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大庆战歌》对诗美创造精神的发掘

2013-03-27 16:48何文骐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战歌铁人大庆

王 勇,何文骐

(1.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2.大庆电视台,黑龙江大庆163311)

诗集《大庆战歌》对诗美创造精神的发掘

王 勇1,何文骐2

(1.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2.大庆电视台,黑龙江大庆163311)

诗集《大庆战歌——大庆工人诗选》以质朴的文风、浓厚的东北地域性文化特质承载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庆石油人的精神风貌。诗歌文本所呈现的生活情趣层面、革命理想驱动下的强力意志表现层面,以及创作群体的诗美意境酝酿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当时大庆业余诗歌创作群体对诗美创造精神的发掘。由于时代的局限,文本在现实主义框架下诗美创造技巧中所存在着不足,但其在大庆本土诗歌创作发展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庆战歌》;诗美创造精神;生活情趣;强力意志;诗美意境

《大庆战歌——大庆工人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5月版)搜集了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工人创作的诗歌90篇,充分体现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人爱国奉献的无私情怀。诗歌的文本承载着大庆油田从创业到初步发展的历史,在诗歌的结构上充分借鉴了现代抒情诗歌的自由形式,字里行间映射着创作者的诗美创造精神。这种诗美创造精神反映在诗歌对工作生活情趣的采集、革命理想激发下的生命力对创造的推动、创作群体对诗美意境的酝酿等,这一切的有机融合,推动诗歌的诗美品味的构建,在追求内容服务当时思想政治宣传的大局下,一部分诗歌创作者在文艺技法上也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庆石油文学在文学艺术领域上的成熟。

一、诗歌文本中工作生活情趣的采集对诗美创造精神发掘的意义

“诗与生活的关系,是诗美创造论与实践的一个根本问题。”[1]诗集《大庆战歌》中的90首诗歌,直观地反映了六七十年代石油战线中各行业的工作境况,从中反映出当时工作条件的艰苦,以及老一代石油人坚强乐观的意志,这是“把劳动当做生活意志的表现,因此是生活情趣。”[2]这种生活情趣的采集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四个方面:

首先,特殊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反映人的本质的社会美的关注,是文本中大量出现生活情趣采集的根源。在六七十年代的大庆诗歌创作群体中,有这样一支业余的创作群,他们来自于生产的一线体验到创业的艰难,但信仰的力量和爱国情怀的激励,使他们在劳动中充满了力量,在他们的诗歌文本创作中竭力地表现劳动美,并将这种美的体验广泛传播,让人们在作品的审美中得到陶冶,完成灵魂的净化。总体上来看,这些诗歌以朴实的语言将自己对工作生活的情感体验描述出来,其凝聚的是一种崇高的品质,这是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其体现了主体征服客体时,所显示的强大力量、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3]其次,在思想内容的微观审视中,我们发现:诗歌的文本从油田日常工作及生活的角度,从油田生产生活的点滴层面建构了大庆人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比如:“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铁人诗抄·五》),“北风”和“大雪”在直觉上给我们以寒冷的信号,而“风扇”和“炒面”则消解了严寒给人带来的感官上的寒冷,表现了石油工人饱满的工作热忱,与后面诗句中的“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形成呼应,表现了工人阶级对石油事业的热烈的情感,足以化解一切严寒冰雪、艰难险阻。边万山的《薛妈妈》则反映了大庆会战初期广大家属响应上级号召走“工农结合的道路”,从事农业生产解决油田食品供应不足困难的事迹。体现了以薛桂芳为代表的油田家属辛勤劳作,披荆斩棘,变荒原为良田的壮举。“多少回舞锹扬出满天星,多少回挥镐催起东方霞。”这句诗将劳动和象征时间的景物“星星”和“朝霞”联系起来显示出大庆家属的吃苦耐劳精神意旨。

另外,在诗集中意象的内涵上,一些诗在反映人与环境抗争时,经常是以物感怀、触景生情。安秉全的《黄花菜》以黄花菜这种大庆草原常见的植物为意象,将读者引入了油田会战初期的艰苦岁月,并且在诗歌的结构上体现了对称与和谐,黄花菜的意象贯穿始终,而且升华为一种崇高美,并且被赋予了新的精神,表现了艰苦奋斗开创出的辉煌局面。孙爱忠的《钻塔赞》通过塔顶、塔旁视角的转换以及白天、夜晚时空的变化向我们展示了钻塔这个核心意象所凝聚的石油工人顶天立地的博大胸怀,以及这种精神下人对工作所萌发出的激情。

此外,诗集文本对生活情趣的采集,与反映西方工业文明时代的诗歌是迥异的。一部分反映西方现代派诗歌如艾略特的《荒原》。所反映的是人在劳动生活中的异化,以及信仰危机,而《大庆战歌》中的诗篇所体现的是: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下,人在劳动中所处的主人翁地位及敢于超越与挑战自然极限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勾画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脊梁,构筑了文本诗美创造精神的第一个层面。

二、革命理想激发下的强力意志对诗美创造精神的推动

强力意志实际就是生命力……强力意志与其说是形而上学的本体,不如说是一种经验上的概括。[4]《大庆战歌》这部诗集就是蕴含着革命理想,再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造然中的痕迹,这种痕迹是人生命意志力的体现。

首先,这种意志力在文本中具体表现在革命理想作用下劳动者自信心的树立。广大业余创作者们在这种意志的驱动下,跳出了自我的狭隘意识,以强者或主宰的心态去书写时代的华章。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铁人诗抄·四)“今日上得卸车台,壮志满胸情满怀;敢擒油龙万万千,披荆斩棘向前迈……”(曹文祥:《第一口油井》)这些诗句表现的是石油工人的英雄气概,超越的时空的局限,有一种响彻环宇的诗美情怀;又如薛柱国的诗歌《我为祖国献石油》上阙从宏观视角上写出了石油工人的家国情怀;下阙从微观上进一步阐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鼓舞下石油工人干劲十足,为祖国石油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这首诗在和谐的韵律下纵横捭阖,以一种宏大的气势展现了石油人四海为家,为国夺油的革命激情,凸显了崇高美的追求;诗歌从侧面写出了环境的艰苦,但这不是诗人创作意图所在,诗人借用艰苦环境的描写,来映衬石油工人的坚毅品格。

其次,诗歌的立意上多为以小见大。在诗集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体现了当时生产生活的具体环境。田润普的《牛棚》以大庆油田会战初期最常见的一种住宅形式——牛棚以及牛棚里所发生的故事为切入点,提炼出在这种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各路汇集大庆参加会战的石油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品格,正是这种品格支撑着大庆人在逆境下,取得会战初期的可观业绩;康锋戟《开发新区的闯将》记录的是大庆油田钻探指挥部1274钻井队夜挖泥浆池的事迹,为读者展示了大庆人在“多块好省”总路线的指引下,在工作中寻求主动,追求完美,树立了在复杂地区打好优质井的典型,这种闯将的形象体现了强力意志的光辉,在钻探领域深度诠释了“铁人精神”的内涵。

另外,诗歌在体现石油工人强力意志创造奇迹的同时,把强力意志的根源和政治理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革命文化熏陶下的时代群英谱。铁人王进喜、薛桂芳、1205、1202钻井队、家属生产队、炼油厂、缝补厂等个体与群体的先进典型进入文学的审美视阈,这本身也是文学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伦理系统下的,我们发掘的不光是典型的个体魅力,而是典型的群体魅力,这种魅力是人经过社会道德教化下,形成的自我超越的行为状态。

这种状态具体表现在大庆人坚持“两论”起家,用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想指导油田的生产建设,并在生产生活中凝练归纳出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而这些精神又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造就出富有时代意义的文艺审美典型,这种创作类型在当时的国内文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诗歌创作群体对诗美意境的酝酿

《大庆战歌》的创作者,不是专业的作家队伍,其本着对文学的爱好秉承着文学的政治功用,在借鉴国内一线作家们的创作技巧中,融合着个人对诗美意境的感觉进行创作尝试,在审美距离关照、主题的政治诠释效用、审美意象的行业地域性色彩中完成对诗美意境的酝酿。

其一,审美距离关照下的诗美意境的酝酿。纵观整个诗集,我们发现诗歌的创作者们所关注的是生产,他们将自己的命运和油田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因而在诗的情境中体现出了高尚。这种宏大的场面镜头,必须要求美的创造者在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对距离有深刻的把握。也就是在诗歌的创作中注重远与近,虚与实的辩证统一。

诗歌在时空维度上,反映了诗歌创作者诗美意境的酝酿。一部分诗歌以历史的维度记录了会战初期的“先优模”事迹,通过拉开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间的距离,让我们从对审美对象的疏离中产生敬畏,从而达到灵魂上的净化。比如曹文祥的《第一口油井》所描写的铁人和现实生活中的铁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诗歌一开头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座丰碑,一尊雕像,铁人不再是现实中的具象个体,而被凝炼成坚持学习政治理论,胸怀大局意识,敢于拼搏的社会主义新工人典型,其具备了时代的风范。但是,这种距离是有限度的,其若想得到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共鸣,必须回归于现实生活,并且要在对现实的比对中产生一种熟悉的体验。此时,“第一口井”、“泥浆池”即是一种历史的标记,又是一种连接理念和现实的契合点,其融合的是时间上的远与近,将诗歌的写作意图,尽可能地展现出来,那就是让铁人精神薪火相传。

孙爱忠的《钻塔赞》以钻塔这个油田特有的标志为意象,从塔顶到塔旁,从白天到夜晚,按照时空的自然逻辑在开篇构筑了一幅完整的钻井生产的画面,并在时空交织的维度下阐释了自身对钻井事业的衷情。在对钻井事业歌颂的时候,作者采用了时空跨越的模式,把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态所呈现的图景以蒙太奇的形式拼接起来,并升华到较高的思想层面,进一步地构造了石油工业的壮美场面,其诗美创造的基本图示为审美意象的由近到远,在由远到近,其所歌颂和赞美的不光是形而上的精神,而在于承载着精神的石油工人的实干,就是这种实干将铁人精神在传播中升华,虚写的是壮美的景象,而实写的是壮美、雄壮的石油工人的品格。

其二,诗歌主题体现了政治效用对诗美意境的酝酿。从文以载道的功能上来分析,《大庆战歌》中承载的是一种对政治的图解,体现的是大庆人对党、对革命的忠诚,这种忠诚即体现于理论学习的认识上,更反映在日常工作的态度上。这种工作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党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工作环节的体现。比如安秉全的《会战指挥部》体现了大庆油田会战初期,指挥部的领导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艰难困苦面前力挽狂澜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引导油田走向辉煌的历史真实。赵铭的《顶岗》体现的是,一位从革命战火中走来的老领导,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采油一线与工人一同劳动的感人场面,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四个一样”精神。姜贵生的《我们队里的年轻人》体现了青年石油工人在“两论”的指引下,走上了管理油井的科学化道路,以及“三老四严”传统下,青年工人在业务上的执着追求。此外,阚峰的《“干打垒”赞》、傅英明的《缝补厂精神放光辉》等一些列诗歌,从不同侧面的反映油田会战初期石油人艰苦朴素、自力更生、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先锋事迹。

总之,这些作品在主题上的构思,体现了宣传先进的政治功效,也体现了大庆人活学活用革命哲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加以推广的体验过程。

其三,诗歌中体现了审美意象的行业色彩对诗美意境的酝酿。诗歌中的审美意象具有典型的行业、地域性色彩,在突出行业性、地域性色彩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阶层文化群体的审美情趣,比如:“刹把”、“钻塔”、“井架”、“油龙”、“大钳”等意象带有明显的石油行业色彩;而“干打垒”、“黄花菜”、“白杨树”、“草原”等意象带有浓厚的东北西部地域性色彩。这些夹杂着行业性、地域性的意象的确立,表达出石油工人热爱职业、热爱生活,扎根荒原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在平日里积淀,最终融入了诗美意境的创造中,并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意象,是现代工业文明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四、《大庆战歌》艺术技巧的局限性

正如上面所论述的那样,诗集的创作者的业余性,以及创作群体的文化层次因素,诗歌在艺术技巧方面还存在着局限。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部分诗歌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够凝练,过度强调对主题的诠释,使诗歌缺乏一定的诗美积淀;

第二,一些诗歌在关注叙事的同时,忽视了对节奏和韵律的把握,造成其在音乐美上的缺陷;

第三,诗歌过分地强调了政治宣传的功效,而忽视了诗歌作为艺术形式所需要具备的品格,特别是距离美的把握方面,一些作者直接介入作品其中,造成了政治意图明显、诗美意象模糊的状态;

第四,诗集在文以载道方面,承载了当时特定政治情境下的企业文化,一部分经过时代检验是积极的,另一部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第五,从诗集的整体上观察,我们发现其具有史料意义,但在文学上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明显痕迹,严重影响了意象在诗歌中的自然美的表达。

《大庆战歌——大庆工人诗选》是在大庆石油会战初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业余创作群体所创作的诗歌选集,其反映了创作者们对当时油田生产建设的体验,虽然在艺术技巧和创作思想中还存在一些局限,但其站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的立场上,在表现工作生活情趣、革命理想激发下的强力意志、创作群体对诗美意境酝酿的层面对诗美创造精神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其开启了大庆诗歌本土创作的先河,奠定了“以豪迈的抒情方式是石油文学主要艺术风格。纵观各个时期的石油文学作品,其主基调便是抒发石油工人的豪情与壮志”[5]。为八十年代大庆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创作学领域的参考,从文本研究反馈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石油文学的作品文本则在思想上还留有“颂歌”的痕迹,依循“十七年”创作经验的惯性在既定的轨迹下运行[6],诗歌创作更是如此。但是我们从文本的探索中得知,此时的诗歌尽管沿袭了六七十年代的创作轨迹,但是在人本主义的关怀下,诗歌所承载的内容逐步从单纯的政治图解,演化为一种企业的文化精神内质。

[1]孙亭.诗美创造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3.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84.

[3]许自强.美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3:128.

[4]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17.

[5]车晓彦,刘昭.论大庆石油文学创作的总体特征[J].学术交流,2011(11).

[6]张宇宁.论1980年代大庆石油文学与人道主义文艺观[J].学术交流,2012(5).

[责任编辑:金颖男]

On the Creation Spirit of Beauty in Anthology“Battle Hymn of Daqing”

WANG Yong1,HEWen Qi2

(1.School of Literature,Daqing Normal 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 163712,China;
2.Daqing TV,Daqing,Heilongjiang 163311,China)

The anthology"Battle Hymn of Daqing-Daqing workers'Poems"bears the 1960s and 1970s’spirit of Daqing petroleum men in a rustic style with strong Northeast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The poems present life goals,stongwill performance driven by the strong revolutionary ideals,and the creation of poetic beauty,which is a display of creation spirit of beauty of amateur poetry groups.Due to era limitation,the poems are notwithout shortages,but they have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native poetry development in Daqing.

"Battle Hymn of Daqing";creation spirit of beauty;life goals;strong will;poetic beauty

book=99,ebook=104

王勇(1979-),男,吉林德惠人,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从事文艺美学、比较文化学研究。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大庆石油文学发展历程研究”(12E018);大庆师范学院社科基金项目“新潮小说思想特征及其对大庆石油文学的影响研究”(11SK05)。

I206.7

A

2095-0063(2013)05-0099-04

2013-05-11

猜你喜欢
战歌铁人大庆
李大庆
寻访铁人精神之旅
强军战歌
边关战歌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铁人远去,侠之终结
强军战歌最嘹亮
《物外真游》
——高大庆作品欣赏
西部战区战歌
全能三项:你也能够成为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