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晓燕
王晓燕/济南实验初级中学
2004年我大学毕业,面对许多同学不是出国,就是考研的诱人选择,自己却成为了一名不起眼的初中数学教师,总有一种不甘心感。踏上工作岗位以后,我从内心并未对这一职业产生多大的热爱,只是简单的认为自己的工作无非就是教给学生做题、考试,追求高成绩、高升学率。
2010年9月,我成为初一(6)班的班主任,三年的酸、甜、苦、辣,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三年的时间,对于我的职业生涯并不算长,但是三年的时间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正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好这三年的时间去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呢?经过不断地发现、实践、反思,慢慢地找到了答案:就是利用国学经典,成就孩子的幸福。
国学经典像蜿蜒的河流,追溯到它的源头,可见其清澈见底,正如《三字经》所讲“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学习国学经典,就是要扩大自己的胸怀,像宽广的河流一样,才能容纳更多的智慧之水,正如《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国学经典,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如同清除河床的淤泥和杂质,正如孔子教给我们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国学经典,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就像河流一样灌溉两岸的良田,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学习国学经典,应该把握时机,因材施教,防止过犹不及,正如《中庸》所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学习国学经典,更应该以至诚之心,如古人言:“一份恭敬,得一分利益。”
我认为:初一的重点任务就是立规成习,完成小学到中学的衔接。
2010年9月1日,我工作以来第一次当上班主任,充满了无限的热情。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看着这群如此可爱的孩子,我竟然无从下手了。所以开学的第一周十分混乱,学生没有人值日,站队不整齐,上课说话等,这真的使我焦头烂额。在自己无所适从的时候,一位学生家长,送我一本《弟子规》,并说:“王老师,这本书看似很简单,却很实用。”在我不知道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的时候,这本书竟成了我受益的第一本经典,也成了我们班立规成习的实用手册。比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我用一周的时间教给学生如何学习、读书,上课如何听讲;“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字不敬,心先病。”我再用一周的时间教给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周围的环境。就这样一周落实一个习惯,一个月下来班里混乱局面完全地改变了。学生桌椅板凳摆放整齐,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对待老师有礼貌了,学习也有了主动性,规矩渐渐地建立起来。《弟子规》让我在初当班主任之时尝到了甜头。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想:规矩真的是对自己的约束吗?尤其现在受西方崇尚自由、解放思潮影响,很多人认为规矩只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难道古人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了吗?其实不然,规矩不是约束而是最大限度的保护。这又是为什么呢?比如你不遵守交通法规,在公路上跑来跑去,车祸就会随时发生。所以,真正的自由应该是在规章制度内的自由,规矩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保护,只有都遵守规矩,才会让大家彼此幸福与成功。
一次在自习课上,因为一两个孩子说话,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结果全班同学都没法上好自习课。我知道了这件事情,非常着急,但我明白“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唯有“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我平静下来之后,给学生打了一个比喻,如果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墨汁,那么这杯水还干净吗?答案可想而知。所以一个不守规矩的人,就会造成一个集体、一个团队的失败。说话的孩子就如同这滴墨水,这就是为什么要遵守规矩。作为老师就应该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之理。
通过对《弟子规》不断深入的学习与理解,渐渐学生把握住了核心与宗旨:开篇第一句“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国学经典教育中,做人应该是第一位的,如何做好人呢?孝亲尊师,友爱兄弟姐妹。基于此,我班推行了一项重大的活动:日行一善。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本子,记录自己一天中做的一件好事。这件事情有帮助同学的,也有帮助家长、老师的。比如“今天我帮助同位做值日了!”“今天我帮老师打扫办公室了!”“今天我帮某某打水了!”“我在家里帮妈妈搬蜂窝煤了!”等。慢慢地就发现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让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快乐。因此,我们班初一的教育主题就是“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出现了明显的效果,班级常规不用我再操心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班风初步形成。
我相信很多的班主任都见过这样的孩子:成绩非常出色,但是目空一切。我班有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叫朱慧(化名),她的确是学习的奇才,对分数特别执着,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包括老师和家长,所以这个孩子在班内没有朋友,独来独往,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渐渐地我就发现了问题,她总是一个人学习,与任何人没有交流,性格非常地孤僻。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虽然有高分,但是总不能生活在真空之中,与世隔绝吧?将来能适应社会吗?终于在一天下午,她敲开了我办公室的门,还没有说几句话,她的眼泪就下来了。
“你学习成绩优秀,怎么不开心呢?”我问。
“只是开心一会儿,然后就是伤心,我知道没有同学愿意理我……”孩子回答。
“你的分数这么高怎么会没有人愿意理你呢?”我接着问。
“同学以前经常向我讨教学习问题,但我觉得他们水平太差,问的问题太简单,我不爱回答。”
“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我再问。
“我不知道,所以才找老师,现在我很伤心。”然后就是她长时间的沉默。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孩子,事后通过了解,朱慧从小成绩就很出色,老师夸,妈妈爱,是家长眼中的“好孩子”,正是因为成绩好才会掩饰她身上的缺点,“好孩子”容易骄傲,这也是班里成绩好的孩子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班主任,我应该如何引导这些孩子呢?我还是在国学经典中寻找答案:“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其实出现骄傲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把所有的成绩看作是自己一个人努力的结果,没有明白成绩的背后有多少人的付出,操劳的父母,认真备课的老师,同学的帮助等。如果一个人没有感恩的心,他又能走多远呢?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我通过观察发现,我们班有一个女生,自理能力特别强,成绩虽然不理想,但是对父母特别好,她的妈妈身体不好,孩子就每天给妈妈洗脚、按摩。我很快意识到了善心应该从孝心开始,孝敬父母的孩子与人交往几乎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孝”是道德的根本。于是我决定树她这个典型,启发全班同学向她学习,开展“百善孝为先”的主题活动,提议每个孩子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在“日行一善本”上记录自己的体会,然后,让班里的孩子拿着这个本子找我谈话。活动完后,我特别关注的是朱慧,她本子上写道:“本来我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昨天晚上我竟然都不知道如何打洗脚水。以前我最看重分数,原来自己除了有个高分,其他我什么也不会做,现在我更应该看到别人优秀的一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她终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从心里替孩子高兴,比她考到满分还要高兴。
可以想象,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对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负责,一个对家庭负责的人一定会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受道德约束,就不会做出伤天害理之事。所以,让孩子懂得孝亲尊师,更要教会孩子如何在一言一行中去落实。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
我经过一年对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整个班集体有序、和谐,老师和学生每天沐浴在幸福与快乐中,“善”的种子已经播种下去,他们在一天天的成长。
到了初二,我发现学生的思想渐渐地活跃起来,这时,更应该用国学经典教育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品德和积极思考的习惯,获得更大的提升。
让孩子们接触到国学经典,他们就会对国学经典有所认识,只是每个人的认知程度有深有浅。我们班有一类特殊的班会课——“穿越”,让孩子在“穿越”中体会经典,在“穿越”中思考经典,在“穿越”中运用经典。“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那么,我们就从“格物致知”开始穿越吧!大家来讨论一下:你是如何理解“格物”的呢?全班学生安静下来,每个人进入沉思。几分钟后,答案揭晓:
答案一:对每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
答案二: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笑);
答案三:否定某些事物;
答案四:每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位置,各归其位。
……
很有意思的回答吧!在“穿越”课上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充分的展示自己就会受到大家的尊重,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独立思考,通过分析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种思维品质一旦形成,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也会提高,做事情有主见,思考有深度,更有利于自身潜能的开发。张祥龙先生在他的《现象学导论七讲》中写到:“其实不用担心,只要是个正常的孩子,只要他们能够到这里头来,一熏就会熏会了,当然有熏的好的有熏的差的。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实际上根本没有重视这种边缘化的领会,现在你们在学校里学的基本都是概念化的东西。中国以前的教育不是这样,特别强调背诵,很多背诵是在这边缘化的领会中发生的。它们会以边缘化的方式逐渐地在你的人生中浸透进去,影响你。”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穿越”的形式也更加多样了,孩子们品“三国”,读“水浒”,在班内组织经典论坛,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个性的理解,谈自己的体会,百花齐放,各有不同。他们与时代结合,变得活活泼泼。
看看现在的学生,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是不是有高档手机,是不是配备很全的电子产品,而眼神总是很迷茫,其实他们才是玩着高科技的名符其实的“机器人”,可是我总是感觉他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背后少些什么!在一次题为“畅想未来,我的梦想”主题班会中让我找到了答案。在班会课上,我让孩子们谈自己的理想:“我想上重点高中”,“我要有稳定的工作”,“我希望住大房子”等,竟然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没有自己的理想。他们的回答也符合事实:“我们衣食无忧,该有的都有了,也就没有其他的理想了。”这时,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他们的理想已经都被家长满足了,不需要理想了,那么还为什么要学习呢?于是我继续在国学经典中寻找:“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我认为孩子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会有学习的不竭动力。学习不立志,譬如耕田不下种。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年轻时就胸怀天下,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现在的学生更应该懂得“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道理。从小就应该立下远大的理想,“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立志就应该立大志。
孩子们的热情被点燃了,大家开始谈自己的理想,有的孩子说“我的理想要为祖国的经济腾飞做贡献”,有的说“我要去祖国边疆,保家卫国”,还有的说“将来我要做公益事业”……我从心里为这些孩子高兴,因为所有的理想不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服务大众。正如习主席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我相信他们将来一定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为了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又能承载中华文明,我们全班师生立下“得天地以安心,亲生民而立命,为先德继圣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图大志。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同学们也有了更大的提升。全班同学上课精力集中,没有人交头接耳;自习课鸦雀无声,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渐渐的班里的学生问问题的多了,互相帮助的多了,知书达理的孩子多了。他们用理想支撑自己的行动,不懈的努力着。国学经典让他们的品质超过了成绩。
学生的积极状态也会调动老师上课的热情,这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作为数学老师的我深有体会。在一节数学课上,我讲圆的定义: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这个定义对于刚刚接触到的学生不太容易理解。
师:圆的位置有谁决定?生:圆心。
师:圆的大小有谁决定?生:半径。
师:你有什么联想来记住这个概念?
学生讨论起来,有举例说自行车的车轮,转动的电风扇等,但是有一个孩子的回答让我终身难忘:“老师,圆心决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就好比立志,立志就好比圆心,要找对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心有多大,半径就可以画出多大的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全班雷鸣般的掌声,用圆的定义再一次诠释了《大学》中立志的作用,让我非常震撼,我想这样的解释大家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国学经典对于我们像一个点灯人,灯一旦点着,他们会依据自身的力量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国学经典也不是死板的记忆,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变得生动活泼。
利用国学经典教育学生,第一,弥补了学科教育的不足,让学生接受的教育不仅是直线型的,而是立体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应对考试,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更自如地应对生活;第二,可以引导学生符合规律的想象。在课堂上有时会提问一些联系想象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时会是胡思乱想,而在国学经典引领下的想象更符合规律而且深刻;第三,他们思想积极、灵动,对待学习、生活的眼光独到,一点也不俗气。
他们有远大的理想,谦和的态度,虽然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是孩子们没有埋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我班有一个沉默寡言的男生聂心志(化名),成绩在班里40名开外,一直都没有引起过老师的注意。在初中二年级时,学校组织活动,要求每个孩子提前录制一段感恩父母的DV。这个孩子这样表达的:“妈妈你对我很好,爸爸你也对我很好,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对我真正的好吗?我并不希望你们满足我的各种物质需要,我的理想就是我们一家人平平淡淡、快快乐乐的生活,但是这个小小的要求我可以实现吗?妈妈,现在您的生活真的幸福吗?现在我在这个家里感受不到一点的生机与活力。十四岁,您的儿子已经长大了,我已经是一个男子汉,您们无论离婚也好,分手也罢!我只希望你们幸福,不要为了我再这样痛苦下去。”全班学生看后长时间的沉默。那天,我找孩子进行了沟通才知道他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十几年,孩子他自从上小学之后父母就没有说过一句话,八年啊!抗日战争都结束了,两口子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同在一个屋檐下,真是不容易啊!可想而知这个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啊!我问聂心志:“你怨自己的父母吗?”孩子回答:“一点也没有,他们有他们的苦衷。”多好的孩子啊!我告诉他,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通过自己的变化去影响爸爸、妈妈。活动当天,聂心志和妈妈观看了感恩父母的DV,而我之前悄悄地给他爸爸打了个电话,邀请他出席。两口子很有意思,孩子和妈妈坐在后排,爸爸坐在最前面。播放那段视频的时候所有人都沉默了,我可以看到爸爸眼中的泪光,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只在心中默默地祝福他们。
从那以后这个男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体育锻炼不断挑战极限,减肥40斤,学习比以前更加努力了,他的付出与坚持也只有他自己最明白。但是我坚信,他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他的家庭,妈妈几乎每天都进班听课,爸爸一起接着母子两人回家,一家人终于开开心心生活在一起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此理智的对待父母,没有埋怨,没有争吵,因为孩子明白:“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只是尽自己的努力,默默地用行动去改变自己,改变家庭。
我也是国学经典的受益者,第一次当班主任,部分家长对我的态度就是老师太年轻,更多的是怀疑。我深知只有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去影响孩子,通过孩子的转变和进步去影响家长,从而家长才能重新审视我这个班主任,他们才会更好的配合我的工作。《大学》告诉我:“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只有自己先做到,才能被家长慢慢的认可。这件事情之后,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更加坚定国学经典教育的选择。
我们班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就是踏踏实实用心去做的过程。我慢慢地形成了思路:诵读经典——实践经典——穿越经典——再实践经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初二暑假我决定和孩子们去曲阜游学,去寻找我们传统文化的根。那天早上,孩子们和家长怀着对圣人的敬仰之情踏上旅途。在曲阜的每一个景点,全是由孩子们自己担当讲解员,他们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俨然成为一个个导游。
在整个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在大成殿行礼、诵读经典,当所有的孩子们站在大成殿广场诵读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那种震撼,让每一个人都受到洗礼,这个声音仿佛已经响彻了千年。我们和圣人如此亲近,仿佛先圣从未离开过我们,像一位长者注视着子孙后代;我们的血液中流着相同的血液,华夏儿女有共同的根,所有的兄弟姐妹都站在了一起,感受到作为炎黄子孙的无比自豪,在场的所有家长、游客都为这些孩子们含泪鼓掌……
在这次旅途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曲阜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圣地带给孩子们的沉静思考,也使他们写下来很多感悟:
这次在大成殿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久远和博大精深,也体会到了孔子教人的思想,孝的精神,让我在这次曲阜之行中受益匪浅。(学生:陈心怡)
仿佛已经穿越千年,置身于历史中,在孔子面前,行过礼之后,越发感觉孔子的神圣,心中更加恭敬,更加宁静。(学生:邵绘真)
这次去曲阜,感受颇多。第一次来到曲阜,第一次拜倒在圣人脚下,也是第一次与圣人近距离的接触。青砖灰瓦,仿佛又让人回到了那个时代,与孔子对话。这里有着历朝历代的君王留下的痕迹,也曾有无数皇帝来亲自祭拜。孔老夫子的思想,孔老夫子的品德,从几千年前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也许这也是真正经过历史长河洗礼过的,永不凋零的中国经典。我们还是应该排除杂念,一心学习的。孔子教导我们要一心向善,善待他人,以礼待人。“仁”的思想也是我们现在所欠缺的。若有更多的人来落实圣贤的思想,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张心冉)
孩子们从诵读经典开始,潜移默化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次曲阜之行让我感觉到孩子两年以来的成长,在实践中加深对于国学经典的理解,对于国学经典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过同龄的孩子。
国学经典对于现在人而言好像不容易亲近,我作为班主任努力尝试着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孩子们有了兴趣,他们就像发动的火车,经典从书中走到了学习实践,由学习实践又走到了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那天在返程的途中,我和孩子们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创作,把经典搬到舞台上,编排一部关于孔子的话剧呢?
谁知这个想法一提出,所有的孩子一拍即合,这也是两年中我和学生形成的默契。班委在返程的车上就确定了导演、编剧、角色等。回家以后所有的孩子开始忙着收集关于孔子的各类书籍,《四书五经》、《孔子家语》、《曲阜志》、《孔子传》等。这个时候,孩子对于国学经典的热情不需要任何老师去调动,不到一周导演组和编导组的学生开始进行剧本的整合,两天时间剧本到位。
为了能让《孔子》顺利演出,我班的学生进行了精心的排练。正式演出的时间是2012年7月28日晚6时,不少家长下午4时就来了,有的还是“全家总动员”。他们拿着相机纷纷拍照,真让学生们有种当明星的感觉。演出结束后,家长们都冲上舞台拥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男一号”孔子的母亲更是开心,她笑着对记者说:“之前儿子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参演话剧后,变得开朗活泼多了。另外,正是这部话剧的启发,让他变得越来越懂事,这是在课本上读几百遍《论语》都学不来的。”
诵读经典、穿越经典,让我们打破时空的限制,与圣人对话,与历史同行。让我们感受到经典中的山之沉稳,水之灵动,更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当我们走进国学经典的发源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沧桑,我们与古圣先贤没有了距离,“尚晓古圣恩,泪容亦为美。”作为国学经典的受益者,我们更有责任在话剧中展现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与自强不息,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享受着幸福与快乐。我第一次感受到教育工作如此的神圣,我的眼前一片光明。
让“善”的种子生根发芽是在实践中进行的,需要园丁给它浇水、施肥,而在一个个不同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也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两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变得更加平和,也对他人更加的理解,收获最多的是学生成长的幸福!
初三很快到来了!我班学生开始的两周真的很不适应,不适应老师高效的课堂,不适应快速的节奏,不适应疲劳的课间跑操,这些压得学生有些喘不过气来。各种的埋怨声也接踵而来,“作业太多了!”“跑操太累了!”怎么办?初三就是要面临学业压力,大家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你自己如何去调整、适应。“如何调整孩子们的情绪呢?”我继续在国学经典中寻找答案,这一次我打开了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要保持中庸的态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可以达到平和,只有安静下来之后,才会更好的关注学生,就是这个道理,那应该如何去做呢?“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我感到只有做到“诚”,恭恭敬敬的对待周围的一切,就可以做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把这种想法和班长进行了沟通,他也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组织了一节班会课。他让同学们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只有说出来才会想办法解决,方法总比困难多,问题比较集中:就是大家都想好好学习,考入一所理想的高中,但是光着急,总是被情绪影响,没有办法让自己安静下来。大家集思广益:“千万不能有抱怨,一味的埋怨客观事实不会改变,还会增加思想的负担。”“其实现在的忙乱大家都面临,先要自己做好自己的思想工作。”“老师不是教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吗?”我欣喜的看到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我对这些孩子已经很放心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积极的情绪去面对问题并积极去解决。班长总结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关键问题要做到以诚相待,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大家都对老师恭敬,那么老师上课情绪积极,就会教给我们更多的知识;用心进行体育训练,更好的增强体质,保持旺盛的精力;作业多,就高效利用自习课,会做的题不做错,难题积极思考,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我们为什么不笑着去面对呢?”多好的孩子!他们已经很好的运用经典去解决问题了,所以,我们班初三的班会主题是“感恩一切,享受初三”。孩子们调整的速度惊人,几天以后,情绪完全得到了改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每一天的学习生活。男孩大气,女孩贵气,大家彼此互相帮助,全班就是一个大家庭。
孩子们在国学经典中学会了思考,在平静中增长了智慧,在忙乱中用智慧去解决问题。他们对于国学经典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到国学经典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春风化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初三的后期,我们遇见过成绩的起伏,孩子们都胜不骄,败不馁,自觉在国学经典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相信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都会在国学经典中寻求方法,用智慧去解决的。
2013年的中考结束,我班学生17人考入省实验中学,两人以高分考入南开中学,全班三分之二多的孩子考入重点中学。许多老师也很好奇,一个基础非常薄弱的班级,却在初三中考名列前茅……很多数据还在刷新。成绩可以说明问题,但是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统招线公布以后,我接到很多家长的电话,作为一名老师我感到十分幸福。“王老师,谢谢您对孩子三年的教育!我们非常满意!”“王老师,我们很放心!孩子一定会走光明正直的大道!”等,但是一位家长的电话是这样讲的:“王老师,我们对孩子的中考成绩非常满意!但是除了成绩,我们更感谢您对孩子这三年除课本以外的教育,教给他们行善,教给他们心胸宽广,这个比成绩更重要!我特别想跟您说,国学经典教育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样会有更多的家庭受益!”
中考结束,孩子们已经毕业,国学经典让我们再一次走到了一起。2013年7月13日,我带着2010级6班的学生再一次踏上孔子故里——曲阜,这一次不仅仅是故地重游,而是受中国孔子基金会的邀请参加“第六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此次大会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省中华文化学院、中国孔子研究院、国际经典文化协会(香港)等共同主办,主题为“诵读中华经典,提升人文素养,传承华夏文明,共筑中国梦想”。
大家在齐诵“杏花开,桃花开,夫子花儿开,千秋与万代”中拉开剧目。由于我们演出时间有限,这次重点演出的是济南有名的大孝子闵子骞 “鞭打芦花”的故事。闵子骞对后母的孝心感天动地,对现实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单亲家庭数量增加,这是社会问题,也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这个班有六个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在班里问题相对于其他孩子要多。我也想通过这场情景剧,让大家感受到“家和万事兴”的重要性。闵子骞对于后母的那份孝心,无不催人泪下,也体现了“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孝于一家,得一家之和;孝于天下,得天下之和”。如果全世界的人彼此都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对待老人都像对待父母一样又哪里有战争呢?
这是我们班三年来最为盛大的一次演出,能为全世界的热爱儒家文化的人进行这样演出,我们感到莫大的荣幸。我的学生在15岁能够有这样的机会,让他们终生难忘,同时他们尽自己的力量为这个社会做贡献,他们在做着一件有价值的事情,真正的理解了什么叫做“胸怀天下”,而我也实现了自己作为老师的价值。孩子们感受颇深,一位学生事后写道:“三年已去,轰轰烈烈却又平平静静。我遇见了最美丽的兄弟姐妹,也遇见了不同的自己。万千心情,凝结在了话剧最后深深一拜。感谢老师,让我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古圣先贤的力量,教我们做人,让我们知事明礼行孝。感谢兄弟姐妹们,让我们丰富了彼此的人生,体会到世间温暖。这虽是最后一次话剧演出,但所有人的情谊将会长存心间,永不磨灭。感恩一切,我真幸福!”
孩子们再现国学经典,将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活动推向高潮。我更真实的感受到:智商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商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孩子们已经毕业了,我相信国学经典将会陪伴他们一生,让这些善良的种子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和学生一起成长。“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静下心来反思当班主任这三年的心路历程,深刻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