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华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保持灵敏的探究问题的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验生活,洞察社会,探索真理,获取学问,提升能力。
一、确立探究学习理念,转变学习方式、角色定位
思想品德学科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传统学科,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和方式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以适应新形代的需要。为此,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角色定位上,我们一线教师应重新调整和转变,以适应探究性学习的需要。
首先,确立全新探究性学习理念。虽然目前许多思想品德教师都在积极运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但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教学改革只停留在表面上,实质仍然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套得很死,从而培养了学生遵从、自卑甚至奴性的性格。我们认为,思想品德学科虽然体现了极强的政策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但至少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强调的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重在“探究”过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其次,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为新课标相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变化,无论是课程设置、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又加上探究性学习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因此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也相应发生转变,即把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或讨论交流。无论是在课堂内外,我们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新时期教师角色定位上的转变。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对教师的角色有不同的要求,这就构成了教师角色的时代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理念呼唤教师从传统的教师角色摆脱出来,并将重新定位: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进步的协助者;由教材的忠实遵从者变为教材的开发者;由教书匠变为教育研究者。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创新通常是先从怀疑开始的,怀疑是踏入创新之路的第一步。从一定意义上分析,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质疑、释疑的过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传统影响,学生不敢质疑问难,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就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和善待学生主动提问,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自觉养成问题意识,并非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科任教师如要真正遵从“学生为本”的原则,就要安排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同时也要恰当理顺“收”和“放”、“提问”和“释疑”的关系,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整体部署,从细节入手,牢牢抓住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才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授之以鱼是现成的、短暂的、可数的;授之以渔是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终生受益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亲自探索并发现事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真理。
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关注学生探究过程应讲究策略。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思维角度与探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从中感悟探究性学习的乐趣,摸索出探究的规律,体验情感、升华认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时,我们要依据现行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把个体探究与群体合作探究充分结合起来。如,在授课《日新又新我常新》时,我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全面认识、评价自我的方法”,从多种途径来正确认识自我,促使学生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初步树立完善自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