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琴 袁桂林
山东省聊城第二中学(以下简称聊城二中)由于地理位置、学校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生源质量等相对薄弱,每年高中生源都是继聊城第一中学、聊城第三中学录取之后剩余的学生就读聊城二中,以2011年为例,学校招生中,能够达到聊城第一中学(在聊城市普通高中生源质量中排名第一)录取分数线的十几个人,达到聊城第三中学(在聊城市普通高中生源质量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聊城第一中学)录取分数线的六十几个人,高分人数凤毛麟角,及格线以上仅占三分之一。这些学生到高中阶段后,相对于聊城第一中学和聊城第三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起步较晚,但这些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可供挖掘,有更多的潜能有待开发。为此,聊城二中基于学生的这些特征,以学生为本,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学校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实现高中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聊城二中的课程体系建构整体上遵循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宗旨。其课程体系是在学校特色发展的探寻中逐步改变了对于传统课程的认知和借助了新课程改革的契机而逐步建构起来的。
聊城二中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校在探索素质教育、寻求特色发展的路上不断丰富起来的。在素质教育观的引领下,聊城二中渐渐意识到,以往学校忠实地讲授国家课程,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聊城二中很多学生来说是难以消化的;另一方面,学校对于同一年级的学生,按照同样的进度教授同样内容的课程,这就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从教育实践看,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基本上是一种“同一型”的课程。同一型课程最终只能造就同一化的、无个性的人。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教育有两个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忽视了(不是单纯地否认了)个人所具有的微妙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同一型课程结构是这两个弱点的集中体现,它让所有学生学习相同的课程,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个性的充分发展,要使潜质不同、兴趣各异的所有学生都实现其发展的可能性,学校课程就必须是多样的和可选择的。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实现,不仅使学生能在选择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培养其人生规划能力,而且将使学校走上特色化之路。[1]
人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多样性存在的真实到高中阶段显得更为明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的,现代人必须有能力适应多样的、迅速变动的环境。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聊城二中坚持对每位学生负责,决定“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成功的希望。获得更多选择的机会”。基于此,学校明确提出了“依据学情、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研究策略,不断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满足学生成功的多样化要求,学校打破多年来单一培养文化科学生的教学思想,坚持“宜文则文,宜理则理,宜艺则艺,宜体则体”,根据学生的基础、特长、兴趣,增设了美术、音乐、书法、播音、体育、文管等专业,形成了以普通文理教育为主体,音体美等特长教育为特色的新格局,使每一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然而,学校忠实地、同一地实施国家规定课程是难以实现多元人才培养目标的。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学校进行有效课程实施、实现多元育人目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与“课程是否适合于社会和时代的需求,是否合适于学校的办学目标与价值追求,是否适合于教师面对特定环境和特定学生群体开展教学的特定需求,是否适合于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密切相关。[2]为此,为了保证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特征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基于本校学情的课程体系建构。聊城二中在探索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进行面向整体学生发展目标的课程规划和课程体系建构,努力做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保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课程选择以及发展出路。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赋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提供了保障。普通高中学校课程的开发,不仅包括学校在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空间内的完全自主的课程开发,同时也包括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学校)制宜”和“因人(学生)制宜”的创造性改造和再开发,后面一种方式实际上可被称作“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3]学校在充分分析了学生学情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改革,主要表现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及校本课程开发两个主要方面。
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部分,但“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的,确保大多数学生甚至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强调普适性,而且国家课程只规定一些主要的学科。但实际上,国家课程很难满足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也很难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4]这必然要求,根据每所学校的特点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聊城二中在特色发展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基础薄弱等特点,专门为学生开设了从初中课程到高一课程过渡的“桥梁课程”,并且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开发了符合学校学情的校本教学素材,另外还根据一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开设了学科延伸类课程。聊城二中在教育教学探索中,开发出了辅导学生生涯规划的人生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某一方面特征得以发展的能力再塑课程,以及意在让学生处处体验课程、处处感染文化熏陶的文化浸染课程。
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部分,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基础上,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实施成为学校特色创建的重要途径。聊城二中在特色创建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发展特征,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一方面,设立了初中到高一过渡的桥梁课程,帮助学生顺利学习高中课程,并且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创建校本教学素材,另一方面,拓展课程内容,开设学科延展类课程。
聊城二中学生生源基础较差,中考后又经过一个近三个月的“学习荒芜”期,入学即开始高中课程,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从初中课程到高一课程跨度比较大,高一课程相对比初中课程来说,知识量急剧增多,难度也迅速加大,这就更加大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聊城二中根据学校的学情,在高中开学之初专为高一学生开设通向高中课程的桥梁课程,帮助学生做好学习高中课程的准备。桥梁课程帮助学生站在高中的角度,重新学习一下初中知识,并且还会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全程掌控的学习感觉。因此,新生开学的第一个月,学校要求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都要开设出桥梁课程,教师们在假期就要做好课程的准备,找出高中必修课程中与初中对应课程有联系的内容,教师们站在高中课程的角度重新梳理这些学科的衔接点、关键点,在一定程度上落实好、解决好基础的问题。
从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习得来说,桥梁课程的衔接作用极为重要,桥梁课程会对文化课基础优良的学生会起到系统提升的作用,对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会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衔接做得好,自然会对高中课程的学习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
教材是贯彻与执行国家课程的主要手段,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必然呼吁学校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与创新。聊城二中在特色发展过程中,关注到学生的学生特点和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创建校本教学素材,这体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生本化”追求。
在寒暑假,各学科组按分工分头备课,开学前一周集体备课,通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确定每一章节的教学重点、难点,并编制出适合各类学生使用的校本教学素材。校本教学素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教师被动教学的困境。聊城二中以校本教学素材为抓手,保证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实施,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
校本教学素材突出强调三个方面:低重心、分层次、高效率。校本教学素材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低重心”,即校本教学素材的知识难度、能力层级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学有所获,享受学习的成功。为解决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校本教学素材特别强调内容设置要“分层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校本教学素材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养成学科基本能力,在保证合格率的基础上提高优秀率。校本教学素材的“高效率”体现在学生能够通过校本教学素材迅速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确定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听课的重点,及时检测、反馈、发现知识与思维的盲区,第一时间纠错补缺。
传统教学的一般流程是教师上课讲授,讲完之后学生做题反馈,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了学习的基本规律,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置到了课堂和课后。在聊城二中,校本教学素材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教师在课前批改校本教学素材,教学重心前置到课堂之前,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以及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课堂教学重心前移,不仅仅是提前预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重心前移直接推动了教师角色的转化和课堂功能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夸夸其谈的传授机器,教师更像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帮助学生解除疑惑的咨询师;课堂不是说与听的戏台,而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验室。校本教学素材的实施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高效,师生在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火花的过程中实现了各自的价值,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享知识、智慧、成就感的舞台。
以校本教学素材为抓手的课程,由于强调了低重心,注重了分层次,确保了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类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够很好地消化课程内容,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科延伸类课程,以国家必选修课程内容和社会生活为基点,意在打通 “学科与生活”“课堂与课外”“成绩与素养”的通道。学科延展类课程不是学科内容自身的预习、复习、训练,而是从学科中找到一个点,特别是重点、难点,把内容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应用层面,整合涉及到这些知识的鲜活实例,利用二到四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从“生活”“运用”的角度把握学科内容。
聊城二中根据教师的专业优势以及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先后开出20多节学科拓展类课程。如《生物与生活》,把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与生物课程的诸多内容联系起来;如《钱币发展史》,很好地将政治经济学中的货币知识与社会历史结合了起来;再如《从摩擦起电到电灯》,把物理中的电学原理与新材料、生活紧密扣连起来。这些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提前一周贴出海报,公示授课教师、时间、地点。学科延伸类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课程是促进学生学习、成长与发展的根本手段,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国家必修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就必须针对学生发展需要,开发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
近些年来,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着重研制和实施了“立体化”校本课程:人生规划课程、能力再塑课程、文化浸染课程。“人生规划课程”和“文化浸染课程”以“德育体系”为统领,意在“认识自我”“丰富自我”;“能力再塑课程”以“对口发展”为目的,意在提高特长生和就业生的专业素养。这些课程成了聊城二中的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关键课程。
中学阶段是学生认识自我的重要时期,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职业,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在高中教育中显得尤为必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校来说是一个挑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不仅仅是一个帮助学生寻找理想专业、职业的辅导,它还是一个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优化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发展、开发潜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成长过程。”[5]聊城二中作为一所普通高中,考虑更多的是一个青年在大学前、职业前还需要什么素养,高中三年学校能够为一个青年的一生奠定哪些基本素养。在实践的探索中,聊城二中形成了基于学校生源特色的人生规划课程。人生规划课程意在给学生提供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的意识和基本范式,让学生在高中三年不留遗憾,在高中毕业后也要学会认识自己、规划自己。
学校通过班会、辩论会、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发展的独特性、发展性、终身性,介绍高校相关专业和社会职业情况。进而综合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家庭与社会环境、特长与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未来的职业取向等各方面因素,帮助每一个学生规划未来,用心测量未来与现实的距离,认清自己优势和短处,不断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满足学生成功的多样化要求,使每一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多年来聊城二中一直把“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去发现学生在多元智能中较为突出的某些方面,并提供发展这种智能的基本课程,进而让学生有所获、有所成。
具体来说,能力再塑课程是学校为具有某一特长,或具备某种特长潜质,或者对某方面兴趣浓厚的学生开设的旨在发展某种能力的课程。这一类课程为三种倾向的学生开设:一是想通过发展特长达到升学目的的学生,二是想通过发展特长实现全面发展的学生,三是想通过特长学习为自己的职业技能奠定基础的学生。
目前学校开设出了素描、水粉、油画、国画、书法、健美操、声乐、视听练耳、播音主持、艺术舞蹈、舞蹈基础、现代舞、影视欣赏、摄影、模特基础,田径各专项、乒乓球、篮球、武术、足球、排球等特色课堂。这些特长类课程从国家必修科目进行完后,作为校本选修课开设,面向全体学生,自主选择。高三学年以发展特长为升学目的增加训练时间,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遵循个人意愿,减少训练时间。
当前,聊城二中把校园文化建设也纳入了课程的范畴,系统地梳理多维的校园文化,形成科学的文化体系,让那些不用进课堂、不必量化评价的隐性课程发挥其潜在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1.看的课程——阅读课程
阅读课程一般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聊城二中的“看”的课程不仅仅包括这一部分。学校建成了400平米集藏书室、阅览室为一体的图书馆。读什么,怎么读,都由阅览室负责人与语文教师、学生代表共同决定。无论是日常的语文阅读课,还是周末和节假日,图书馆全天候对学生开放,这为所有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阅读空间。
另外,学校将订阅的报纸从各办公室挪进学生的视野,学校在每个楼层都安装报栏,每天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大报张贴在报栏里,形成一道阅读长廊,通过这道长廊,学生的目光由校园转向整个世界,看到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看到那些为人类的进步矢志不渝的先进人物,阅读的力量让青少年学生心底纯净、精神振奋、前途灿烂。
2.听的课程——千首名曲、各类讲座
从2008年彻底改造校园音频系统开始,聊城二中就让音乐弥漫整个校园的角角落落,让音乐点缀每一天的各个时段,让1000首经典名曲陪伴学生度过三年高中生活,让经典萦绕在师生耳边,陶冶性情、提升素养、完美人格。学校每周都会将所播放的名曲通过报纸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音乐内容、曲风、演奏乐器、作曲人等音乐知识。
3.写的课程——楹联招贴、文学社团
聊城二中楹联协会是学校楹联爱好者成立的,经过上级楹联组织批准挂牌的传统文化组织,他们编写了《楹联讲义》,积极推进楹联进课堂,组织了全校师生参与的楹联征集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各年级组建了文学社团,开展创作,编报纸,编社刊,出专集等活动。每个社团都聘有自己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既有校内的教师,也会聘请校外的专业教师,并且还邀请专业教师定期举行专题讲座。
4.动的课程——艺体技能展示
艺术与体育运动是聊城二中尤为重视的学校文化,“秋冬重艺术,春夏多运动”成了聊城二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每学年第一学期的“金秋书画摄影展”、“元旦联欢会”,第二学期的“春季运动会”“球类联赛”,成为了全校师生踊跃参与的传统节日。
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认真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学校坚持的核心主题。在探索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充分发展的道路上,课程体系建设仅是聊城二中实践探索的成果之一。除了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之外,聊城二中在学校管理、德育工作、教师专业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在努力建设一个富有生机、积极上进的具有发展性的生态校园。
聊城二中在学校课程体系建构中,并非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刚性地割裂开来,而是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规定的必修与限定选修有机地整合,这样,就避免了拿出专门课程学习校本课程带来的各类国家规定课程难以落实或者课时量增加导致学生负担加重的问题。当然,聊城二中的课程改革还在探索的路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钟启泉等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8.
[2]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8.
[3]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J].教育研究,2008,(2):54.
[4]许洁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34.
[5]董耘.高中实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