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对策:中学生网络道德研究

2013-03-27 09:24欧阳峰连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中学生道德

欧阳峰连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一 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模糊

网络道德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多数中学生对网络道德认知不清。笔者在宁远一中进行了一项针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调查结果是44%的人认为在网络上可以使用不文明语言,20%表示无所谓;在是否反对黑客行为的调查中只有37%的人明确反对黑客行为;37%的人对网络犯罪行为抱无所谓的态度。

(二)中学生网络道德情感脆弱

网络时代,部分中学生过度的沉湎于网络,与现实生活中的他人和社会的交流时间、交流机会大为减少,对他人与社会情感淡薄,漠不关心。人与机器的交往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致使个人产生孤僻、冷漠等心理问题。心理专家指出,道德情感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强大激发和推动力量。道德情感冷漠的人不会乐于接受某种道德概念和准则,更不会体会他人痛苦的情绪体验而做出利他的道德行为[1]。据中青网报道,2005年12月,江苏省一少年王某因向奶奶要钱上网与奶奶发生争执,将奶奶活活打死在地,然后拿了钱继续若无其事地到网吧上网[2]。

(三)中学生网络道德信念犹疑

网络成就的“地球村”使人们极易通过网络体验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学生正处于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尚不稳定、尚未完善的时期,相当部分缺乏是非辨别能力,但是好奇心和模仿能力特别强。笔者在调查中得知有22%的中学生因为好奇而浏览不良网站,11%的学生经常访问不良站点。网络泛黄现象对中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

(四)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中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失范主要体现在网络言行随意,调查得知72%的同学在网络上发布过欺诈性消息,有39%的同学经常使用不文明语言,47%的中学生使用过不文明语言。在网络世界中,一些中学生与网友交谈时毫无顾忌地吹牛撒谎,以蒙骗网友为乐趣;有的学生在网上频繁使用粗言秽语,造成一些聊天室脏话充斥;一些中学生对具有思想性和一定文化品味的健康信息与游戏不屑一顾,专门去寻找所谓带刺激的不良信息,玩耍充满血腥和暴力的游戏。另外,一些中学生还实施过网络犯罪活动,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状况已经非常严峻。

二 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

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将从中学生、网络道德、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五要素来分析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中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

首先,中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对新奇事物有一种本能的接近和探究的渴望。网络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又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有较强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的好奇心理。这种好奇导致其无限度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其次,中学生思想不成熟,幼稚的从众心理特别突出,喜欢模仿和学习别人的言行,而不去区分事情的对错。如果有一个学生逃课上网,那么之后就会有人把这种行为当作一种有挑战性的活动而陆续仿效,不能自制的掉入失足行列。再次,中学生自我约束力不足,道德自律意识不强。中学生还处于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阶段,在网络环境中,突然进入了完全自由的空间,中学生容易做出一些平时不可能做,也明显是不道德的事情,粗言恶语、人身攻击、说谎欺诈比比皆是。另外,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理想及人生目标迷茫的阶段。中学生对人生方向的迷茫容易导致他们选择通过网络来打发时间及发泄情绪。

(二)网络道德本身的特性

网络道德具有隐匿性、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的自律考验尤为显得重要。网络道德的开放性、多元性使得各种文化因子的“合理”存在,很难排除一些腐朽落后信息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产生的消极影响。网络道德的自主性还使得青少年形成一种为所欲为的冲动。

(三)家庭道德教育的缺位

家庭具有培养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天然优势。“家庭是孩子思想道德的启蒙,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家庭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而且影响深刻[3]。在网络道德的遵循上,中学生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而我国孩子面临的状况是家庭教育不够或不当,表现为父母角色缺位,尤其是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缺位,父亲或母亲疲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缺位;家庭教育方式缺位,很多家长“闻网色变”,对上网聊天或打游戏的孩子,或打或骂,不能理性引导;家长网络监管缺位,部分“网盲”家长,对孩子网络的监管束手无策。

(四)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信息技术教育者只注重计算机及网络纯工具和纯技术教育,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其次,部分老师受升学率压力的影响,以分数论“英雄”,对部分学习差或者调皮的“后进”生存在偏见,“后进”生向往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求自尊心的满足。再者,老师对上网成瘾的学生缺乏耐心教育和引导,视其为“另类”,导致学生自暴自弃走向堕落。

(五)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市场经济遵循的“效率优先”原则使得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出现并深化了社会阶层,一些中学生道德信念受到冲击。其次,市场经济使得传媒的自由性非常大,负面网络新闻误导了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再者,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至上的观念,使得部分社会人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甚至丧失良心而为事。例如,一些网吧经营者唯利是图,违反国家法令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并通宵作业。

三 提升中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4]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从未成年人抓起,工作方法上要积极创新与时俱进,通过中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力量,构建一个全方位的防护网,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

(一)以提高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为根本目的

提高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中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上,从他们的内心信念入手,在内心层面确立起网络道德秩序和道德观念,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质。比如综合运用“知、情、意、念、信”等要素的整体功能,诱导青少年网络主体主动接受道德教育,自觉自愿做出道德的理性思考,形成一定的道德自觉意识,遵守道德规范。其次,对中学生进行“慎独”教育。“慎独”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意味着,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约束,坚守符合社会规范的信念,自觉地按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行事[5]。要教育中学生以“慎独”开始,确立正确的道德动机和行为目的,以至养成习惯,形成自觉,将网络空间的道德规范逐步化为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从而形成坚强的道德自律精神。再次,开展各种网络道德实践活动,例如在社区进行网络道德宣传活动、为班级创办网络道德黑板报、制作网络道德网站等,使中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体验网络道德,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进而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

(二)探索网络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严耕等人撰写的《网络伦理》是我国最早出版的研究网络伦理方面的专著之一,他们对网络伦理下的定义是:“简单的说,网络伦理就是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6]第一,要善于借鉴和吸收国外网络道德研究的有益成果。第二,根据网络道德的特性有针对性的探索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途径。例如,加快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开发,做好信息把关,通过屏蔽手段,过滤净化各种有害信息,垃圾信息,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第三,网络道德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成员特别是网络德育工作者对网络道德的宣传,因而有必要建立一支既熟悉德育教育理论又熟悉网络技能的现代网络德育工作者队伍,在信息化迎面而来的今天为网络道德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三)以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为主渠道

学校是向中学生传授网络道德教育的最便利的场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地位。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学校要变片面“重分数”应试教育为“重德育”的素质教育。学校要在向中学生传授文化教育的同时,把道德教育放到一定的高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引导中学生把才智运用到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上。

第二,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方法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例如,在中学生网络德育教育上,教育者可以收集一些正确利用网络获取成功的青少年的事例,一些错误利用网络而失足的青少年的事例,由学生自由讨论,探讨网络利用的规律,使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网络言行。

第三,充实教育内容。现阶段我国的网络道德教育还不成熟,网络德育方面的教材非常缺乏,教学内容单一且缺乏针对性,突出了网络德育在内容上与网络生活不相适应、教育内容在组织和编排上不能满足网络德育受众的需要的矛盾。学校在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时要克服这一矛盾,从网络法规教育、网络礼仪教育、慎独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各方面去引导学生,使中学生获得全面丰富的网络德育知识,从而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第四,丰富教育载体。以往的教育载体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进行灌输的教育。网络信息的发展给中学生带来重大影响的同时,也给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载体,开拓了新渠道,创造了新机遇。我们要积极运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这些载体,利用网络提供的新手段和新工具,以更广泛、更迅速、更大众化和更易接受的形式传播和开展网络德育教育。

(四)以家庭网络道德教育为重要补充

家庭对促进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好家庭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辅助地位要求家长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在于学校,片面看重物质给予,把对孩子的爱都放在对金钱的给予上,而轻视了对孩子的精神引导。家长要摈弃这种“重物质给予,轻精神引导”的状况,强化自己在孩子德育教育上的责任意识。家长的这种责任意识首先可以体现在合理监管孩子上网的时间,避免放任孩子在网上瞎逛漫游。其次,在合适的时间陪伴孩子上网,教会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突出网络对学习工作的工具性作用,淡化网络游戏等娱乐功效。再次,为家庭电脑可以安装一套青少年上网安全防护软件,为孩子创造“绿色宽带”的上网环境。最后,家长要明确自己的教育地位,做好孩子的表率,不能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同时,自己却肆意犯规。身教胜于言传,自己的举动是孩子最好的表率。

(五)优化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品德总会受到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第一,优化经济环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力积累到的财富用于社会公益建设,确保社会效益。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建设好他们的思想品德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而要把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的资金投入,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越来越好的物质基础。

第二,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大众传媒要肩负起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担,“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加大网络积极作用的宣传,减少网络负面影响报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让青少年学生明白网络的积极作用占主体地位,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态度,使他们能够积极用网,避免过多的网络不道德行为。

第三,优化文化环境。优化文化环境要求全社会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抓好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坚决打击、取缔黄色书刊和音像制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形成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社会风尚,发扬社会主义文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以“网络社区”、“网络论坛”等形式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科学文化的崇高价值理念,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使中学生能够从多形式、多途径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第四,优化法制环境。目前我国关于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制建设滞后于网络发展的速度,网络行为缺少法律的限制及引导,互联网信息的管理也没有健全的法律规范,造成网络行为的失范混乱,互联网信息的鱼龙混杂。此外,对网吧等营业性机构的管理也存在法制上的漏洞,使得一些营业者的违规行为有机可趁。要加快网络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网上的法律法规,坚决打击网上犯罪,尽快加强网络违法和犯罪的认定和立法,规范和保护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和权益。通过法制的建设为中学生创造一个安定有序地上网环境。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赵兴宏.网络伦理学概要[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3]赵忠心.家庭是思想道德的启蒙[N].人民日报,2004-04-03(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佚 名.君子慎独[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624588.htm,2010-05-17/2010-05-27.

[6]严 耕,陆 俊,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中学生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