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斯多惠的教师教育观及其启示

2013-03-27 11:04廖雯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1期

廖雯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第斯多惠是德国19世纪中叶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在发展德国国民学校和改革师范教育上贡献了他全部的精力,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德国师范教育之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师教育理论,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在该书中第斯多惠主要从教师的任务、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师的培养三个方面阐释了他的教师教育观。它使我们更加重视教师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使教师进一步坚定为人类进步而奋斗的教育理想,并为我们当今的教师培养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 论教师的使命:实现全人类的教育理想

(一)为全人类的进步而忘我牺牲

虽然德国对教育十分重视,但当时德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温顺虔信的顺民和对外侵略的士兵,带有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及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1]。针对这一现象,第斯多惠认为教师应培养具有人道和博爱精神的人,这样的人能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利益而牺牲自我。他主张把热爱祖国与热爱全人类结合起来,他说:“爱国主义与用轻视或仇恨来侮辱异族人毫无共同之点”。[2]在他看来,民族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类的废墟上,在人们身上爱人类精神与爱祖国精神应当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德国学校培养出来的不应是“真正的普鲁士”,而应是人和公民。他向教育家及教师们强调说:“你要说、要想:人是我的名字,德国人是我的绰号。”[2]

(二)为真正的国民教育而斗争

第斯多惠坚决反对封建教育势力和教会残酷的思想统治,他一生致力于国民教育事业,提出了一个民主教育大纲。第斯多惠对当时德国劳苦大众缺乏教育的现状十分同情。他曾义愤填膺地写道:“几百万人生活在那里……他们悲惨地缺乏最基本的意识和住所,……大多数儿童在他们少年时期就被剥夺了受教育和培养的权利,而这种教育和培养对于健全身体和思想发展是非常必要的。”[3]第斯多惠从人道主义出发认为“所有人本来就是平等的和可以教育的;教育必须以发展全面的、和谐一致的人格为目的;教育必须是着眼于一切人的。”[3]因而他坚决反对封建专制教育,认为等级教育使广大劳苦大众的子女无法受到较高程度的教育。为了改变教育的现实,必须提高国民素质。“第斯多惠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强烈要求改革德国的等级学校教育制度,坚决主张设立统一学校,向一切儿童,不论其父母属于哪个阶层,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提供普通的教育。”[4]“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进步的政治态度,坚持教育的进步方向。反对德国教育的保守主义倾向,要从统治者权威下解脱出来,为真正的国民教育而斗争。”[5]

(三)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奋斗

第斯多惠认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指激发人的主动性,追求真、善、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第斯多惠说:“人的固有本质就是人的主动性。一切人性、自由精神及其他特性都从这一主动性出发;一切创作、思维、注意力、感受,所有的克己谈话,行动以及所有的自由运动和手势都以主动性为核心力量。”[8]第斯多惠认为,教育就是要激发人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自我塑造、自我形成。激发人的主动性一直被第斯多惠看作是“最高的教育原理”。他指出:“人类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真与善的伟大理想,把真、善、美看成是人生的最宝贵的财富,用全部纯洁的爱,自由自决地,全力以赴方能胜利达到目的。这是全人类最崇高的永恒理想,与上帝的真与善合二为一。”[9]“主动性为真、善、美服务”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师应当自觉地认识并肩负这一崇高使命,用全部纯洁的爱去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发展人们的天资和能力。

二 论教师的素质:优秀教师的必备品质

第斯多惠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他在《论学校纪律及与教学的关系》一文中指出,‘一切真正的教学中都存在联系着的三要素:事物的知识、对事物和学生的热爱、教育才能。这三个要素应在教师的个性中联接为一个和谐的整体’。”[10]由此可知,第斯多惠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情意、专业技能3个方面论述了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

1.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

第斯多惠认为师范学校必须以广泛的学科知识武装未来的教师,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他拥有一般的文化知识,接受过广泛的普通教育,熟悉心理学和教育学,通晓自己的教材,懂得正确运用教学方法。”[11]由此可知,第斯多惠认为教师首先必须接受过一般的普通教育,拥有一般的文化知识。其次,教师必须接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熟悉教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知识。第斯多惠认为教育学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规律和规则的科学,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教育工作中采取正确的行动,消除差错和片面性,把局部和个别的经验提高到普遍的观点和信念上来。所以,第斯多惠规定教育学为师范学校最重要的必修课,并进一步强调:“教育学专家不一定是教师,而教师则必定是教育学专家。”[12]他还说:“培养教师最有用的知识是十分确切的心理学和逻辑学知识。因为心理学或普通心理学以及人类学是教育学的基础科学,没有这种基础科学教育学便成了空中阁楼,或者根本不能成立,逻辑学给行家揭开了理解力的组织结构……。”[13]最后,教师还必须接受系统的学科知识教育。第斯多惠要求教师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一个专业,将自己的学科作为学习的核心。因为同时学习几门学科,会造成“多歧亡羊”的恶果。“真正培养的目的不在于灌输一大堆知识,而在于彻底理解所学的专业,我们是用这些专业知识培养人的”[14]。

2.教师必须拥有崇高的教育信仰和教学热情

第斯多惠认为,教师必须拥有崇高的教育信仰。他说教育儿童是一件艰辛的工作,不能随意按主观愿望行事,而需要付出许多心血和精力。那么“教师年年教育一班接一班的学生……教师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他,鼓励着他使他朝气蓬勃,精神焕发,使他得到宽慰呢?”[15]他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经得住考验的就是教育信仰。在他看来,教师的最高理想就是人道、博爱,教师的使命就是引导青年一代走向真正的生活,引导他们对真、善、美的渴求,并使他们的能力和智慧得到发展。第斯多惠认为,热爱教师职业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基本前提,他指出:“真正的永不消失的教学热情须建立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上,对教师工作的心驰神往,须建立在对发展儿童事业的热爱上。”[16]教育过程是激发学生秉赋的过程,这种激发力量归之于教师对学生直接的影响,其社会作用一直延续到未来的社会生活;使别人获得真正的生活,发动别人去追求真、善、美,是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没有什么会超越这种神圣的职责。

3.教师必须展现独特的个人魅力

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人格会给教师带来威望、权力、影响和力量”[3],所以教师应用自己整个的个人魅力来影响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富吸引力。首先,教师应当要有气魄,性格要坚强和果断。他认为,“教师本人如果没有主见,遇事左右摇摆,感情空虚,意志薄弱,这怎么能把学生的迟钝培养成敏捷,把笨拙培养成灵巧呢?”[3]所以,教师只有性格坚强、果断,“才会知情达理懂得要什么,为什么要,用什么方法来锻炼意志,只有这种性格的人才会培养出性格坚强和果断的人来。”[3]其次,教师要热情活泼,永远精力充沛,兴致勃勃地(而不是矫揉造作)和儿童打交道。为了使自己变得活跃起来,教师应与性格活泼的人和教师打交道,也可去体验清净而平淡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并不缺少活跃的气氛。再次,教师应具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音清晰宏亮,重音突出,表达清楚,思维要有逻辑。第斯多惠认为只有“说话简洁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养成学生井井有条的说话的好习惯。

(四)教师必须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原则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提出了33条教学的规律和规则,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以下10条教育原则:第一,自动性原则。人的天性中潜藏着渴求发展的特性,即自动性。但自动性没有明确的方向,因此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引导,使学生的自动性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第二,自然适应性原则。即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过程,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第三,文化适应性原则。人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社会现状等因素影响,教育必须注意人在其中诞生和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条件。第四,直观性原则。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也必须从直观到思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第五,持续性原则。教师应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开始教学,不宜有任何东西超过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第六,坚实性原则,指教学要保证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第七,发展性原则。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6]在他看来,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应当选择的唯一正确方法。它使学生在对话式的教学中掌握知识,在发现中培养能力。第八,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独特发展。第九,理解性教学原则。第斯多惠反对死记硬背,认为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从而“丧失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所以教师“不要教学生任何还不理解的东西”。第十,学以致用原则。教师传授的知识,应该是那些反映现代科学水平的,将来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东西。因此,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应该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三 论教师的培养:自我教育——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

第斯多惠说:“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6]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不断学习和探究。第斯多惠主要从以下3方面阐述了自我教育的途径。

(一)多读书

第斯多惠认为教师自我教育的各种方式中最主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

首先,教师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读书?第斯多惠认为,教师要有热爱真理之心,同时对真理还要有怀疑精神、研究精神和专心一意、持之以恒的精神。“追求真理,热爱真理是一个心灵纯洁而高尚的人的可靠标志。”[6]因此教师要全心全意热爱真理,把它作为终身奋斗的理想。对真理只有热爱是不够的,还应具有怀疑精神和研究精神。第斯多惠认为,追求真理应以检验那些提供给我们的真理为前提。因而,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应摆脱偏见,以人们所确认的正确的真理为准则,通过独立思考来探究和检验真真理和假真理。另外,读书还需要专心一意、持之以恒的精神。第斯多惠认为,不求甚解的学习将一无所获,所以教师应专心一意的研究一个专题,而不是匆匆忙忙的从一个专题研究转到另一个专题研究。

其次,教师应该读些什么书呢?第斯多惠认为,教师读书要有重点,应该以自己的学科作为学习的核心。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教师处理一般的教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因而教师应首先阅读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文章。理论与实践结合将使教师的学习事半功倍,因而在阅读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加深理解。除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在业余时间还可以广泛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第斯多惠认为,为了清醒大脑和开阔眼界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涉猎一些诸如小说、戏剧、文艺作品、国家志、民族志、旅行志等方面的有趣读物。但他同时提醒教师虽然这些读物十分新鲜有趣,但教师不应沉迷于其中,而应使其与自己的专业相联系,否则只会使自己的思想流于肤浅。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斯多惠认为,“只靠理论本身不能使人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师或教育家。经验和思考,理论和实践,天资和有目的的培养,只有把这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出色的教师和教育家。”[6]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符合时代特点的一系列教学原理。他认为虽然存在许多的教育原理和教学原则,但这些教学原理毕竟会被误解和滥用。所以,教师必须正确理解这些教学原理并能正确表达出来。仅仅理解还不够,还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从而达到完善理论、丰富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他说:“教师学习和理解教育学必须和教育实践中的亲自观察紧密联系在一起。谁的观察力敏锐,谁就会永葆青春。在孩子当中天天有机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富有教学意义的现象,这样读起教育方面的文章才能事半功倍,受益匪浅。”[6]所以,师范学校要给师范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观察、分析孩子的心理,获得丰富的材料,然后再学习教育学教科书,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习事半功倍。

(三)加强与他人交流

教师要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除了读书和实践之外,还应与他人多交流,从他人身上得到自我完善。这里说的“他人”指的是学生和教师。第斯多惠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进行自我培养的最好的学校。因为教师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教学,真心诚意地来激发学生,在这时也不断地激发了自己,这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6]所以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教师应团结互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双方相得益彰,提高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成立教育组织交流教学经验。教师联合会、教师协会的名称只是一种表面的标志,实际上是推动教学的有力证据,是推动教学的一个机构,是满足内在需要的手段,是教育思想的有机产品。第斯多惠认为,教师“通过参加教师团体的活动,……对活跃和启发教师的思想,对教师进修十分有利。效果显著,是任何方法无与伦比的”[6]。

四 第斯多惠教师教育观的启示

第斯多惠的教师教育理论,虽然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但在今天看来依然极富魅力,依然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教师应坚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真、善、美品质的“全人”。这种“全人”主要包括以下内涵:一是能够自由思考,以追求真、善、美为崇高使命的人;二是充满人道和博爱,为人类而忘我牺牲的人;三是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重视人的体力和精神力量和谐发展。这对反思我国今天的教育困境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中国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教育目的更多的是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好学校、好专业就是好未来,似乎成了大多数人的价值观。而学生却成为了这种压迫式教育的牺牲品,学生厌学、逃学的想象屡见不鲜,甚至演变成为自杀或杀人的人间惨剧。这其实就是忽视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的结果。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师要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主动性,而不是只关注知识的简单堆积。要教会学生人道和博爱的精神,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上帝赐予我们生命中的一切,而不是简单的满足功利化的欲望。要加强学生的体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德性,而不是为了升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第斯多惠十分重视教师的自我完善,认为教师必须坚定终身学习的理念。他认为,“教育家活到老学到老,他们要不断学习和提高,随时把自己的有限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根据不同的社会关系随时要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知识,以免使人停滞不前。”[6]所以,即使教师拥有“天使般的语言”和“一切的聪明和知识”,如果不努力进修,也决不会属于能“推动人类前进”的人们的行列。第斯多惠教师自我完善的教育思想为我国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提供了借鉴。“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如果自身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完成这一使命。

(三)国家应提高教师和师范教育的地位

第斯多惠认为“孩子是上帝的宠儿,是尘世和天堂乐园的继承人”[6],他们被托付给了教师,所以教师是负有上帝和国家使命的人。第斯多惠反对当时有人贬低教育事业,认为“真正的教育能与上帝的王国相媲美,能变成上帝的尘世王国”[6]。教师和教育是如此重要,因而他呼吁提高教师和师范教育的地位。为此,第斯多惠认为首先要提高教师薪金和奖励。其次,教师自己要学会自爱,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贡献。最后,社会应按人的价值和贡献取人,不能只是以薪金的收入、权力和地位等来定位教师。这种尊师重教,力争为教师地位的提高和师范教育事业奋斗的精神,对我们当今的教育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国教师的地位就较低,虽然当前教师地位有所提高,但教师职业依然被人看成是求职无门之后的无奈选择。教师工资与教师贡献不成正比,教学难度大、压力大,许多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师范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无疑对教育界而言是一支强心剂。

总之,第斯多惠一生为给德国教师提供科学全面的培训而奋斗,奠定了德国重视发展师范教育这一历史传统。他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师教育观,并以此指导他的教育实验。其教师教育理论不仅对德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我国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依然具有借鉴作用。

[1]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苏联)杰普莉茨卡娅.教育史讲义[M].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史教研组翻译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8.

[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卷(2)[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5]刘传德.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