业文化及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高职高专院校十分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及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而顶岗实习,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的机会,有效地克服了学生的就业恐慌心理,有助于实现从学生到职员的心理转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生阶段”就适应了职场环境和岗位要求,实现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此外,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可能获得企事业单位的青睐,直接达成就业协议,顺利获得就业岗位。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学生的个人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发挥专业人才培养和引导作用,从专业建设入手,辅以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并建设良好校企合作关系,努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需求。
[1] 刘晓筝.“以人为本”解决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2] 邱翰杰.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西教育,2012,(8).
[3] 王晓平.高职院校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四项规划[J].教育与职业,2012,(23).
[4] 陈丽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对接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1).
[5] 鲁长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8).
[6] 孙群伦.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因素的分析及对策[J].职业,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