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苹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近百年来武汉大学一直是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的重镇。多年来,经过该校文学理论教学团队的精心设计、分工协作,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思路与方法主要体现为做好“三个结合”和处理“三个关系”。“三个结合”是指将文学理论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将文学理论的文学性与文化性相结合。“三个关系”是指处理好师生互动、文学理论的传统与当代、文学理论的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文学理论的文学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关键在于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传统《文学概论》教学比较突出学科的专业特性,在教学中一般将传授视野局限于文学范围之内,以讲授、解释一般文学现象的基本原理为主要任务。然而,当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以及中文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对学生跨学科学习的倡导,对传统文学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中文人才,从2005年开始,武大文学理论学科对《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以多学科的融合为基础,更新文学理论教学中的知识架构,使文学理论课程具有更强的开放性。这一改革方向不仅拓展了文学理论的教学资源范围,使学生通过学习能以更开放的视野分析、理解文学现象;同时,也使文学理论教学更能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需要,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广泛知识背景的新型中文人才作出贡献。
改革教学内容,开设配套课程,重组知识结构。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使《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学内部,而是融入了社会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符号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学、宗教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资源,并且文学批评实践中的理论分析对象也不再限于传统文学样式,将网络文学等新兴媒体形态也纳入教学之中,从而大大更新和丰富了《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这一传统课程具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教研室大部分成员担任“211”工程的相关学科建设子项目,他们在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中,拓展了文学概论的内容,将理论和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行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三级教学递进贯通的体制,把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作为一个整体来全盘考虑,在本科生中努力发现、跟踪、培植学术性人才,引导、鼓励他们继续攻读研究生,研究生定期向本科生介绍他们的学位论文设想,从而营造一个浓厚的研究型教学的氛围。
对文学理论课程知识架构的更新,主要表现在跨越文学专业的限制,向其他学科开放。如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单一视野的模式,大量引入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大大拓展了《文学概论》的教学资源范围。多学科视野中的《文学概论》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分析、理解各种文学现象,也使《文学概论》课程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从而更能适应当代素质教育的需要。多学科视野中的《文学概论》课程的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新课程的教学能更有利于适应多层次、多专业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新课程中的基本原理能更有效地渗透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中去,成为其它课程的理论资源,因而大大提升了《文学概论》课程在当代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当然,就整体而言,对《文学概论》教学的知识结构更新,并不意味着要削弱文学理论课程的专业性,而是要将专业性与跨学科性结合起来,形成文学理论课程的专业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文学理论课程之后,既具有深厚的文学理论知识结构,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背景,从而成为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中文人才。
为了抓好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有明确的依托与导向,武大文学理论学科建设了配套的、着眼于教学改革的教材。2005年以来,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7部,其中主编7部、副主编2部、参编12部。文艺学学科带头人张荣翼教授任副主编的《大众文化导论》成为了全国通用的通识教育教材,他参编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文学理论教程》成为了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反响最好的教材。冯黎明教授主编的《20世纪欧美发达国家文化》成为了全国通用的通识教育教材。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带头人李建中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化概论》成为了全国颇具特色、影响很大的教材,他的《<文心雕龙>讲演录》、《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颇受学生欢迎。冯黎明教授与李建中教授还参编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理论导引》。作为教材建设的有力延伸,该教学团队还积极开展了文化研究、中国文论关键词以及中国文学批评的研究,李建中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唐铁惠教授的《西方文论专题》对中西方文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张荣翼教授与李松副教授合著的《文学概论》进入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创新型系列教材,冯黎明教授的《走向全球化》、李建中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论关键词研究》(系列4本)、高文强教授的《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发生史<老子>卷:道法自然》、李松副教授参编的《西方文论史教程》都适应新的教学与研究需求进行了较为独特的探索。
做好教材建设的同时,关键在于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知识延伸的两结合。武大教学团队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活动,活跃学习气氛,主办文艺沙龙、文艺热点问题讨论等。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学习兴趣小组,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到很多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利用武大的网络教学平台传递专业研究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基本素养,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这些活动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使他们获得最合理的教学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并且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系统性环节之中去。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接受兴趣;实现文学理论知识的迁移,即输入与输出;最终实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熏陶、分析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思想境界的提升。
本课程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调把老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内讨论、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经常性参与一些当下文艺、文化热点的关注和思考。凡学校组织的写作竞赛、学术活动周等活动,本课程老师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予以耐心指导。以文学院学生所办刊物《浪淘石》、《珞珈文镜》以及班刊《金盏草》为阵地,发表他们教学实践所获得的成果。经本课程教师指导的本科生论文,有多篇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李松副教授指导的两名学生写出了高质量的随笔集。
传统《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主要被限定在文学基本理论及实践层面。教学改革使多学科融合的《文学概论》课程所产生的效果也已不再局限于本课程之内,而将理论触角延伸至相关的众多课程中去,例如《西方文论》、《现代西方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论》、《文心雕龙研究》、《中国文化概论》、《二十世经欧美发达国家文化》、《美学原理》、《大众文化与美学》、《当代大众文化》、《写作》、《文艺美学》、《佛教与中国文学》等,使《文学概论》课程发挥了更广泛的作用。
贯通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外实践,“三个关系”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方式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有效地实现师生的互动式教与学,关键在于教师在某一领域有着专深的研究心得,并且将成果与学生进行沟通,具体做法是以科研成果的产出更新教学内容。随着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省级等多项科研任务,在文艺学原理、西方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师不仅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将世界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为师生互动建设良好的交往平台。因此,武大文学理论学科努力更新了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条件。为了适应多学科视野中的《文学概论》教学的开放性特点,在教学形式上也进行了配套性改革。其重点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丰富的多学科资源为基础,开发了大量多媒体课件。现代技术的运用使教学对多学科资源的融合更为便利,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形式的不断丰富,一方面为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展示平台,另一方面也使这门课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些都对本课程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中文人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了一批多媒体教学课件。为适应上述教学实践,目前该专业已经完成了《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与文学论著导读》、《文心雕龙研究》、《大众文化与美学》、《二十世纪欧美发达国家文化》等课程的课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再次,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创建良好的读书环境。率先利用校园网络开展互动式教学。2006年上学期成功实行了网上辅导答疑,学生积极参与,活跃了师生间的交流,成功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全球共享。武汉大学文学院资料室辟有本学科点的专用资料室,拥有10种专业的外文期刊、120种中文期刊,以及近6万册本专业的图书。文学院的电脑室有25台电脑,均已互联网,可迅速获取国内外的最新资料,还有正在建设的本科生教学实验中心与本科自主实验室。
最后,为适应多学科融合的《文学概论》课程,武大文学理论学科改变了传统教学那种以讲述为主的平面化教学方式,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将影音声画等结合起来,制作了大量立体化教材(如《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与文学论著导读》、《文心雕龙研究》、《大众文化与美学》、《二十世纪欧美发达国家文化》),从而形成一种立体化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文学理论知识跨越古今,中国古代文论与现当代文论的言说方式、知识依据和价值立场都有所差异,怎样才能找到打通古今文论的突破口呢?古代文论很少作抽象的纯理论的阐述。批评家总是将理论批评贯彻于实际批评之中,指导创作实践,总结创作经验,纠正不良文风,这是中国古代文论所担负的主要任务。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向的教师从理论、创作和评论三位一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古代文论的当代实践进行了探索。李建中教授在讲授《文心雕龙》时,引导学生利用骈体文的体式和刘勰说诗论文的方法,对当代的文学现象、文化现象和文学体裁进行评价分析、理论总结,涉及的方面有时尚、手机、短信、广告、博客等等。要使传统文学理论的当代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深入文本,以新的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传统文学理论进行还原,这样更多的文学理论问题将随之而开启。李松副教授的教学程序是:首先介绍文论原典,然后分析文论观点产生的历史与文化等背景性因素,接着从理论的角度对具体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进行评价分析,最后对古人的文论观点与当代人的文论研究思路进行反思性的批判。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古人与今人在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美学趣味、价值信念等等方面断裂或延续的内在理路。
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东西方文论的矛盾冲突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自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的殖民主义政策与观念进入东方,形成文化上的统治。进行文学理论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警惕文化交流中占主导地位的单向式的“送来主义”。真正的文化全球化,决不是消解东方文化的西方化,而是平等的交流和互补,向着更大程度的世界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的目标切近。因此,在教学中结合中国现当代文论接受、阐释、应用西方文论与俄苏文论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教训与后遗症,反思民族文论创新、发展的可能途径。因而,武大文学理论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对中国本土文论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如反映论、人性论、形象思维、“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等等。
文学理论的教学并非一定是枯燥乏味的,它应该是科学性、艺术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武大文学理论学科在上述六个方面进行的教学实践,体现了实事求是、锐意创新的思想作风,其成功的经验对于推动文学理论教学的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