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产权市场缺失与价值补偿

2013-03-28 00:49:21董振华
当代经济 2013年6期
关键词:环境要素产权市场经济

○董振华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上海 2004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权改革一直没有真正完成,不是产权前期改革难以进行,就是实行了改革也难以长期见效,绩效不明显。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的产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自然资源环境一直以来都没有被作为生产要素并界定其产权归属,致使自然生态环境没有形成能够真正反映其实际价值的价格体系,在市场中,找不到相对于的市场或者市场化程度很低,更没有相对应的产权市场的存在,其价格没有正确反映资源环境的稀缺程度,导致市场对资源环境的配置失灵。

一、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市场缺失的根源:产权市场的缺失

西方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角度,将自然生态环境等要素资源的问题的实质归结为一个外部性问题。在这样的理论范畴内,外部性的效应存在正负之分,但是其内在化都与相关的产权制度密切相关。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的产权制度安排,需要从法律层面对不同利益主体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而产生的产权关系进行明确,这其中既包括了产权的归属权,也包括产权的流转以及监管等全过程的内容。不同的产权安排决定着各类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配置的有效性、监管的适度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1、所有权与产权理论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所有权是隶属于物权的自物权,亦即权利全体对自己的所有物享有的物权。而物权是又隶属于财产权。即所有权是财产权的一种。产权概念是由科斯等制度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产权这一概念重要性在于其经济学分析和与市场经济的同步发展。

科斯认为产权是人们“所拥有的是实施一定行为的权力”,这种权力的配置与经济利益的获得具有密切相关性。在经济学界比较权威的《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阿尔钦把产权作了如下的表述:“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将产权的概念和涵义做出精准定义的是美国的制度经济学家弗鲁博顿和佩杰维奇,产权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是一系列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也是与经济运行息息相关的,其所有权的本质也看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所有权和法律制度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对于产权本质的分析是在所有制的框架中进行的。

2、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的产权

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看,矿藏、水流、土地、森林、草原等这一系列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在我们国家现有的市场体制里,是属于全民所有的,其产权在在理论和市场实践中,都是无法分割存在的,全民共同占有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全体人民是作为一个整合体,对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共同行使产权并获得收益。现阶段来看,这种全民共同占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产权的实现形式是国家政府所有制。

下面通过土地这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来分析其产权安排。土地作为一种很特殊的自然生产要素资源,在我们国家,任何地区的土地资源都不是无主之地。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源,其处置权和收益权(无论是作为所有权还是市场经济里的产权)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都是存在明确的权利主体的。一般来说,在农村地区,现阶段的土地产权形式被称之为“集体所有”。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我国,各经济体和国家在对产权的规定中,没有“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形式的存在。然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土地尤其是城市工业用地,绝大部分都是由地方政府作为其产权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直接的收益者。

在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的时期,同时又是市场经济体系下,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的所有权较为明确,但是其产权的实现形式和权利主体等都很模糊,所以,相应的现实中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的市场也存在着各种乱象,市场体系结构中这部分的市场存在着产权缺失导致的制度性缺失。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等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无节制和无理性的,佩珀认为,这一系列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和控制手段本身并不是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对人类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殊方式”。这种特殊方式就是一种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不合理的管理方式。而造成这一存在的根源在于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产权市场的缺失,产权在市场中没有交易,或者其交易的范围和程度都没有在市场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3、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产权的实现与产权市场

市场经济体系中,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市场、副产品市场和排污市场等的结构缺损,并不意味着没有相关的市场交易,只是缺乏一个成熟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相关交易市场。这种缺失的根源不在于交易本身,而在于交易行为之外决定着其交易基础的产权制度的缺失。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要素产权的实现,最终途径也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因此,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产权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成为自然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交易中的资源稀缺性矛盾的凸显,因为某种要素资源在市场中出现了稀缺无法实现充分供应的状态,这种稀缺就成为了人们确立产权边界和产权主体以享有此类资源的配置权利的基本条件。因为,只有在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等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自然生态环境等才被看成是一种可以提供各种服务的财产,对这些资源过度消费才会引起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等资源财产(用货币衡量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等资源)的过度贬值。这种情况下,如果产权没有被清晰界定,必然会导致因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市场缺失带来的所谓“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等问题的产生。

二、生态文明下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生态环境价值的市场补偿与回归

生态文明在社会形态中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与自然生态属性全面统一的形态。这种形态的统一不是集中属性相互间的服从与被服从,而是一种良性的契合形态。人与自热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人类伦理价值观的转变,更需要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直接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径是通过市场,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补偿,这种补偿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的真实回归,真正建立去能够反映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最大程度体现其未来存在价值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价格体系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稀缺资源的合理市场价格应该等于反映其稀缺程度的相对价格,等于使用该资源的边际成本。而在现实的市场交易中,自然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资源的无产权和零价格制度,致使其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以及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的差异,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环境质量的不断降低,产生了外部性问题。将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推向市场,让环境资源日益提高的稀缺价格在市场中显现,才能真正在市场中体现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资源的经济价值。

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其没有被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致使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价格没有准确反映其稀缺程度,导致市场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配置失灵。当资源已经日益稀缺时,依然实行零价格或远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使用制度,其市场价格与其相对价格严重偏离,导致消费者的竞争性消费,使需求扩张,致使供求之间的矛盾激化,进而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环境资源危机日益严重。因此,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和有偿使用,使市场价格能有效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才能最终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资源作为商品的相对稀缺性在市场实践中的信号和度量,它综合反映着相关要素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的市场状态。

库兹涅茨通过对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现代经济增长史的研究,证明了“经济增长的负效应”的存在。“负效应”中包括了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矛盾和问题的累积。这些负效应的累积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根据库兹涅兹的环境污染的倒U曲线,从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情况来看,没有经过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排放总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的发展还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且离拐点还有一定距离。

符合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必然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自然生态环境价值补偿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这种市场机制的实现包括生态环境资源在内的社会总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机制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补偿,最终引导经济发展方式朝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进。

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自然生产要素等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重视,在市场中也没有体现。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们也逐步丧失了生态环境资源等带来的红利。由此带来的的影响是,自然生态等因素成为了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因子。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只有恢复副产品等要素资源的真实经济价值,使自然生产要素的生态价值在市场运行中得到最充分的价格体现,用价格机制对自然生产要素等资源定价并提高市场主体(企业生产者和市场消费者等)对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识。

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补偿,离不开副产品市场循环机制的有序和高效运转。副产品市场外部制度环境的滞后是各种二次污染的现实滋生土壤。现代社会的很多经济活动都要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者说这些经济活动都要消费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而使生态环境的质量下降。建立健全相应的副产品市场体系,通过市场体系的调节作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和充分的价值补偿,而使被损害的生态环境得到必要的保护欲重新建设的费用。这应是把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和管理纳入市场经济轨道的根本之路。也只有采取这种方法,才能使生态环境的价值在市场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并运用市场规律来解决产生负效应的生态环境的价值补偿问题,并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筹措到可靠的资金,逐步解决一些原材料和重工业基地城市长期存在的“输出资源和产品、留下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副产品市场混乱的现状,促使资源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李瑞娥:环境产权界定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理性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1999(3).

[2]程承坪:所有权、财产权及产权概念辨析——兼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J].社会科学辑刊,2007(1).

[3]R·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洛特雷出版社,1993.

[5]李云燕:基于稀缺性和外部性的环境资源产权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8(6).

[6]马传栋:资源生态经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环境要素产权市场经济
环境要素与住区户外活动影响机制研究
住区(2023年4期)2023-12-01 08:05:10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44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商情(2012年48期)2017-11-08 11:46:59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9
对“小产权”房的认识与思考
湛江东海岛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分布及与环境要素的相关性
政府救市是市场经济的倒退吗?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41
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科技企业创业环境构成要素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