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与小学阅读教学关系研究

2013-03-27 11:04陈峭燕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1期

陈峭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507)

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在国内外都很受重视。考察各国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在小学母语课程体系中纳入儿童阅读指导内容,以儿童文学为儿童阅读的主要材料。因为儿童文学和小学母语教学的受众相同,都是儿童。而且它们有着相同的教育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所以,儿童文学的主要读者对象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属于同一类人群。正因如此,儿童文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学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我国,特别是新课标实施后,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文大量进入教材,小学语文课文的儿童文学化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随着越来越多依托儿童文学编写的“选本”“读本”问世,意味着儿童文学从更广、更深的层面进入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主要内容,儿童文学资源与小学语文课内外教与学具有有效化的关联。

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下,我国的语文课程基本停留在一本语文教材就等于语文课程的全部的状态。作为小学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将对儿童的阅读指导排除在课程之外,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基本处于没有引导的状态。虽然新课标对学生文学素养提出了要求,对阅读量有了规定,并且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因为没有课程定位,大多数学校并没有能将这些要求落到实处。

基于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一特殊规律,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为,应明确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及课外阅读,将儿童阅读指导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儿童文学不应该仅仅成为儿童课外生活私下的享受,而应从‘野餐’登堂入室成为‘正餐’”[1],用儿童文学阅读带动学生的语文学习,丰富他们的精神生命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我们既要积极探究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方法,不应该再沿用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来解读、教学这些儿童文学文本,而应该抓住儿童文学文本的特征,用儿童文学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不再觉得语文课堂的无趣。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完善课程体系,探索儿童阅读指导的具体方法,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既在课堂里教授阅读方法,也为儿童提供实践这些方法的阅读机会,真正地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给孩子们当好儿童文学阅读的点灯人。所以说,当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的时候,研究儿童文学与小学阅读教学的关系,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 儿童文学阅读: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

(一)儿童文学阅读促进儿童母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儿童母语能力的形成有赖于两种途径:一是在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听和说获得;二是通过学校内系统的母语教育获得。但母语能力的形成绝对不是仅仅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的过程,它同时又是一个人精神丰腴、生命成长的过程。”[2]从儿童母语习得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的言语材料是儿童获得言语动力的一个重要来源。相较于其他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更贴近儿童的心理,表现儿童真实的情感,并且往往通过儿童形象来表现生活,因此很容易让儿童受到感染、受到影响,他们也更容易从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过程中进行学习。而小学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儿童母语教育,儿童的母语能力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实践需要环境,儿童文学阅读正提供了这样一种优化的语言习得环境。儿童文学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和个性化特征,它直接给儿童提供了成为书面语言学习的“范本”,提供情境化语言,有利于儿童语言获得,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母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儿童文学审美功能提供阅读乐趣,促进儿童阅读

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一般是作为阅读材料使用。显然,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要作用是文学教育、审美教育,但若在教学中不注重其文体特点,很难发挥这类课文的文学审美价值。因此,首先要明确儿童文学是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价值是其本体价值”,[1]是为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要而存在的,而“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类与世界(社会与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情感的关系状态。”[3]儿童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无功利性、形象、情感是直接的,功利、理性和认识是间接的,往往借助形象塑造和情感渗透,将思想蕴藏其中,把知识穿插其里。其审美功能的无功利性能让儿童乐于接受儿童文学,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其次要明确的是小学语文课文承担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职责。虽说编入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会被强调其知识性、教育性,而淡化其趣味性和文学性。但我们不应以强大的功利性掩盖其审美特性,失去其文学本性,使这些儿童文学文本的本体价值蒙受损失,也使儿童丧失阅读兴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想办法缓和教育性和文学性这对矛盾,在阅读选文及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儿童视角,尊重儿童心理,重视儿童的审美情感表达。

情趣是儿童文学审美功能的核心。“儿童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来说,总是洋溢着更为浓郁的谐趣和欢愉之美。”[4]这便构成了儿童文学“欢愉美”的审美特质。人们都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快乐的文学自然能提供阅读的快乐。儿童文学具有娱乐性的审美特质能迎合儿童爱玩的天性,他们在阅读有趣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常常带着游戏的心态,追求快乐的体验。他们凭借直觉就能获得审美感性形态,在文学欣赏中会情不自禁地入情入境,与角色同悲同喜,享受真切的情感体验,领悟其中的审美意蕴。而审美愉悦的获得,则会激发起儿童下一次主动接触文学作品的阅读期待心理。“文学作品若不能娱儿童之耳目,悦儿童之性情,儿童就不可能主动去阅读。即使读了,也难以产生对文学的热爱,难以从中最大限度地受益。”[1]所以说,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提供了阅读乐趣,从而促进儿童阅读。

二 儿童文学理念: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

儿童文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综观中外的儿童观,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被“遮蔽“的儿童—被“发现”的儿童—被“尊重”的儿童。儿童文学史,也就相应有了一个由“教育论”到“童心论”的转变过程,即儿童文学由早期的道德训诫工具逐步转向后期的尊重儿童的独特文化。通过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及教学,接触儿童文学理念的转变,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从这些转变中重新考虑自己的学生观,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进行。

(一)在阅读活动中尊重儿童的阅读心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

所谓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4]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相区别的最重要标志:是否具有儿童情趣。可以说,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生命。儿童审美的非功利性原则,使得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更愿意亲近的是“有趣”的文学作品,而非成人认为“有用”的书籍。就算是某些冠以“儿童文学”之名的作品,因其童真童趣的缺失或教化痕迹过重,依然无法进入儿童的阅读视野。而有些并非专门为儿童创作的作品却历来深受儿童喜爱,如《西游记》等,因为这类作品的审美情趣与儿童的审美需求相“暗合”。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儿童有他自己的阅读兴奋点和审美标准。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体验方式。因此,语文教育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在阅读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阅读需求,保持阅读过程的新鲜感和完整性,避免课堂教学过分干扰学生的欣赏乐趣。尊重儿童富有童心童趣视角的独特见解,不要把成人的价值观强加在儿童身上。特别在应试教育越演越烈的今天,因为教育的功利性,使得部分教师缺乏对儿童心理、情感的了解和尊重,而漠视儿童心灵成长的母语教育一定是不成功的、不完善的。另外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不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喜欢努力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灌输给儿童,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儿童的参与。其实,这既违背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阅读的特点,造成儿童与课程的割裂。当然,尊重之时,要巧妙引导。张天翼借《宝葫芦的秘密》告诉儿童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但孩子们读完后却写信告诉张爷爷:“我爱宝葫芦!”因为形象大于思想,所以“教育”之前应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形象,不能把文本的教育意义和形象剥离开来。阅读活动中,在学生自由讨论后老师可以强调某一种价值判断,但应避免主题先行、主题归一。

强调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文学理念,影响着教师的课程观,要求教学内容不仅要逻辑化,还要心理化,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不仅要符合学科的逻辑,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心理逻辑。”[1]只有充分尊重儿童的阅读心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才能调动起他们的阅读期待,才能提高儿童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将阅读视为生活习惯,也才能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成为伴随儿童愉快成长的良伴,从“悦读”走向最终的“阅读”。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在语文教育的框架下,把儿童文学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缺陷。“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知识和能力,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在唯理性的道路上前行,只关心求真、求是,不关心求善和求美。学生原本丰富的情感世界在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面前被忽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对美的敏感和对情感交流的需求很难再课程中找到对应物,而这些缺陷都可以通过儿童文学得以弥补。”[1]可以说,文学教育是儿童文学进入语文课程的基本方式,其目的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就需要发挥儿童文学的人文功能,通过审美的途径来达成,而不能依靠道德教化和思想提纯。长期以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直觉感知和体验,很难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魅力。重理性重知识的教育传统,忽视儿童心灵和情感的发展,而心灵和情感的发展是知识所无法替代的。促成心灵与情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文学艺术。阅读儿童文学可以帮助儿童体验和习得情感,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使儿童得到一种情感交流基础上的心理释放,纾解现代社会容易产生的紧张、焦虑、不安等情感负荷,获得精神成长必要的营养。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而久远的。因此,在儿童文学的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肯定儿童的情感体验。因为儿童文学是富于感性化表现的文学,它与儿童感性化的心理特点相适应,所以教师要帮助儿童“打开”心灵,在感受和感悟中丰富情感,尊重儿童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奠定人性的基础。

美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个体对于美的感受能力。新的课改就是要重新唤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把儿童文学文本中的美原原本本地交还给儿童。儿童文学中最美的就是儿童情趣,儿童情趣能引起儿童的各种不同情感体验。这就决定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进儿童文学视角,重点从情趣入手,帮助儿童感受情趣,品读出童真童趣来,而不是让儿童文学文本承载过多的教化作用,甚至把成人的想法、误读拿去影响学生的阅读。如包蕾的童话《猪八戒吃西瓜》,其中猪八戒每贪吃一块西瓜都有一次精彩的心理活动。当他捧起最后一块西瓜时自言自语道:“师父,师父,不是老猪不留给你吃。一则老猪实在渴,二则一块西瓜也交不了账,让老猪代你吃了吧。”[5]很明显,作者已经将猪八戒进行了儿童化处理,使之具备儿童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猪八戒明白事理但又管不住自己的儿童稚拙心理,充满情趣地揭示出来,使得这篇童话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自己置身于儿童之中,认真体察儿童的思想和情感,深入挖掘儿童文学阅读中的“趣”,让“趣”来打动孩子的心,让“趣”来唤起儿童心中的情感,引导学生发现“趣”并乐在其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和文本之间有着交流和互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人文性。只有尊重儿童的经验世界,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重视儿童阅读情趣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现实之痛与对策研究

重视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行动。但审视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太令人乐观。

(一)“读图时代”的困扰

电视、动漫、卡通正成为儿童闲暇时期的主要“阅读对象”,文学作品正被束之高阁,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呈降低趋势。网络文化、影视文化的发展,使儿童的业余生活通常被视听文化所占据,经常性的被动接受,妨碍了孩子们积极思维的发展。

(二)儿童课业负担沉重

直接的后果是儿童没有时间读课外书。虽说目前全国有100多个出版社设有儿童读物编辑室,每年出版1万多种儿童图书,但是儿童能尽情阅读的时间实在有限。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当教师和学生在应试的大棒下疲于奔命时,课外文学阅读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三)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亟需提升

广大教师在大力呼吁读书的同时,由于自身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教育,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和素养普遍较缺乏,不清楚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把课外阅读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这些都难以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要避免信息化社会带来的种种副作用,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更多地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面对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必须获得家长和教师的支持。家长应该懂得课外阅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环节,懂得“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6],从而支持孩子的阅读活动,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而作为儿童文学最直接的传授者,儿童阅读的引路人,教师本身的儿童文学素养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这会直接影响他的教育观、儿童观,影响他能否在教学中引进儿童视角,决定他是否具备儿童情怀,是否有能力将一本本好书带到学生面前,培植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首先要更新语文教学观念,认识到课文只是体现阅读理念的一部分,更多的阅读实践应放在课外,在观念上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其次可以通过接受儿童文学课程培训来提高儿童文学的理论知识,以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来提升儿童文学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胜任点灯人一职。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还会直接推进小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都意识到教材教学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是为了一个目标的两条途径,积极开展一系列的儿童文学阅读活动如“班级读书会”、“读书心得发表会”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积极性。致力建设“儿童文学书香校园”,并着力进行语文教改。比如在突出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整合教材内容。精讲教材,每周空出一二节语文课用于更广泛的儿童阅读,为儿童文学阅读提供时间的保证。这些为儿童文学的阅读推广所作出的有益尝试,收到很好的效果。只有重视阅读,把阅读指导落到实处,才能让学生真正亲近文学,阅读优秀。

[1]王富仁,郑国民.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冬梅.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3):19.

[3]敏 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4]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包 蕾.猪八戒吃西瓜[C]//王晓玉.儿童文学作品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