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第二课堂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3-03-27 17:35张晓明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7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应用型素质

张晓明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投入到就业市场中。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高校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根据当今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此背景下,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发展潜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运而生,成为众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一、当前我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有机协调和统一。在知识结构方面,应具有应用性和复合性,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又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既能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各学科理论知识,又要能够应对专业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复合化程度越来越深的行业发展要求。在能力结构方面,应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解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素质结构方面,既应具备与本职业相匹配的能力和素养,又要具备与解决实际问题息息相关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更要具备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养、交际知识和心理素质等在内的较高的综合素质。[1]然而,我国许多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无论是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还是综合素质方面,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概而言之,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暴露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知识储备贫乏

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生,要想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并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展现出自己的发展潜能,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更需要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多元化的知识储备。因为在社会改革发展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一名职业工作者,将面临高技术、虚拟空间所带来的一系列高端问题和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难题,仅仅依靠一门专业知识是难以应对的。有调查显示,高达50%的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知识广博度。[2]

而在我国,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理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都是以专业课为绝对的核心,缺少必要的人文科学知识教育。以法学专业为例,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法律专业在专科和本科均有设置,学生高中毕业后即开始接受法律专业的学习,所开设课程大部分是按照教育部规定的14门法学核心课程并结合各个学校的特点而设置的,虽然也有许多选修课可以增加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但学习不系统不全面,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法律人所应该具备的诸如医学和理工科的一些常识,导致众多毕业生知识储备贫乏。

(二)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差

近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很多人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逼迫很多学生毕业后到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一门应用技术实现就业。根据很多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许多应届毕业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欠缺,不能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工作中,仅仅局限于教材和基本原理,因此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刚毕业的学生。造成这种局面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内许多高校长期忽视实践教学环节,过于注重理论授课。虽然很多高校一直将专业实习作为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实际的做法看,专业实习往往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因为忙于就业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很少有同学能够安心地进行实习,甚至有的同学找个单位盖个章就算完成任务,学校也没有具体严厉的惩罚措施,这就使专业实习形同虚设。可想而知,没有经过实践锻炼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然不会被单位喜欢和重用。

(三)素质拓展课程不系统,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只有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才能经受得住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和考验。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作为学校育人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开展情况,对巩固第一课堂教育成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很多高校重视第一课堂教育,忽视第二课堂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领导重视不足、缺乏资金支持和组织保障等,特别是现有的素质拓展活动没有系统规划,也没有结合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得学生在毕业时的综合素质不能得到全面提升。比如,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责任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法律文书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谈判和诉讼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第一课堂主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普遍受到领导的重视。第二课堂主要指课堂教学计划安排以外的科技学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主要目的,因其活动的灵活性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往往容易被忽视。然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挑剔的大背景下,第二课堂活动所具有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急需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有力配合。第二课堂能够有针对性地拓展专业相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在各种活动中知识与实践的融通,从而促进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实践参与中培养团队精神、组织协调、应急应变等非专业素养,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重点,着力拓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二课堂的价值,实现对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活动开展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学校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展开。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采取有效措施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所显现的综合性能力,它不是由书本传授而得到的,而是从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磨练中获得的,它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升华。因此,应尽可能为学生们提供较多的与专业发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习和实践活动,不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明确个人的社会位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学习和创新热情。比如,就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可以利用假期到社区为居民免费提供法律服务,也可以到法院、检察院等部门进行实习,不断积累实践知识和经验,学校也应该对此类实践活动进行定期考核。

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社团的作用,开展以专业学科为特色的名师大讲堂、专业沙龙、专业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不断扩大学生知识面。还可以积极与专业教师进行联系,制定有专业特色的读书计划,定期组织读书心得的讨论和评选,将优秀作品编辑成册在网络媒体中广泛宣传,开阔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视阈,突出培养他们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二)以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为亮点,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生各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各高校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活动开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往往为了完成学校和上级安排的某项工作而进行,不能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安排。为提升第二课堂的效力,应以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和全面人格发展为导向,每年都应针对不同素质提升要求规划好每个阶段的活动,对在学生中反映比较好的精品文化活动,应长期坚持、定期开展,确保活动的参与度。比如,“大学生讲坛”活动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该活动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每周安排3-5人向全院同学讲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涉及天文、地理、饮食、ppt技术应用等等,学生在展示自己特长、锻炼自我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周围同学的知识结构。其他精品文化活动还有 “大学生五四论文评选活动”、“家乡推荐会”、“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情未了——大型送老晚会”、“红歌对抗赛”、“3+2班级篮球对抗赛”等等。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导向,夯实核心就业竞争力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必须立足于未来职业发展对就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在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从入学开始就应该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和走向,并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有针对性地规划好大学生活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比如,就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大一大二阶段开展活动时,应加强学生各种基本素质的训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等等;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应着重强化学生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文书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实践创新和调查研究等能力。

同时,针对招聘单位对求职者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应特别强化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简历制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关键性求职能力,这些能力将直接影响签约的成功与否。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邀请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招聘主管、优秀毕业学生代表举办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以“如何提高求职技巧”、“如何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等为主题,培训各种求职技能和技巧;也可以定期组织 “校园模拟招聘会”,以近似真实的招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针对求职前、求职中、求职后的问题与不足进行详细解答和指导,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1]朱光俊.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09,(4).

[2]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基于对重庆市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 [J].高教探索,2007,(6).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应用型素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