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气象科普内容体系构建研究

2017-03-21 20:04沈箐施威李忠明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8期
关键词:内容体系构建思路

沈箐 施威 李忠明

摘要:气象科普内容体系是我国气象科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气象科普工作亟待弥补的难题之一。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和总结了我国气象科普内容体系的构成部分,包括气象与灾害、气象与社会生活、气象与经济、气象与军事、气象科技发展和气象与文化六个方面。同时,针对气象科普内容体系构建思路和原则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气象科普;内容体系;构建思路

气象科普,是把专业的大气科学知识和天气预报等业务流程,用社会公众可以接受并理解的形式与内容,向社会普及,提高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应对及处置各类天气现象及自然状况而开展的相关科学技术普及、传播和教育的总称(陈正洪、杨桂芳,2012)。气象科普内容体系构建是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基础,但学界对此关注度较低,相关著作及文献资料匮乏,这恰恰体现了气象科普内容体系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气象科普的内容应兼具专业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不仅仅要普及气象科学基础知识,还应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紧密结合。笔者认为,完善的气象科普内容体系应该包含六个方面,分别是气象与灾害、气象与社会生活、气象与经济、气象与军事、气象科技发展和气象与文化等。

一、气象与灾害

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通称灾害。按表现形式,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陆亚龙、肖功建,2001)。气象灾害属于自然灾害的范畴,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变化产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陆亚龙、肖功建,2001)。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灾情重等特点。我国气象灾害频发,每年都会发生的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不仅危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会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并且,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了解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并且对于减少国家的生命财产损失,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部分的主要内容是预防及应对极端气象灾害,如台风、雷电、霜冻、洪水、干旱等,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气象灾害成因、气象灾害影响及气象灾害预防与应对。其中气象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是科普的最终目的,前两个部分都是为预防与应对气象灾害服务。气象灾害虽然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努力掌握气象知识,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把灾害破坏程度降到最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气象与社会

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与气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气象环境、气象资源是构成人类活动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部分,是保持人类生命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姜海如,2006)。

此部分内容包括介绍基础的气象知识,如雨、雪、风、霜、云、虹、霓、日晕环、月晕环、霞光、极光等天气现象的形成、表现及影响,其中气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重要内容之一。此外,还将围绕气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行介绍,包括气象与旅游、气象与健康、气象与饮食、气象与交通安全等等。气象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在科普时注意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最后,气象与生态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气象与生态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气象因素是生态系统中各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分布等;而生态对气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长远的角度,比如现代大气的成分就是由生物逐步改造而来的(王连喜等,2010)。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这些年来,我国出现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现象,对人民的生活与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此部分的科普内容,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唤起人们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气象与经济

历史证明,气象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在气象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资源,气象条件影响着经济生产活动及消费行为等方面。气象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但也会形成阻碍。了解气象与经济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有意识地利用气象活动规律,充分合理利用气象资源条件,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气象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从气象与农业、气象与工业以及气象与服务业三个方面来介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气象条件对其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因此,重视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紧密关系、掌握气象与农业的相关知识、利用气象条件为农业生产服务,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对我国国民经济起着主导作用,不论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重工业,还是生产消费资料的轻工业,都与气象有着密切关系(孙健,2009)。比如工业厂址的选择以及工业区布局都要考虑到当地的气象气候特点,既要有利于工作效率,也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还要防止事故的发生。服务业也与气象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交通运输业,不论是陆运、海运,还是空运,其车站、码头和机场位置的确定,以及交通线路的选择都需要充分考虑分析气象条件。

四、气象与军事

从古至今,气象对军事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仅不同的气象环境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各不相同,而且同一种气象环境也会因军事活动本身具备的不同特点而对其产生特有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气象环境的各种规律,灵活运用,趋利避害,发挥气象在军事活动中的积极作用。科普气象与军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气象与古代战争、气象与现代国防。气象对自古以来的诸多战争都产生过各种不同的影响。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双方的军事实力和战略部署,但是战争活动所处的自然環境特别是气象条件也是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我国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就将“天时”列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之一事(孙健,2009)。天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气状况。我国古代战争史上,巧妙利用气象条件来取得战争胜利的事例数不胜数,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借东风”和草船借箭。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气象对国防的重要作用,比如海浪使舰艇产生剧烈摆动,限制鱼雷等武器的作用效果;雷雨会干扰对指挥作战有重要作用的无线电通讯;浓雾、浮尘等造成的能见度低下影响飞机航行等等。强大的国防是社会安定与发展的保障,重视并积极发展气象军事对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五、气象与科技

我国有悠久而丰富的气象科技遗产,对其研究有利于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气象科技史,是指气象科技领域的历史发展情况,包括人类对气象的思想认识史、应用气象的科学技术史、与气象相关的科技政策史等方面的内容。人类的文字记录和历史遗物及其活动遗迹都是现代气象科技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我们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时,不仅要看到我国在气象科技史上的成就,还要注意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气象科技发展,应涉及到这三方面的内容:气象机构及制度演变、气象设施以及气象人物。我国历代气象机构大都包含在天文机构中,这给研究带来了一定难度。从历代气象机构及制度演变中,可以间接窥探出我国传统气象科技的发展情况,而历代气象设施则能直接反映出古代气象科技发展水平。气象设施是古人为预测天气,掌握天气规律,预防气象灾害而发明的器具。此外,气象人物也是研究气象科技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诸多古代学者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或多或少地阐明了自己对气象的理解与研究,比如董仲舒、王充、沈括等人。著作方面,则有《乙巳占》、《相雨书》、《田家五行》等。近代以来,我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气象学和气象史学者,气象研究有了长足进步。通过研究历史上气象人物的科技活动、治学态度与研究方法,对扩展我国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大有裨益。

六、气象与文化

气象是人类进行文化活动的客观条件之一,对文化的影响巨大,具有客观性、地域性、潜移性和发展性等特点。与气象有关的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丰富。以往的气象科普书籍很少涉及这方面内容,应增强对此内容的重视程度。

科普气象与文化,首先应包括气象民俗。气象民俗,也就是指因气象环境等引起的、长时期保存或流传的民间生活风俗,是一种社会行为。我国悠久的民俗历史传统蕴含丰富的气象元素,地域色彩浓厚。其次,气象人文精神是是探讨气象与文化的重要环节,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再次,气象与文艺之间以人类活动为媒介有着间接的联系,文艺作品可以为气象研究提供资料,或对重要气象问题进行传播及引导。另外,气象与哲学的关系也不可忽视。“多变的大气现象发人深思,引发哲学概念的产生,而复杂大气现象的解释更需要哲学思想的指导。”(朱祥瑞,2003)从古至今,气象学与哲学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为文人学者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气象与中医也是一个值得介绍的方面。中医非常重视包括气象在内的自然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中医理论认为气象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生理与心理,因此,中医在病理、诊断、治疗及养生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人与气象的整体统一性。

七、结语

做好气象科普工作,首先要构建完善的气象科普内容体系。从当前气象科普工作的具体实践来看,气象科普内容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气象科普的社会效益。因此,加强气象科普内容的特色性、多样性、丰富性和趣味性,提高科普内容质量,是目前气象科普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构建行之有效的气象科普内容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明确气象科普内容体系构建的目标,即向公众普及气象基础知识,提高公众预防和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达到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目的。其次,确立气象科普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一是内容丰富、指向明确;二是结构合理、便于实施;三是贴近生活,利于接受。再次,制定气象科普内容评价(标准)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气象科普内容,

总之,鉴于当前我国气象科普内容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各参与主体高度重视并积极协作,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气象科普内容体系,让大众真正了解和体会到气象科普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鹏飞.王鹏飞气象史文选[M].气象出版社,2001.

[2]陈正洪,杨桂芳.气象科普的“深度参与理论”[J].科普研究,2012(39).

[3]朱祥瑞.中国气象史研究文集[M].气象出版社,2003.

[4]姜海如.气象社会学导论[M].气象出版社,2006.

[5]李强.全球气候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及必要回应[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02).

[6]刘林霞.对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气象,2005(02).

[7]陆亚龙,肖功建.气象灾害及其防御[M].气象出版社,2001.

[8]裴浩,敖艳红.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J].内蒙古气象,1999(02).

[9]阮均石.气象灾害十讲[M].气象出版社,2000.

[10]施威,刘青,李忠明.西方气象科技引进与中国气象事业近代化[J].阅江学刊,2016(02).

[11]王東.论气象与文艺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12]王连喜,等.生态气象导论[M].气象出版社,2010.

[13]吴云.春秋战国时期军事与气象关系的探讨[J].辽宁气象,1999(01).

*基金项目: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长期发展战略预研究选题“中国气象科普体系建设研究”;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GYHY201306064)。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猜你喜欢
内容体系构建思路
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幼儿体育活动及其内容体系的思考
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立的探讨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校园足球运动训练内容体系的创新构建
企业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原则、构建思路和实现方式
系统科学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第三方物流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模式探讨
中学“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模具CAD/CAE/CAM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