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文雨丝 刘文婕
摘要:产业转移对我国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对我国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承接产业转移所进行的SOWT的分析,我国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承接这种转移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我国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策略应是:根据产业转移后的新变化扩大招生规模、调整专业设置、开设生态治理与废物利用等相关专业以及大力开展校企及校校之间的合作。
关键词:产业转移;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16-02
产业转移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人力资源的转移,进而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频繁地出现了一种向西部地区搬迁的现象,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因此将迎来新的发展的机会,西部地区高职院校随之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之下,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要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要实现高职教育与产业转移的良性互动,就必须制定出一个科学而合理的对高职教育加以调整的策略。
一、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为了全面地了解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分析这种转移是如何形成的。对于这种产业转移的形成原因,国内外许多学者已有比较多的分析。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和威尔士提出了他们的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产品生命的周期和产品发展的周期是产业区位选择的三大因素[1]。我国的马子红和胡洪斌(2009)认为,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模式包括:成本导向型转移、追求规模经济型转移、市场开拓型转移、多元化经营型转移、竞争跟进型转移、供应链衔接型转移和政策导向型转移[2]。基于这些原因,近几年来,我国东部频繁地出现了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
西部地区能够吸引东部的企业,是因为西部有较低的劳动力价格、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以及广阔的市场等。然而,区位优势并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企业内部的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经过整合的知识与技能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这样,西部地区要留住这些转移进来企业,就还需要从更深层次来解决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这就给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提出了要求。
东部企业内迁对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提出的要求是:第一,产业工人的需求量增加,要求西部地区教育扩大规模。一些新的行业和工种的出现,要求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应调整自己原有的专业设置,要培养新的人才。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西部地区要实现产业升级,也必须加大自己的高职院校的创新力度,对一些生产环节进行科研攻关。第二,针对被东部地区淘汰的一些落后的产业,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一些生态或对看似废旧的东西加以回收利用的研究机构,对生态保护和废物的再利用进行研究,同时也设法培养专门从事这类行业的技术工人,以促进西部地区环境的保护和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
二、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承接产业转移的SOWT分析
1.优势分析
近几年来,西部高职院校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学校数量也有大幅增加,能够为迎接产业转移培养足够多的技术工人。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鲜明,多采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等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能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3]。
2.劣势分析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较高。据统计,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是普通高校的2.64倍[4]。这样,由于西部地区财力有限、政府投入不足,再加上融资途径也不多,所以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能力就不足。同时,由于有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没有自己的特色,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缺乏“双师型”教师,所以总体上看,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实力仍不足。
3.机遇分析
东部企业的内迁,扩大了西部地区的人才上的需求,这对于主要是培养产业工人的西部高职院校来说,就意味着市场的扩大,是一个发展的大好机遇。
4.威胁分析
在西部地区,政府管理中有些领导人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可能会使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缺乏应有的支持,从而影响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同时,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也会面临其他竞争者的挑战,比如来自西部地区的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挑战。
三、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策略选择
1.战略分析
根据对我国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承接产业转移所进行的SOWT的分析,可供西部地区高职院校选择的四种战略分别为:SO战略(开拓进取型战略)、WO战略(发展改进型战略)、ST战略(加强回避型战略)和WT战略(防御完善型战略)。
(1)SO战略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在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旨的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应当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致力于有益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应重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内迁企业建立起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合作办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既教给学生理论,又给他们以实践操作的场所和机会。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实习企业工作,从而实现产学结合。
(2)WO战略
立足自己的优势,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是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理性选择。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应采取有差异、多样化、特色化和适度倾斜等发展策略。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应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认真分析自己在区位、在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在办学传统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从中寻找自己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的生长点,着力凝练自己的特色。同时,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弥补自己在经费上的不足。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应大力促进校企合作,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拓宽学生就业的渠道。
(3)ST战略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应利用好自己的办学特点,应与其他竞争者进行有差异的竞争。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办服务于本地区的特色学校。应设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避免大量底层同质性人才的培养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关系的失衡。
(4)WT战略
无论是区域间还是区域内的产业转移,都会有新兴产业加入其中,都必然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在人才上的需求。根据这种状况,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对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结构就应进行适当而及时的调整[5]。相关高职院校应着眼长远,合理布局,应针对可能出现的新的需求开设符合该地区发展需要的专业,以此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2.策略选择
(1)根据产业转移中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增加的需要,扩大招生规模
高职教育所输送的人才必须符合市场的需要。适应产业转移带来的变化,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应从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专业结构甚至布局上做进一步的调整,应对一部分企业内迁所带来的人才需求上的变化进行评估,尤其要认真分析内迁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产业工人的需要,然后确定自己的办学规模和年度招生计划。如此才能在高职教育的规模和层次上与产业转移带来的变化相适应。
(2)针对产业转移后新增加的工种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同时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职业教育更重视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重视为地方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样,实力较弱的职业学校更应重视自己的特色,以寻求自己在差异中的竞争优势。东部企业的内迁,有可能给西部地区带来一些新的工种的需求,所以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就应针对这种需求灵活地进行专业设置,即设置一些与该工种相对应的专业。如此,既服务了产业转移,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办学效益。
(3)开设生态治理、废物利用等相关专业,保护西部生态环境
产业转移有多种类型,其中的一类就是把东部地区已淘汰的较落后产能转移到西部。这样,若西部地区不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在经济上的发展,那么西部地区便可能成为东部地区落后产能的转移地。落后产能的特征就是高耗能和高污染。如果这类产能被转移到西部,那么西部地区就必须考虑如何降低其能耗,如何将其产生的污染无害化,甚至是资源化。据此,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一些与生态保护相关的专业或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能力,以此使接受过此类教育的学生将来能够投身到与西部地区生态保护相关的生产或活动中去。治理污染不能只治标,而治本的关键则在于须将由落后的产能所造成的废弃物无害化,甚至是资源化。在这方面,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可就某些项目开展独立研究,也可与其他机构或企业合作研究,同时也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4)开展校企合作,提升办学质量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可以与内迁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这种合作,高职院校可与企业联合办学,可在企业建立起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也可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有了高职院校作依托,内迁企业也可以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即高职院校为企业作了人才储备,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合作还有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
(5)开展校校合作,共谋发展前途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一般都不足。鉴于这种情况,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可借鉴日本的做法,即建立校际间的联合与协作制度。依靠这种制度,若本校开设某选修课有困难时,学生就可以到协作学校进行选修学习[6]。这样就实现了资源共享,就可以节约部分教学成本。在所需信息方面,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之间也可以合作,即进行相关信息的交流与交换。西部地区高职院校之间甚至可以成立一种统一与协调的组织,借助这种组织,实现彼此之间的范围更广的协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谯薇.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J]. 经济体制改革, 2008(4).
[2]马子红,胡洪斌.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探究[J]. 生产 力研究,2009(13).
[3]周德强. 高职院校服务统筹城乡发展对策——以重庆高职院 校为研究对象[J]. 人民论坛,2010(32).
[4]舒良荣. 欠发达地区新办高职院校的困境与出路[J]. 职业教育 研究,2006(8).
[5]沈陆娟.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的互动研究[J]. 职教论坛, 2010(27).
[6]刘占山,邢克超,王绍兰. 取长补短,着眼未来——专家谈国外 职业技术教育[J]. 人民教育,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