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冶,李志霞
(东北石油大学国家科技园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大学生精神成长的现实难题及对策分析
陶 冶,李志霞
(东北石油大学国家科技园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精神成长面临一些现实难题。所以,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改革高校管理评价体制、倡导教师教书育人、推动家庭对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发挥网络舆论引领作用等方面,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促进大学生精神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大学生;精神成长;对策分析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生长之地,理应把文化的种子植于大学生心田,促进大学生精神成长。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广义上,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狭义上,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艺术、道德、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宗教等。从结构上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指为社会多数成员所共有,并指导和支配他们行为的思想意识。其内容包括理想信念、行为取向、哲学信仰、法律意识、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等观念形态。精神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核心,是民族和人类的灵魂,体现执政自觉和政治追求,更体现出人的精神状态。高等教育的现状是大学生理想信仰的缺乏,社会对其影响因素也不断增加,如网络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等,我们的教育大都仍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上,高校在文化建设和促进大学生精神成长方面远未达到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精神成长,这是从大学生个体出发促进以人的精神成长为主导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也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1.精神成长的概念界定
精神,就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精神成长是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过程而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扩展,是“心理自我”和个性的形成过程。体现为人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内心宁静感的获得。主要包括:高尚的价值追求,深厚的人文底蕴,优秀的人格特质,积极的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内容。人的精神成长中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拥有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法律和道德素质等政治追求和价值判断,就拥有了人生前行的“定位系统”,有了内心的充实和执着前行的力量,为良好精神状态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今,对于大学生而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是实现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客观诉求,也是实现其精神成长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精神成长提供价值标准和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养大学生高尚价值追求的基本内容。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是大学生精神成长的目标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之魂,是大学生精神成长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它要求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价值标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指我们的文化积淀,是人或群体的学识修养和精神修养。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学习期间在科学和人文等方面的知识、思想、情感和生活等方面的积累。文化底蕴可以为精神生活丰富、修身养性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是促使一个人长久、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的综合体。文化底蕴还包括“人文底蕴”,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文化的发展以文化的传承为基础,大学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标准有助于在传承和积淀深厚的人文底蕴过程中明辨是非,分清良莠。
(3)为健全大学生优秀的人格特质提供真理尺度。优秀人格特质是指大学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情境中保持相对一致积极行为方式的一种倾向,如进取,创造,忠诚等等。按照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的观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构造单位,是真实存在于人内心的“一般倾向”,是对个别行为习惯整合的结果。特质具有相对持久性和动力性,能引导行为,并造成行为的一贯性,是个体独特性的来源。在阿尔波特看来,长远目标的确立是成人与儿童、健康人与病人之间的区分标志。而目标的建立要有现实的榜样和思想的引领。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树立的道德模范、时代先锋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向往的榜样。大学生在比较中反思,在学习中提高,可以为其健全优秀的人格特质提供真理尺度,并使如进取,创新等一些优秀的人格特质在不同情况下出现频率增高,能内化为持久而稳定的个体行为特点。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积极心理状态的依傍之树。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指大学生聚焦优势和积极,关注激情与活力,提升个人潜能及幸福感,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及自我超越提供比较稳定和良好的心理活动水平。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和自我修炼的结果。随着个体的成长,知识的积累、生活阅历的增加,悟性的提升,人们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价值观还是通过心态作用形成的。心态作用于价值观的各个方面,甚至直接成为形成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比如,心态浮躁,可能就会急功近利;心态阳光,内心宁静就关注根本和长远。从另一个侧面说,某个人的心理状态必定是有意识的心理状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有明确的价值追求,有正确的判断事物标准,就会知道自己要什么,赞成什么,在做什么,也会反过来更淡定、沉稳、豁达和包容。能够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呈现在人们面前,聚焦优势和积极,就能乐观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成为大学生积极心理状态的依傍之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的文化建设和促进大学生精神成长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需要,也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但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精神成长却面临着现实难题。
1.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精神成长效能弱化
在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文化更是体现人的精神状态。多数高校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注意完善,在精神文化培育方面工作却不够深入。如校园精神只停留在口号上,校园风气随波逐流,学风建设做做样子。课堂教学、学科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停留在表面要求上。虽然也在进一步完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机制、队伍、方法、载体,加强党团组织的作用发挥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推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与影响做出了贡献和积累了经验。但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高校的社团活动大都重形式,少内容,搞演出、拉赞助,大多数学生不能从中真正受益,且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大学生功利思想、金钱意识增强,社会活动和社交事宜过多,无心读书,不屑钻研。大学校园文化少精神追求而世俗化。
2.高校管理评价体制影响教师对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注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1]然而,一些高校对教师的奖金分配、职称评定等涉及教师的评价体系以课堂教学评价、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为重,在育人方面,关注大学生精神成长不到位,文化传承创新远没有达到期盼和要求。有人说:“初等教育的教师教的是自己的孩子,高等教育的教师教的是别人的孩子。”大学教师多数只教书,对大学生个体的精神成长似乎不去或者很少关注,他们认为这是家长、辅导员、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教师对大学生缺少情感投入,缺少真诚和理解,是难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
3.家庭在对大学生人格完善方面重视不够
家庭生活中因父母的人格特质、受教育程度、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不同,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差异很大,有些家长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者使孩子成为父母随意雕琢的作品,如“虎妈虎爸”;或者信马由缰、顺其自然,更有甚者父母本身的人格缺陷导致对孩子教育上方式方法失误,致使儿童个性心理发展扭曲,优秀的人格特质得不到彰显,在大学期间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大都与早期家庭生活相关,尤其是单亲家庭、再婚家庭。
4.网络舆论引领大学生精神成长不够深入
许多高校只重视网络的技术平台建设,而忽视了对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忽视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或者说虽然有部分高校认识到媒介对大学生影响的重要性,但是,在创造舆论引导环境方面行动无力度、做法不具体。网络评论员队伍掌控信息素质的能力不高,弘扬主流价值观意识不强。校园网络中所展现的教育形式比较单调,缺乏吸引力。很大一部分的校园网除了一些新闻宣传、精品课程视频、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评教参与平台等,少有贴近大学生生活,能够反映热点问题、参与讨论、发泄学生不满情绪和反映意见的网络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精神成长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一是目的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形态和本质体现,大学生精神成长就是坚持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中主导地位的重要体现。二是功能贯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促进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指导思想,大学生精神成长中精神境界的提升,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为此,在人格理论视阈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精神成长,高校主要应做好下列事情: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文化传承创新的途径多样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积极推进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营造一种团结友爱的良好校园氛围[2]36,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育良好的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具体说:一要借助人文教育的必修与选修课程传递精神养料,注重学生的精神奠基。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人文类选修课教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读书目录,团委可以配合开展读书报告会等交流活动,指导大学生阅读经典。二要通过社团组织来开展文化传承创新活动,在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建设当代文明,进行精神成长的探索与实践。开展重视大学生整体受益的有实质性内容、对提高人文素质有更大帮助的活动。开展“阳光大学生社团”,设立大学生讲坛宣讲道德模范人物事迹等。三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要发挥自身的意识能动性,开展阅读活动,培养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内心精神追求的满足,做一个有内涵、豁达,平和、乐观的有远大理想和信念的人。
2.改革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制,对教书育人的要求具体化
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高校一是要在高校奖金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加入育人成果,“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如有中级职称应有一年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工作经历等,辅导员奖金应高于教师平均水平,副教授职称评定要有学术、读书报告的相应要求等。鼓励更多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关注大学生精神成长情况。二是建立精神导师制度。每学年或者新生入学后,指定教师承担精神引导的重任。对大学生适应问题、学习方法、心理情感、就业方向、著作选读等进行有效的面对面交流与指导,“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
3.搭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平台,使家庭教育科学化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教育合力。一是高校建立与家庭的联系机制。用于联系家长、指导家庭教育。如给家长的一封信,信中可以报喜不报忧,可以指导家长关爱孩子,试图多了解孩子精神需求而不是经济需求,并努力去满足。二是高校对家庭教育给予一定的知识、方法等方面的支持。建立相关内容的网站,使得家庭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在完善大学生人格等方面提出指导性建议,对大学期间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能及早发现、配合治疗。
4.发挥网络舆论引领作用,使参与引领全员化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一要提高网络评论员队伍素质,增强弘扬主流价值观意识。政治理论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信息管理部门、团委干部、大学生自身等方面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担当起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重任。二要搭建能够反映热点问题、参与讨论的网络平台。各班开办自己的网站,组织学生干部充当“网络推手”,成为网络引导的骨干力量。把论坛参与热情投放到班级、院系网站的内容讨论之中,微博、QQ等不易触及的地方也渗透其中。三要加强舆论引导的制度建设,如报告制度、热点讨论制度。要使信息管理人员投入其中,尤其在极端情况下,注意控制网络舆论的走向。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1).
[责任编辑:陆 静]
Analysis on Realistic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Spiritual Grow th
TAO Yei,LIZhi-xia
(Marx Institute,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 163318,China)
Themental state is the externalmanifestation of spiritual growth.Spiritual growthmainly includes the noble pursuitof value,the deep human resources,outstanding personality,positivemental state,etc.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leading the college students'spiritual growth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Therefo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nhance the inspiring and leading role of socialistic core value system,making it the conscious pursuit of university students,thus promoting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spiritual growth and integrated qua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of campus culture,reforming themanagement system of teaching evaluation,and developing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public opinions.
college students;mental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 analysis
book=154,ebook=159
陶冶(1982-)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大学科技园讲师,从事管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研究”(12E009);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GBC1211025)。
G640
A
2095-0063(2013)05-0154-04
201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