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反思“三部曲”

2013-03-27 11:02江苏省溧水县第一初中211200张言顺
地理教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三部曲学情学期

江苏省溧水县第一初中(211200) 张言顺

教后反思“三部曲”

江苏省溧水县第一初中(211200) 张言顺

每课一次调查、每天一次记录、每周一次评议,简称“每课一问”“每天一记”“每周一议”,是为“三部曲”。我们提倡围绕课堂教学中的“低效”问题进行教后反思,即每课一次调查、发现问题,每天一次记录、反思问题,每周一次评议、解决问题,这其实也正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下面以初中地理为例谈谈具体操作。

一、每课一问

初中地理是小学科,目前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每周两课时,这意味着地理教师与学生接触的频率低,同时,地理教师大多要任教6~8个班级,三、四百号学生,即使是一学期下来,也难得认识几十个,这就给教师把握课时学情带来了“先天”困难。地理教师掌握的学情其实是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师经验中的学情,而很难真正掌握哪节课的具体学情。“每课一问”旨在调查了解课时“低效”学情,进而认识课时“低效”教情,以便知短而改进。具体操作要领有二:

一是每课必问。或短或长,不拘一格,以期管窥课时学情,逐步了解班级学情,并积累教学经验和问题。如此每课必问,必然要求调查简便易行、形式多样,以问题发现为目的。问的形式以开放式问卷小调查为主,结合课后的师生交流、作业反馈等形式。调查范围不宜大,以一学期每生参与一两次调查的频率为宜,即一次调查2~4人即可。

二是有效规划。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班级的整体水平,以及教学进程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调查形式,并进行有效整合。针对初中地理四模块内容(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以及内容设置程序(一般是先世界后中国),建议在初一、初二的第一学期进行重、难点教学的问卷小调查,着重收集重、难点教学中的低效问题;而在第二学期则可进行教学关键点的课后调查,着重收集课堂教学不够简约的低效问题。

案例一 第一学期地理课后调查问卷

◆ 你认为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 这节课你有不理解的内容吗?如果有,是什么?

◆ 如果你给自己的学习做个评价,你会选择以下哪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为什么?

◆ 你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

案例二 第二学期地理课后调查问卷

◆ 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

◆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你这节课的学习感受,你会选择哪个:忙碌、充实、兴奋、惊喜、不安、内疚、平淡、无所谓……为什么?

◆ 你觉得老师这节课在哪方面需要改进?

二、每天一记

初中地理教师满工作量一般要任教7~8个班级,一课时内容就要重复六、七次,如此教学如果只停留于知识技能的传授,那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枯燥的劳作、变相的“体罚”。而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则会有效缓解这种重复劳作的疲劳,每天一记即一次反思、一次研究。因此,要提倡让“每天一记”成为教师的日常工作。

每天一记记什么、怎么记,都有其技术要求,否则极易流于形式,难以持久。这里建议着重记低效问题,低效问题来自“每课一问”。一线调查得来的问题需要教师结合课堂回忆、作业反馈,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等加以确认,而成为确凿的低效问题档案,可用红笔记在教案后,或直接写在课本上,作为下一轮教学的经验参考。记问题的同时,需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后续班级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以生成教师的个性化经验。

每天一记也可以记一记课堂中的意外事件以及应急处理,课堂意外事件无法预约,事件处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不妨把此类事件及处理均纳入到课堂低效问题档案之中,成为“每天一记”中无法预约的亮点。

案例一 调查反馈记录

学习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第三课时“34个省级行政区”(人教版),今天共调查了六位学生,以下反馈信息值得反思:

① 五位学生认为该节课重点是记住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以及行政中心,一位学生不知道重点是什么;

② 六位学生均认为没有内容不理解;

③ 三位学生自评“优秀”,因为“上课认真”、“省的位置全记住了,连简称都知道了”,两位学生自评“良好”,一位未作评价;

④ 有一位学生在自评中这样评价自己:“我上课认真听了,但缺乏一些思考”;

⑤ 两位学生给老师提出了建议:“老师讲课有些慢”、“要增加趣味性”。

案例二 一次课堂意外事件记录

开学初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节课上都要给初一的学生强调听课习惯和听课状态,毕竟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方式过渡需要一个过程。今天在初一5班,我强调完听课要投入后,结合课题提了一问,我看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一位女生目光紧盯着我,于是叫她来回答。没想到那位女生并未反应,我又点了一下她的名字。这时班上许多同学连忙提醒她,有几位不耐烦了,嘟囔到“迟钝!”突然,她把地理课本狠狠地砸在课桌上,大声喝道:“谁说的?”我急忙走到她跟前,把刚才的问题又重复了一遍。其他学生就此打住,她也未再追究,课堂继续。

三、每周一议

基于每课的低效问题和每天的问题反思,一周下来需要作一整理、小结,这就是“每周一议”。每周一议指向一节课的低效问题的解决和改进,所以要用事实说话,立足调查展开评议,而不是泛泛而谈、无所指向。我们建议用两种形式来开展每周一议:一是以案例的方式展开评议,即基于每课一问和每天一记,解释和反思某节课的教学案例,案例要紧紧结合每课一问的结果,重新解读教学案例;二是以叙事的方式展开评议,即基于每课一问和每天一记,对某节课的教学与管理事件展开评议。

每周一议是教师将浅表经验深度体验、将默会知识条理化、显性化的重要步骤,许多教师教学时只会模仿,不会解释,更不会创新,问题正是在于他们只有想当然的浅表经验,只知其表象。所以,每周一议是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增进教学智慧的关键环节。如果说每课一问、每天一记是教后反思的基础环节,那么,每周一议则是教后反思的核心环节。

每周一议,贵在坚持。尤其是对于才工作几年的青年教师以及开始职业倦怠的老教师而言,学校要创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并以竞赛、督查、展览、考核等管理制度来干预,以督促教师持续、深入地开展“每周一议”。

案例一 学生为什么不甚清楚教学重点?

无论是问卷还是访谈,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于教学重点要么不清楚,要么就是表达错乱。学生不清楚当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这一点值得我们的深思。

结合访谈和观察,我以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这些学生听课的习惯和方法有问题,尤其是刚刚进入中学的初一学生,不少学生其实还未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还不能很好地协调听与记、答与问、说与思。典型表现即:习惯于被动地听与答,而不愿主动地记与问,上课缺乏思考、缺乏听课的主动性。

二是学生缺乏知识建构过程。学生以为听地理课就是记住地理知识,而不去理解知识的学科意义和教育意义。比如,学习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第一课时,多数学生以为学习的重点是记住我国的三种地理位置是什么,而不是如何评价此地理位置,其实,三种地理位置是什么及其评价的结合才使得地理位置的教学具有了教育意义。类似的例子还有:学习中国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节,要透过地势、地形分布让学生明白地势、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中国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要透过各部门农业的分布让学生明白“因地制宜”的道理,而不是仅停留于分布知识的表层,等等。缺失教育意义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外在堆砌,而无法内在建构,学生自然找不着重点在哪里。

三是可能与教师教学呆板、平铺直叙、没有主次有关。如果教师的教没有主次、起伏和张弛,学生又何谈重点的把握?

案例二 一次调查,收获一份惊喜。

接上文课堂意外事件。一下课我就迫不及待地走到这位同学跟前,询问缘由。不料她竟哭了起来,我更纳闷了。从她的抽噎中我才得知,她自以为自己的名字有点生僻,小学科的老师是不会叫她来回答问题的,没想到两次地理课上我都点了她的名字,这让她很意外,所以两次反应都迟了,遭到了几个同学的嘲讽。原来是名字惹的祸!我当即批评了课堂上那几个不文明的学生,同时也提醒她上课要专注,不能走神。我发现,她顿时阳光起来,我也轻松了许多。

一次调查,收获的可能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于亲历调查的教师来说,那同时也是一次真诚沟通、一份意外惊喜。

猜你喜欢
三部曲学情学期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