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实久
往事HISTORY
1922年北大讲义费风潮始末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并提出了两项改革计划:“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仅“改良讲义”一项,竟在北大掀起了一场牵涉到整个北京学界的轩然大波。
文/实久
1916年9月1日,正值秋季开学之际,蔡元培收到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师表群伦。海内人士咸深景仰。用特专电敦请我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席,务祈鉴允,早日归国,以慰瞻望。”
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蔡元培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欣然就职,并于1917年1月9日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在演讲中,蔡元培提到了他的两项计划:“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此后,蔡元培在北大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仅“改良讲义”一项,竟在北大掀起了一场牵涉到整个北京学界的轩然大波。
老师将授课内容形诸文字后油印或铅印发给学生,称为讲义。按照当时的规定,大学教授一般都会在课堂上免费发放讲义,这项规定由来已久,北大学生早就习以为常。
然而,1922年10月12日,北大新学年开学教授评议会上却通过了一项新的规定:从本学期起对学生收取讲义费,发给讲义券,以券领讲义。
“讲义要收钱啦——”习惯于免费的学生们纷纷表示了强烈的不满。10月17日下午,数十位学生涌入红楼请愿,抗议讲义收费;次日上午,又有学生代表来到校长室,要求立即取消讲义收费。迫于压力,蔡元培不得不向学生允诺:三日内暂不收费,三日后如评议会坚持收费,则此三日内全校讲义费由他个人承担。
蔡元培的让步并没有让冲动的学生满意,学生代表们寸步不让地守在校长室门口,要求立即停止收费。几百名学生聚集在走廊上,顺势呐喊起哄,场面十分混乱。
面对这一场景,蔡元培勃然大怒,不仅将写好并签了字的三日内不收费的字据撕去,还拍案而起,捋起袖口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
因主张“兼容并包”而被戏称为“好好先生”的蔡元培校长竟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这让学生们有些害怕,便纷纷散去。但蔡元培余怒未息,于次日递交辞呈,要求辞去北大校长一职:“废置讲义费之事甚小,而破坏学校纪律之事实大,涓涓之水,将成江河,风气所至,将使全国学校共受其祸……此皆由元培等平日训练无方,良深愧惭……迫不获己,惟有恳请辞职。”
接着,北大总务长蒋梦麟、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等人分别宣布“随同蔡校长辞职,即日离校”;北大全体职员发布《暂时停止职务宣言》。连身在济南参加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胡适都收到了北大教务处电报:“为讲义费哄闹,校长以下皆辞职,请速回京。”
北大为何要向学生收取“讲义费”?事实上,所谓的“讲义费”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一本“难念的经”。
当时,为使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平民化,作为全国第一所也是当时唯一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的北京大学,其学费非常低廉,每生每学期只缴纳学费10元,而作为教会大学的燕京大学,学费则高达55元。北大因此成为穷学生最青睐的学校。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当时北京的政府教育部拨付的经费不足,到1922年,北大等各高校的欠费欠薪现象已经非常严重。1922年9月21日,蔡元培与许寿裳、李建勋、周颂声等人联名发表《北京国立八校校务讨论会启事》:“前因教育经费积欠五个月以上,迭经呼吁,未有效果,除呈请辞职外,曾宣言不负责任,兹已由政府拨给两个月费,并允于本月三十号以前,再发半个月,敞会同人为尊重学生学业起见,不得不勉力维持,亟图开学。”
左:1922年5月23日,摄于北京世界语学会。前排右三为鲁迅,后排右一为冯省三。
除了向政府索薪,北大也开始千方百计节约经费。北大教授评议会成员联合向校长蔡元培建议:“本校讲义印刷费,岁达一万余元;然图书扩充费,为数极微。现在学校既决定收纳讲义费,我们为学校计,为学生计,谨向先生提议,将所收讲义费,尽数拨归图书馆支出……”
对此,蔡元培表示赞同,他认为:“此次征收讲义费,一方面为学生恃有讲义,往往有听讲时全不注意,及平时竟不用功,但于考试时急读讲义等流弊,故特令费由己出,以示限制。一方面则因购书无费,于讲义未废以前,即以所收讲义费为补助购书之款……”
蔡元培此举除了节约经费、促进学生重视学业的原因外,更有不为人知的难言之隐。原来,自从蔡任校长后,北大实行开放式教学,课堂上的旁听生比正式生多上好几倍,学校免费发放的讲义往往到了旁听生手中。为了杜绝这一现象,校评议会便想出了发放讲义券的办法。
在学校教务面临瘫痪的情况下,北大教授评议会通过三项决议:一、开除学生代表冯省三;二、全体学生于本周内各以书面形式向各系主任声明是否参与暴动;三、讲议费暂缓收取。
在教育部次长马叙伦的劝说下,蔡元培答应收回辞呈,并于10月25日回校复职。他在当天的师生大会上发表演说:“我这一回的辞职,有多数的人都说我‘小题大做’。但是我对于十八日的暴举,实在看得很重大。第一,此等蔑视他人人格、即放弃自己人格的举动,虽极无知识的人,犹所羞为,今竟出于大学的学生。第二,尔日所要求的事,甚为微末,很有从容商量的余地,为什么要用这种蛮横的手段……”
与此同时,北大全体学生也发表了宣言:“征收讲义费,系经评议会议决;取消讲义费,也须用适当的手段……我们大多数固然赞成废止讲义费,然而激烈行为,却绝对不能承认。”
事已至此,尽管北大不少学生难以接受教授评议会的第二项决议,但这场风波也算基本平息,北大的校园秩序也基本恢复了正常。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风潮结束一个月后,作为旁观者的鲁迅突然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短文《以小见大》,矛头直指蔡元培:“北京大学的反对讲义收费风潮,芒稍火焰似的起来,又芒峭火焰似消灭了,其间就是开除了一个学生冯省三。这事很奇特,一回风潮的起灭,竟只关于一个人。倘使诚然如此,则一个人的魄力何其太大,而许多人的魄力又何其太无呢。”
除鲁迅外,李大钊和胡适也曾批评过蔡元培辞职乃“小题大做”。对此,周作人总结道:“蔡先生貌很谦和,办学主张古今中外兼容并包,可是其精神却又强毅,认定他所要做的事非至最后不肯放手,其不可及处即在于此。”这或许就是对于蔡元培之所以“小题大做”的最好诠释吧。
□ 编辑 郭铁□ 美编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