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烨
(湖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湖南 湘潭411201)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机体”,图书馆服务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国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探索,早在20世纪80年代。近些年来,随着用户需求的推动,很多学者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关注越来越多,一直在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一问题,并逐步付诸实践,获得初步成效和社会认可。
“社会服务”的英语表达是community outreach,即超出高校图书馆常规服务范围而作的额外工作;而不是social services,后者服务由专门社会工作者提供。
“社会服务”在我国没有完全明确、统一的定义,粗线探寻后发现与之高度相关的议题大致有“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三种。杜先锋理解“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是指服务对象的社会化、服务手段和方式的社会化等多方面内容[1]。帕提曼认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提法是误读,应代之以“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参与社会服务的实践远远超出了开放的范畴,将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和工作表述为“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可以涵盖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所有形式和内容[2]。万文娟则解释“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为:高校图书馆在保证各自主要服务对象的前提下向社会公众开放,采取有偿或无偿的服务方式接纳社会公众,允许他们利用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3]。
笔者认为这三种表达内涵的阐述各有侧重,核心主张都是高校图书馆与社会之间的发展与服务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这里,广义的社会服务是针对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社会角色而言,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与高等教育的任务一致。狭义的服务,指直接为社会的具体需要服务,如科技服务、文化交流等。所以笔者认同“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概念,这是新时期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使命,同时也是作为图书馆人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9世纪中叶以来,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最终在高校形成了“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新职能[4]。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共同构成了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与高等教育的任务一致。“公益”和“开放”是图书馆的两个基本承诺,对高校图书馆同样适用。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不是嫁接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延伸、深化与升华,社会职能的补充和完善,是图书馆、高校和社会的更加互动、更加协作。图书馆在致力于为本校读者做好服务的同时,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选择适合的服务范围和任务,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任务也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目标之一。有清晰的理论边界;有目标和需求的逻辑前提;有强劲的服务能力。
本文主要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进行相关论文检索。截止到2013年3月15日,检索结果如下:以“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为篇名进行模糊匹配检索,在检索结果中除重筛选和剔除相关性不大的文献,详细记录每篇论文的研究内容,根据对有效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归纳总结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理念,是通过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和理想追求的抽象概括。我们的研究视角里的服务对象是“大社会”,把高校图书馆纳入社会大系统的视野泛指象牙塔之外的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包括政府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及任何期望得到大学帮助的组织和个人。对大多数高校馆来说,社会服务理念诸多争论,公益性、社会性认识摇摆不定。根据文献所掌握的情况,在现有普通高校64 所的四川省,目前几乎没有普通高校图书馆开展过真正意义上的面向社会或社区的读者服务工作。辽宁省高校图书馆36 所高校中只有17 所在不同层次上对社会开放,尚有19 所高校没有对社会开放并提供服务。如果高校图书馆仅仅只为本单位的教学和科研服务,那么它永远处在文化的边缘,这不是国际图书馆理念。
教育部的文件提出了明确的原则,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处于倡导、鼓励阶段,各高校图书馆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做就是了[5]。首先要清晰明确目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与为社会服务二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保证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方面。然后,理性选择服务模式。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模式也应有所不同,大城市特别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国家重点高校、知名高校社会服务的范围广泛;省重点高校、地方高校的服务半径小,几乎都是当地最权威的信息中心。依据人力资源状况、业务基础和技术条件,以满足用户期望为基本原则,定位与其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服务模式。比如:门户网站模式、区域发展规划模式、学科化特色模式、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利用模式、行业协会模式、门户网站模式、与社会机构的合作共享模式等。
许多学者从图书馆、社会角度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大学的任务,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要求。如:张亦学指出,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型社会要求高校图书馆主动扩展服务职能和服务范围[6]。刘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是图书馆的公益性要求,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延伸,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的要求[7]。陈希总结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有利于消弭信息鸿沟,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全社会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有利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8]。
高校图书馆资源、技术、人才、地缘、成本优势已经使其成为国家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信息支点。有法可依,依法行事;政府、行业政策保障;学校支持;各种政策、会议、宣言推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
研究者广泛关注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视角触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图15所示为某型飞机叉耳式机身—机翼交点对接装配示意图,机身交点轴线faF的长度l1=800 mm,机翼交点轴线waF的长度l2=1 000 mm。基准A、基准B分别为机身、机翼的中心线。机身、机翼单独制造时,机身交点轴线faF相对基准A的同轴度要求faT=0.1 mm,机翼交点轴线waF相对基准B的同轴度要求waT=0.2 mm。机身—机翼对接装配时,waF相对faF的同轴度误为协调控制对象。利用交点轴线T-Maps和累积T-Map的几何关系进行公差累积分析,以获的空间波动域。
陈继兰认为政务资讯厅的成立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提供了新模式。借助政府的力量,与政府共建政务资讯厅,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社会化开辟了新道路[9]。
李素燕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发挥自己的优势,研究企业,开展企业信息的需求的调查和分析,积极开发信息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满足企业对信息的需求,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10]。潘小枫提出服务农村是高校图书馆的一个情结[11]。
刘士新提出了通过扩大社会宣传和加强自身建设来发挥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果,保障全社会广大公民基本文化权益[12]。马慧艳阐述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参与社会服务的最有效途径是支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能够有效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领域和科研发展空间,成为促进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有效平台[13]。
卓毓荣认为:对资金投入并不宽裕、书刊资源和人才相对匮乏的中小学图书馆而言,加强与高校图书馆的合作非常必要。可以为中小学师生提供必要的书刊借阅、电子资源利用和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14]。
很多研究者结合本校、本省、本地区、所属行业的发展需要来探讨研究社会服务具体实践情况的,有实践应用,也有设想探索。
李力文认为高校图书馆要开展社会服务必须要清醒认识自身条件,准确定位服务方式,结合南开大学图书馆开展的服务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15]。张白影以广州大学图书馆为例在全面保障为本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同时,努力拓展图书馆功能,为促进地方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做了有益的实践和尝试[16]。
王军谈到为社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是全方位的和多角度的,凡是与社区居民学习、工作、生活有关的各类信息,都可作为咨询内容。另外,对于信息素质比较好的社区读者,图书馆可以通过虚拟参考咨询、表单咨询、E -mail、QQ 等方式向用户提供帮助[17]。何伟华的信息资源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的发展思路是:整合完善信息共享资源,实现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构建产学研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专门的信息服务中心[18]。
李丕仕介绍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在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研究开发与服务、煤炭工业技术信息系统研究开发与服务、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服务、专题咨询、文献传递、专业培训等方面进行的实践与探索[19]。郑兰提出将学科化服务、社会化服务、特色资源建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在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20]。
制约社会服务的原因很多,帕提曼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观念、定位、管理制度、文献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障碍[21]。还有服务开展中带来的一系列诸如服务成本(信息源成本、劳动力成本、时间成本、通信成本等)消化问题、珍贵文献保护、信息安全管理等问题,也需积极面对。
从现有资料得知,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做得最好的是美国和日本。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校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荷兰等。
在研究美国高校图书馆开放的历史和实践中发现,美国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方面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在社会服务对象,学习支持服务,为地方科研和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合作项目实现资源共享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以及为公众提供综合性服务项目和特殊群体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理验,为我们提供了若干启迪[22]。
日本大学图书馆日本的大学图书馆开放率达到了97.7%,积极面向社会开放,肩负着引领公共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职责,日本大学图书馆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图书馆主页服务、学科和专业特色服务、主题图书室、流动图书馆等服务方式值得我国学习[23]。
尽管2012年,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再次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24],但由于国情、办学历史、规模、学科条件、实力等具体情况不一样,我们还是不能把问题解决简单化,缺少深度的调查和分析,简单套用原有的理论和模式。
认综上所述,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些研究成果非常出色,从理论分析、社会调研、实践探索三个维度深入系统地研究,研究者深厚的理论洞察力和基于实践应用的理论建树,引领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富有生命力,赢得了普遍称赞。但也有的研究存在着局限性。比如:(1)研究力度不够,有些太过空泛。研究者集中在对类似“意义、必要性、可能性、障碍”进行了探讨,很多观点和对策重复雷同。(2)理论研究占绝大部分,实证研究偏少。设想理论较多,过分关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人才优势,实践中深入具体研究的应用案例偏少。(3)深化与细化深层研究少。考虑信息服务的多,公众服务的少。忽视研究平民教育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体系。(4)对国外的研究非常有限。
其实,研究者关注的不是哪种理论的应用,而是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服务理念以图书馆的教育服务功能和社会需求理论为轴心,服务模式以理论与实践为有效联结,服务借鉴以进步、发展与合作为主线。务实、创新和合作研究,致力于实现社会进步、图书馆和高校同步发展,才是有意义的努力。
[1]杜先锋.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2004(5):54 -57.
[2]帕提曼.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被误读的取向[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9):133 -136.
[3]万文娟.中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2):73 -76.
[4]蔡袁强,戴海东.培养设计研发型创新创业人才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实践与探索——以温州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4):64 -66.
[5]武继山.应当避免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误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3):16 -19.
[6]张亦学.拓展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和经营职能[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4):68 -74.
[7]刘 宇.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9(9):42 -44.
[8]陈 希,彭一中.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途径与策略[J].图书与情报,2007(5):114 -116.
[9]陈继兰.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刍议——以广州大学图书馆驻市政务服务中心资讯厅服务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9(10):124 -126.
[10]李素燕.高校图书馆应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J].经济师,2004(7):90 -91.
[11]潘小枫.服务农村:高校图书馆的一个情结[J].新世纪图书馆,2009(5):14 -16.
[12]刘士新.高校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J].图书馆,2009(2):112 -115.
[13]马慧艳,张毕臣.倡导高校图书馆参与社会服务——组织省内高校图书馆馆长基层调研的后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9(2):98 -100.
[14]卓毓荣.中小学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合作问题探索——基于广州市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1(6):93 -96.
[15]李力文.谈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6):96 -98.
[16]张白影.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广州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29 -32.
[17]王 军.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的思考[J].图书馆,2009(2):112 -115.
[18]何伟华.地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两型社会”建设的研究[J].图书馆,2009(3):110 -112.
[19]李丕仕.高校图书馆基于行业协会为企业服务的实践与启示——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7(8):136 -139.
[20]郑 兰,宋 雪.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社会服务的探索——以北京交通大学数字铁路博览馆建设为例[J].现代情报,2009(8):131 -134.
[21]帕提曼.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障碍举要——基于《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的冷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7(6):21 -23.
[22]谢丽娟,郑春厚,等.中美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2):64 -67.
[23]郑爱军,孙淑华.日本大学图书馆管理制度刍议[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1):100 -103.
[24]魏建琳.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的困惑与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3(1):85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