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容
如果说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那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枢纽环节的课堂教学督导也必须是基于科学与艺术的。假设教育工作者们能够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将课堂教学督导作为诗歌一样反复“品味”与“欣赏”,使督导参与到追求课堂教学美的创造中,就能帮助教师抓住课堂教学中艺术性的美学维度,为提升课堂教学督导的技艺也提供了一条可参照性的路径。然而,从艺术与美学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督导的诗意与深刻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其一,在物欲横流、唯科学主义、功利化的社会是否存在“诗意”这一美的形态? 其二,如果存在,它的内涵是什么? 其三,课堂教学督导如何实现诗意与深刻?
当我们讨论课堂教学督导的诗意与深刻的时候,前提条件是现实的教学督导一定是远离诗意与深刻的,仅仅专注于各种精湛技术、企图通过仪器、设备的更新与替换来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这样的课堂教学督导机械、刻板,缺乏生命的灵动,也无法从根本上唤醒生命的色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样下定论,也许会受到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强烈抨击,但笔者并不否认一部分课堂,一部分学校的卓越,可一旦走进更多的课堂,走进更多的学校,发现的问题就会越多,课堂教学督导要么流于形式,要么不假思索地照搬其他学校的经验,极少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政府推行新课程改革,提倡新的评价观,就是从思想上对教育现状的否定。
但课堂教学督导究竟是否存在诗意这一美学形态?新课程改革是针对应试教育、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等教育现实的。因为这些现实导致了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等现象的产生,进而阻隔了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融会贯通,使得学生被动学习而处于教育的边缘甚至是教育之外。基于这样背景之下的教学督导,似乎遗忘了自身的职能,而成为帮助学生应试的手段。文化的魅力、生命的活力及人性的色彩都显得苍白无力,课堂教学督导仅仅是为了分数而存在。面对教育的现实,积极进取的教育者呼唤教育的诗意,呼唤用诗意的教学督导艺术来指导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师观念,抚慰学生的心灵。因为诗意的妙处就在于“寓无限于有限之中,以在场的、显现的信息表现不在场的隐蔽的信息”且“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1]于是,课堂教学督导不再机械地作为一种改进教学质量的手段而存在,当教育工作者们从美学的视角,用一种品味或者鉴赏艺术品的心情来观摩一节课时,处于这个过程之中的人和物或许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心情,得到的也许是另一种更为深刻的感受。当然如此的课堂教学督导蕴含的是教育研究者的教学理想,换言之即是诗的空灵和思的深刻。理想有时候是对现实的补充,有时候却站在现实的对立面,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希望教育研究者们能够大胆尝试。
因为无论我们是否能够实现诗意的课堂教学督导,它都应该作为一种理想而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之中,因为它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寓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督导的水平与境界是有益的。如果说教育是一首需要细细品位的诗,课堂教学督导也应该是这首诗中最为重要的章节之一。在诗意之中,成功的课堂教学督导更应该具有深刻的品质,这深刻不是不通俗,而是不肤浅,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督导的深刻理解与实施。在此基础之上,教育工作者逐渐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课堂教学,内心充盈着诗之真善美的深刻感悟,同时学会用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生命的感悟,从而成为一个具有诗意情怀的人。特别是在新时代,“不能老停留于抽象概念,而应当重现实,不能老停留于思维和理论,而应当重想象重实践,不能老停留于哲学本身,而应当与人生相结合,与诗和文相结合”。[2]
海德格尔曾说人是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的,换言之诗意才是人存在具有意义的标识。如果没有了诗意,人的生命性存在不过是简单且短暂的自然现象。可忙忙碌碌却毫无诗意地存在竟是大多数人的常态。课堂教学督导的诗意,是教育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诗意栖居的产物,意味着教学督导的自然、优雅、浪漫,以及督、教、学共同追寻的理想。
自然,是一切文明发展的初始源泉,人的行动都可以从这个初始的自然中去寻找依据。庄子早在《逍遥游》中就阐述了天人本是合一的,由于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自然本性,必须要打碎这些附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解放出来,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种思想折射到教学督导上,即整个督导过程要摆脱技术主义的束缚,走向诗意的殿堂。通过艺术元素的加入,摆脱对功利的顶礼膜拜,用一种美学的鉴赏态度真实可信地反应教师有效教学的实际,并将督导工作变成一种课堂教学美创造的途径与手段,最终使得督导与教学处于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即“有推动而无强制,有督促而无急躁,有差异而无冲突,思维与情感绵绵流动,教师和学生相生相容”。[3]
优雅,作为教学过程的品质,是骨子里的文明。但在某些空间里,教学是粗糙的,督导更是功利与粗俗的。满课堂的生命,却缺少活力,以至于不得不呼唤着“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满校园的条条框框,却无法营造出美的氛围,以至于人们抱怨教育的堕落。赤裸的利益,机械的应试,残存的分数把原本鲜活的生命变得惨淡无光。在这些惯习之中,学校使出浑身解数,不断更新设备,不断完善制度,不断追求高端技术,只为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可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除了分数的变化,内心深处仍然是混沌与迷惘,我们的教师除了绩效与荣誉的变化,对课堂的审美与精神的探求依然停滞不前。课堂教学督导的优雅在于督导要支持课堂教学自身的美,在分析阶段,以美感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分析教师有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满足与感动,分析教师是如何利用教材的情感色彩去激励学生学习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教学的美感与愉悦感;在诠释阶段,分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审美把握,课堂教学美的形式是否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新颖自由,是否使课堂教学在科学的基础上具备了艺术的特质,让学生在“趣” 中学,在“情”中悟;在诊断阶段,不仅在于鉴定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多少问题,而更多地是引导教师、鼓励教师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创造活动。
浪漫,更多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诗意的超越性表现为让教师和学生从现实中抽身出来,在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中享受知识与人性的美感。而针对课堂教学督导而言,即是以美感认知为出发点,让督导者们从唯技术中脱离出来,以督的方式将教师上课表现出来的情趣、意趣衍生出来的综合美感效应进行移植,在支持和挑战之间建立平衡,为教师创造成长的机遇。在导的方面,要鼓励教师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创造活动,在支持教学标准的同时也鼓励各种各样的教学风格。教学督导应将审美活动作为有效教学评定的焦点,考虑以什么方式引导教师向具有艺术气质的教学方面发展。此外,教学督导还应致力于向教师传达课堂教学的美感,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自身的美。因为教学督导对课堂教学艺术美的理解、欣赏是教师进一步创造的重要动力来源,通过用艺术鉴赏的方式对教师授课方案或者计划实施过程的鉴赏,把教学评价引向更为精致的道路,从而激起课堂教学丰富的想象与情感。
现时代教育教学的深刻似乎总处于边缘地带,可正因为缺乏,人们才会呼吁,才会深切感受到缺乏深刻品质的教育督导是怎样的孱弱。经过几千年的思考,人类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刻了,课堂教学督导作为教育教学中重要一环,仍在把人类的认识不断引向深入。因而我们呼唤课堂教学督导的深刻一定是在实践意义上进行的,其主要体现为策略性、关怀性、干预性。
策略对于课堂教学督导来说是锦上添花的,策略表现了督导者们的实践智慧。智慧与深刻是有天然联系的,因为智慧是在认识与实践的基础上磨练累积出来的境界。没有策略的督导过程无疑是混沌与无趣的,常常流于肤浅的言表及形式。总的来说,策略是针对于目的的手段的思考,而督导的作用是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辅助性的引导和帮助,督导过程所选择的策略也应该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因此基于诗意与艺术的课堂教学督导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仅局限于自上而下的监督与控制,更不能在人员组成上只依据年龄、职称、经验来选择。因此,在富有诗意的督导过程中,首先,从人员组成上就应该选择老中青、专兼职、领导与普通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其次,督导人员需要有策略地选择符合课堂教学实际的艺术元素,从期望、细节、成长、多样性等方面,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准、授课质量等作出客观综合的评价。并且逐步引导教师深入钻研和消化提炼教材,挖掘并显现出教学内蕴的美,将看似枯燥的公式、定理演绎为生动美好的形象,把死板的记忆转化为生动丰富的想象,把师生之间单方面的灌输关系变为平等对话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构成教学自身的美感性。再次,督导的策略性还表现为科学的管理过程。其实科学与艺术并不矛盾,课堂教学督导的深刻离不开科学,只谈诗意而没有科学的管理规范,这样的督导最终也只能沦为纸上谈兵。当然这里的科学并不仅代表科学的技术、先进的设备,更多的是科学的理论依据,诗意且深刻的教学督导究竟应该如何做,从哪儿做?
关怀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精神内涵,它使得整个教育行为与人类的生成与发展联系起来。当社会过分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甚至把教学督导工具化的时候,教学系统内部的工具主义会变本加厉,师生、课堂、教学效果便因此沦为各种类型工具所作为的对象。课堂一旦成为了产品,在教师的眼中也就无所谓情感。所以教学过程中就少了来自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在教学督导过程中就少了来自督导者们对教师职业发展与生命成长的关怀。在缺乏关怀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脸上夹杂着表演性质的微笑,可以看到督导者们依据事先制定好的条条框框,按部就班地将教师的行为与之对照打分,然后给出评价结果、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可是触及课堂教学灵魂本质的原因,却被人忽略。他们只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技术,依赖于现代化的设施,这样的课堂教学督导一定不会是深刻的。关怀的终极意义是指向生命体本身的。因此教学督导不能只评价课堂教学的成效,还应在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去领会和体验。不仅要看到教师课堂教学表演性的实施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深入了解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并引导教师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创造活动,点燃教师课堂教学美的火焰,将教师视为鲜活的生命个体,注重对其精神意义的提升。
干预是教育的本体,无论怎样落后的课堂教学督导,都会是一种干预。干预同时也是一种强力意志,是相对富有经验和成熟的督导者代表学校有意识地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并把教师所主导的课堂引向追求艺术美感的方向。以往课堂教学督导的干预主要体现为督导者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分析和诊断。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在呈现出自己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后,并不是主动探索解决问题,而是聆听督导者的意见,并被动接受及执行,教师自身并未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思索。这样的督导过程注定是不深刻的。这里所谈的干预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督导的审美点要落实到教学设计、授课技艺和效果测评三个层面上。其一,为了达到“动静合一”的教学境界,在督导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引导授课教师抓住教学法中的整体思考,诗意策划。注意对教学系统诸要素、教学环节及各种关系的统筹考察,追求整体设计的最优化和功能最大化。同时充分考虑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层次美、活动美和细节美,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都能够酝酿出具有情趣、美感及赋有诗意的教学情境。其二,对授课的方法技巧及产生效果的认可度评价,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教学心理与审美需要,让教学督导成为一种心智的习惯而非可复制的习惯和机械遵从督导者意见的集合。其三,对授课教师的态度能力、素养气质、风格特点等精神成分的衡量,不必遵循固定路线,因为那是种机械且没有激情的评价行程。艺术性的指导和激发会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创造出更多生动、灵活和丰富,从而让美感不期而至。
[1]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7.
[2]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
[3]刘庆昌.教育的诗意与深刻[J].当代教育科学,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