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刚 陈碧华 李震宇
(1.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232;2.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233)
目前徐汇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采取的模式主要分3种,依托中心门诊的服务模式(简称模式1),以居委为依托划块管理的户籍制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简称模式2)、以卫生服务站为依托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简称模式3)[1-3]。为评价不同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的的服务效率、管理效率、服务效益,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
采用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徐汇区三种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抽样一个中心,按年龄和职称配对,每个中心随机抽取5个家庭医生为一个样本组。
模式1:5名医生平均年龄(35.56±6.23)岁,管理高血压患者病人724人、糖尿病患者病人248人。模式2:5名医生平均年龄(34.74±5.86)岁,管理高血压患者病人956人、糖尿病患者病人317人。模式3:5名医生平均年龄(36.27±6.01)岁,管理高血压患者病人815人、糖尿病患者病人283人。各组家庭医生和管理对象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表1 不同组家庭医生和管理对象年龄构成 (±s,岁)
表1 不同组家庭医生和管理对象年龄构成 (±s,岁)
组别 家庭医生 高血压患者 糖尿病患者模式1 35.56±6.23 61.28±14.59 65.51±15.57模式2 34.74±5.86 62.35±13.96 66.21±13.51模式3 36.27±6.01 63.19±15.23 66.89±14.43 F 0.07 1.75 1.42 P>0.05 >0.05 >0.05
1.2.1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1)家庭医生服务模式1
中心门诊全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服务的队伍,以门诊服务为主,上门服务为辅。中心预防科公共卫生医生、护士、家庭医生助理和社区公共卫生助理员队伍组成家庭医生协作组,配合门诊全科医生共同完成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家庭医生服务模式2
全科医生组成家庭医生队伍,每名医生负责一个居委,和团队公共卫生人员、护士及家庭医生助理、社区志愿者共同完成片区的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家庭医生服务模式3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组成家庭医生队伍,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依托,每2~3名医生负责4~5个居委,和团队公共卫生人员、护士及家庭医生助理、社区志愿者共同完成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2.2服务效率和效益分析
搜集各中心2011年1-12月的财务和统计报表,按不同模式统计服务效率、管理效率、服务效益。
在不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中随机抽取500名签约居民,进行居民满意度、最近1年内就医情况、慢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慢病防治知识问卷参照《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共10道题目,答对8题及以上为试卷合格。采用SPSS l6.0软件统计分析。
以家庭医生的月均门诊、出诊、慢性病管理次数为工作效率比较指标,模式1组月均门诊人次数最高,模式2组慢病管理月均人次数数最高(表2)。
表2 不同家庭医生模式工作效率比较
模式2的高血压、糖尿病的访视率、规范管理率、控制率,均好于其他两组,家庭医生管理对象的签约率要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表3 不同家庭医生模式慢性病管理效果比较(%)
采用模式2的签约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满意率,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家庭医生就诊率、门诊预约成功率均高于其他两种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表 4)。
家庭医生责任制是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3]。本研究结果显示,以门诊为主的家庭医生模式门诊量最高,公共卫生数服务量最少,他的重心在基本医疗服务;以卫生服务站为依托的团队模式,他的工作重心在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相对薄弱;以户籍制医生为依托的模式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者比较均衡,强调了以基本医疗为切入口,突显临床预防和方便快捷的服务优势。在卫生投入相同的条件下,采用户籍制管理的家庭医生模式相对教好,体现了防治结合,适应生理-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卫生保健服务需求,实现以签约为纽带的健康管理服务[4]。家庭医生深入社区,通过“家庭医生签约”的方式,患者不用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享受卫生保健服务。此模式下的家庭医生更为居民熟悉和信任,因此满意度、复诊率也较高。该模式下的家庭医生能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表4 不同家庭医生模式社会效益比较(%)
由于家庭医生制服务刚刚起步,所以这次调查的家庭医生人数较少,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继续观察,以探索一种更为适宜的模式。
[1] 吴克明, 朱兰, 王剑波, 等.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 2012, 15(3): 184-186.
[2] 鲍勇, 杜学礼, 张安, 等.基于社区健康管理的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发展战略与策略[J].上海医药, 2012, 33(12):12-16.
[3] Fitzpatrick JJ.Building community: developing skills for interprofessional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and relationship-centered care [J].J Nurse Midwifery, 1998,43(1): 61-65.
[4] 季晖, 陶一众.关于试行“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的设想[J].社区卫生保健, 2008, 7(6): 4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