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苏 黄伟
摘要:个性发展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综合素质培养是个性发展的前提,个性发展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以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应从环境、思想、教学管理、个体心理等方面入手,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创建自我管理的校园成长环境;通过“两课”这一根本途径,满足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诉求;在教学管理上实施学分制、选课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系统讲解和个别辅导相结合,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确保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个性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32-02
素质主要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质结构。素质既具有先天性的特点,也具备后天的可塑造性。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我们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是要把每个大学生都塑造成一模一样的人,而是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大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大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特点,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的个性品质。
一、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培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创新创造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要具备马列主义的基本素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以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大学生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人文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文底蕴;身心健康素质是指大学生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创新素质是指大学生要具备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意志品质,应具有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这几个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身心健康素质是保证,创造创新素质是关键。
所谓“个性”可将其理解为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主要是指教育)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利于自身解放的、由多种素质融合而成的独特整体[1]。个性化发展是指学生个体按各自特定的方式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健康个性。它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满足需要;二是发展兴趣;三是激发潜能。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指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积极、主动、自觉地去学习,做到学以致用,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促进个性发展的前提
应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创造创新素质等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大学生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以保证个性发展有正确的方向。其次,大学期间的学习有着很强的目的性、自主性与选择性,不单纯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是为了兴趣而学习,是为了未来而学习,为了成长而学习。只有这样,其个性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再次,个性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而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最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最终表现是获得创新能力。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说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使个性获得发展。
2.个性发展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
个性是创造的源泉,而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创新与个性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当大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开掘,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激活时,其才可能发现新问题,做出新成绩,也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2]。个性的充分发展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
二、以个性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路
1.环境方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的形成除了先天的素质基础外,还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3]。笔者认为,以大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应从环境入手。
(1)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这句话虽短,却道出了一个道理,即人的存在离不开环境,同样环境也须人的改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所学校的校训、校风、校纪等都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体现了学校的文化传统、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具有积极正确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校园的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对师生来说是无声的课堂,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激发大学生爱国、爱校的热情,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勤奋向上、求实创新。
(2)创设学生自我管理的校园成长环境
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是应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务。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大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还能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使他们能够理性地面对现实、冷静地分析问题,不断地激发自身的潜能。因此,高校应为学生创设自我管理的校园成长环境,不管是宿舍管理、早操管理,还是卫生管理,都应放手让大学生去做,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大环境,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2.思想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起着方向性和引领性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一途径。有的高校还专门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由其来承担所有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培养大学生的马列主义基本素养、坚定的政治方向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得到提高,确保其个性发展的正确方向,“两课”也可以像有些公共课那样实行个性化的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诉求。
3.教学管理方面
高校一般通过学分来评价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目前,大部分高校实施的所谓学分制也只是学年制的表现形式,不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分制的实施应包括以下内容:1)对在某一领域上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应该在学分上有所体现,应给予其一定的学分奖励,激发他们的创造性。2)参与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应与学分挂钩。社团是大学生基于一定兴趣、爱好、特长而成立的群众组织,是大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相互交流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对学生社团进行规范化管理,并且要求每个学生都应有充足的时间真正投入其中,对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将其提上管理的日程,给予一定的学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高校以选课制作为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和加强人文素养的手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课程。目前,很多高校的选修课尚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想选的课因受到人数、时间、资格的限制选不了,只能硬着头皮选那些自己不想学的课程,这完全违背了选修课设立的初衷,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高校选修课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同时应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种类,让学生的选择面更广泛,以便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个体心理方面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大学生的心理在整个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为使大学生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的个性差异。对于普遍性心理问题,教师应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性心理问题,教师应采取个别谈话、咨询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引导为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也应该为学生做出表率,将积极、乐观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王清. 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对策探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11(12).
[2]崔万秋. 论高校教学与大学生个性发展[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5).
[3]朱敏. 论个性培养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