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组内优中后(困)合理搭配”原则初论

2013-03-28 07:59张中西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1期
关键词:组内分组后进生

张中西

合作学习“组内优中后(困)合理搭配”原则,是合作小组分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总原则的一个子原则。合作学习“组内优中后(困)合理搭配”,有助于提升组内成员交流讨论与组际汇报展示成果的效益。为此,根据众多合作学习实验教师的教改实践,就合作学习“组内优中后(困)合理搭配”原则试进行初步浅论。

一、“优中后”合理搭配之功能

对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学困生)进行合理搭配,有助于充分调动组内各个层次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共同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小组团体学习的凝聚力,促使他们进行高效互动,也有助于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还有助于给他们提供充分发表见解的时间,促使组内各层次学生短时间内的合作探究取得成效。

对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进行合理搭配,能增强优、中等生与学困生的归属感、接纳感、责任感与成就感,降低他们的焦虑程度,使得优等生获得更多的利益;也能通过优等生讲解,帮助中等生与学困生解决疑难问题,提高其认知水平与推理水平,增强其对知识点学习的理解程度,调动中等生与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系统地掌握知识,继而防止出现马太效应,还能促使优等生在帮助指导中等生与学困生的过程中进行反思,也使中等生与学困生在优等生的引导下增强学习主动性,把握自主合作学习方向,化解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最终实现组内各层次学生共进、共赢。

优等生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指导帮助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反过来,优等生也能从中等生与学困生身上获得极其有价值的积极情感体验。

二、“优中后”不合理搭配之解析

把“优等生集中于一组,后进生(学困生)集中于一组,或将水平悬殊过大的学生集中于一组”,都不属于优中后合理搭配的范畴。换句话说就是,“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搭配不当或不搭配”,这都是不可取的。优中后不合理搭配,即优、中、后搭配的比例不当,将导致组内成员之间产生一种不和谐、不均衡的关系,甚至是一种依赖、主从关系。

三、“优中后”合理搭配之管理

当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搭配但管理不当时,就会使基础知识扎实、口头表达能力强、学习成绩较突出的优等生在组内讨论交流或组际汇报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成为主角,这些优等生就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代替了一切;而对于那些学困生,也就不自觉地成了组内交流讨论或组际汇报展示成果的陪衬,甚至附庸,具体表现在“一言不发、一切服从”,即使敢于发言,也是不着边际,继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效益低下。

四、“优中后”合理搭配之案例

如,以4人为主体的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平时成绩高低搭配。“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搭配比例通常为1:2:1,因此教师在进行合作小组分组时,要先把平时成绩按高低进行排序,再把全班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进行排队,最后依着1:2:1的比例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组。以30人的班级为例,教师要先按照成绩高低排序,优等生7名,中等生16名,学困生7名,再随意从优、中、困三组中分别抽“1名、2名、1名”学生,组成5个4人合作小组,2个5人合作小组,也可设法组成7个4人合作小组(优、中、困的比例为1:2:1),1个2人合作小组(1名优等生与1名中等生或1名学困生)。又如,以3人为主体的合作学习小组,其搭配比例通常为1:1:1,其小组组成程序、方法与上相同。采用所述方法分组完毕后,要运用其它分组子原则进行调换。

五、“优中后”合理搭配之注意问题

虽然优等生可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并且能集中优势力量攻克更难的问题,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但现今作为关注所有适龄学生发展的、普及性的基础教育,不是只关注尖子生发展的精英教育。因此,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进行合理搭配组成合作小组,就有助于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也有助于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使合作学习更富有社会意义。按照学生学习成绩组成的异质小组还不是最终的分组,还要兼顾学生的性别、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地理位置、男女生理特点与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合理调换。这里所说的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后进生)是相对学习成绩来说的,这是合作学习分组时经常考虑的一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分组变量之一。教师要在优中后(困)合理搭配的同时,善于适时把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学生分别去解决相应层次的问题,使低层次的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也能获得成功。

猜你喜欢
组内分组后进生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浅谈转变“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分组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四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