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海歌
摘 要: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于自己不满意的英语学习表现有着各种各样的归因,而其中占比例最高的是自我效能感低。笔者试图从心理策略的视角探索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路径,首因策略、皮格马利翁效应、洛克定律、刺猬法则、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羊群效应、翁格玛丽效应八个心理策略的运用对解决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问题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心理策略;英语学习;首因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2-0109-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1.027
1. 前言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观察,不难发现一些英语学习的独特群体:他们上课从不缺勤,听课状态却不够专注;他们上课从不违纪,课堂参与度却较低,他们学英语费时不少,考试成绩却令人失望。表面上看他们是认真学习的规矩生,实际上从内心深处看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英语学习障碍。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相当低。
2. 高职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现状与问题
2.1 自我效能感定义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同义。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行为效果的期待。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通常所说的强化,这不同于行为主义理论中的强化概念,他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替代性强化是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倾向。行为的先行因素,根据班杜拉,指的是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的强化,而是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相倚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这成为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效果期待即自我效能感。
2.2 自我效能感现状
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笔者做了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和平时的课堂观察及与学生的访谈都体现出高职英语学习者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生学习方法欠佳。尽管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缺乏长久的学习热情与信心,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笔者针对我校4个高职院系(自动化、汽车、机械、艺术)的2011级学生展开了一项题为“高职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归因”的调查。发出问卷420份,收回有效问卷410份。统计结果显示,有247人约占60%的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不满意”,只有10%的学生填的是“满意”,30%答的是“基本满意”。不满意的归因中,178人约72%的学习者认为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学不好英语。这样的结果令人堪忧。许多学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学会、学好英语,表明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相当低。
2.3 存在的自我效能感问题
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以及坚持程度。效能信念决定了人们为自己设定什么样的目标,付出多大的努力,在面临困难时坚持多久,以及遇到失败后的恢复能力。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愿意付出重大的努力,采取各种方法去战胜困难,不轻言放弃,坚持程度高,能够观察到自己在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充足,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强,会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为确保成功常常选择一些过于简单的任务,每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不加努力就轻易放弃了。他们对学好英语缺乏信心,学习的主动性差,甚至失去了学习兴趣,自然无法取得满意的学习成绩。所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能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表现更加积极,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教师要对自我效能感低的群体给予密切关注,不抛弃不放弃,以不落下一个的高度责任感,从心理学的角度引导学习者走上英语学习的阳光大道。
3. 运用心理策略,解决自我效能感问题的实践探索
3.1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
(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
(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身心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5)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3.2 有效的心理策略运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不容小觑。恰当运用心理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正能量,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甚至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既然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者有很大的阻碍作用,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以增强相信自己能够学好英语的强烈信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实践表明运用心理学中的一些策略可以起到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根据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教师可以采用诸如多创造产生成就感的机会、树立学习榜样、切合实际的劝说、创造令其愉悦的情绪状态、构建较为宽松的情境等方法提高高职生的自我效能感。具体而言,从心理学的角度,在课程伊始,教师利用首因效应,上好第一堂英语课,使学习者对新学期的英语课建立好感充满期待;运用洛克定律,为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小步伐,常坚持,建立成就感,巩固信心;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充分运用翁格玛丽效应,对学生尤其是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多一些肯定与表扬,慨于赞美,提升他们的自信,取得心理认同格外重要;运用晕轮效应,让学生爱屋及乌,以教师的魅力或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热爱英语;在学习间隙,运用刺猬法则和坐向效应,采用横向而坐,缩短距离谈话,建立信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学生感到期望能够实现;运用羊群效应,克服惰性,紧跟群体,跟上大部队;善用近因效应,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这些心理效应既是各自独立又是相辅相成的。他们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发挥作用。笔者两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从开始到课程结束,无论是一堂课还是一门课程,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要用心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适当地选择有益于学生心情愉悦的心理策略,大大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就可以成为现实。如图3.2所示,S代表学生,T代表老师,他们通过心理效应互相产生影响,有效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将心理状态调节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水平。
3.2.1 利用首因效应,上好第一堂英语课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通常,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某人或某物,今后与人打交道接触的过程中的印象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形成肯定的心理定势,人们在后来的理解中多偏向于发掘对方美好的特征;反之亦然。第一印象既可帮助某人或某事成功,也可令某人或某事失败。
教师在上第一堂课前,事先需做一个较全面的思考与规划,应对自己的衣着多加留意,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要格外小心。言行要体现亲和力,要有感召力。教师要上好第一堂课,尽量多地展示出自己的特点与风格。假如你是一位幽默型教师,就可在self-introduction(自我介绍)中来点幽默与自嘲式片段;假如你是一位激励型教师,在第一节课就可讲述自己曾经的失败经历来激励同学们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3.2.2 遵守洛克定律,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洛克定律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埃德温·洛克提出的,它指的是: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不能急于求成。篮球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正是因为篮球架有一个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高度,因此洛克定律又被形象地称为“篮球架原理”。
教师不仅要非常清楚本门课的学期教学目标,同时在脑海中务必有近期目标,包括一个月的、一周的、一个单元的和一次课的教学目标,并且要细化到具体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尤其是在初接新班时,对于新生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水平,制订出科学合理的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目标设立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太高的目标往往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因为畏惧达不到而放弃努力,导致半途而废;目标太低又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挑战性,无法体会追求进取的成就感而感到无趣。教师要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适度,特别是为那些英语基础暂时差的学生考虑,作业与任务可以分出必做和选做题目,按照低中高的难度梯次区别开来,确保他们跳一跳跟得上。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至关重要的。
3.2.3 善用翁格玛丽效应,慨于赞美
调查显示,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受到的学习方面的赞许要远远少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优秀教师会格外留意那些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善用翁格玛丽效应,对他们慨于赞美。翁格玛丽效应对学习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从而使学生认识自我、挖掘潜力、增强信心。在被表彰和嘉奖的情况下,受表扬者自然会不断地追求进步;而未受表扬者也会被给予心理暗示,只要你努力,机会肯定会降临。歌德说过:赞美他人会使别人愉快,更会使自己身心健康。一句赞美的话胜过一剂良药。真诚的赞美来自内心深处,是心灵的感应,如同和煦的阳光,能使人受到感染,对一些决心放弃的学生甚至是一种拯救。
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师会格外留意班中的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把容易一些的题目让他们答,给他们答对的机会,从而获得学习的信心。而把难一些的题目留给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令他们体验挑战性和信任感。这样无论是哪一群体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对均等的答对题目的机会,也就容易赢得同学们的认可,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扬。
3.2.4 运用晕轮效应,让学生热爱英语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的。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常常依据个人喜好形成最初的判断,再根据这一特征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直觉品质就像日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形成一个整体的形象。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反之,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晕轮效应,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老师的学识固然重要,但是你是否是一个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往往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绝不可低估教学内容以外其他的因素的作用。调查表明,有30%的学生不喜欢该科目是因为不喜欢该科任课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做魅力型教师,教学风格要对学生有吸引力,有亲和力。教师要重视教学中每一件可能有损你在学生心目中形象的小事,尽量维护和建立学生心中的完美教师形象;同时教师要勇于展示自己,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尽可能利用自己的优点制造晕轮效应,增强自己的吸引力,使学生爱屋及乌,热爱英语学习。
3.2.5 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学生感到期望能够实现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叫“罗森塔尔效应”。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期望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期望对于人有巨大的影响。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期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当教师认为某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潜能、有培养前途时,就会对该生产生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会表现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上,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时,就会产生符合期望的努力,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效应。如果教师对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充满信心,投以殷切信任的目光,言行上表现出积极期待,就会激发学生产生朝教师的期待去努力的行动,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否则,就会降低。
3.2.6 遵守刺猬法则,拉近心理距离
刺猬法则强调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它来自于冬天刺猬相互靠近取暖的实验:刺猬取暖的时候,靠得太近,会互相扎刺;离得太远了,又不暖和。只有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取暖。“距离法则”运用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太远了关系会显得生疏,从影响力的角度考虑,便无法施加影响;但也不能距离太近,太近了可能会感到不自在,势必会出现厌烦,同样也不能更好地实施影响。
考查一下教室中学生的座位,不难发现,许多差生都喜欢离教师较远的角落或后面,不愿意坐在前面靠近老师的位置。他们本能上希望与教师保持较远的空间距离,这体现了他们不愿意被关注的心理。教师上课时若能走到他们中间去,走近他们,适当拉近与他们的空间距离,他们的学习心理也会与英语拉近,甚至渐渐地会乐意坐靠前面的座位。
同样,根据坐向效应,与人相对而坐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压迫感不自由感。这是由正面直视的视觉感受造成的。即使不是有意凝视对方,由于彼此正面相对,视线强烈,具有一种直刺对方心理的攻击性,使人不自在。这就解释了平时与人争辩时,为什么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采取正面相对的姿势。平时我们与学生谈话,若要避免无谓的对立,就要尽量避免与学生正面相对,应当侧身而坐或取直角的位置。批评学生时,如果要想关心、温暖的批评,那我们就要坐在他们身旁。反之,打算严厉批评,那我们就要与学生面对面而坐。这种稍微注意一下双方视线与坐向的方式,就能使批评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学生也就领略到不同的心理感受。对于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教师就要尽量减少与他们相对而坐,而应多多采用坐在身旁、侧身而坐或取直角的位置。
3.2.7 运用羊群效应,紧跟群体
从众效应(conformity)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的心理变化过程。因此从众效应也被人形象地称为羊群效应。从众效应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毋庸质疑,从众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合理的小组环境可以促进或潜移默化地使落后的小组成员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分在实验班的现象了。因为当好的行为占多数的情况下不好的行为不同程度地会得到遏制。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原理也是大同小异。大街上墙角里,当有人在不该扔垃圾的地方投了垃圾时,很容易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在此处投垃圾。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都会避免好与好组合和弱与弱组合的分组方式,在小组学习时一般也会考虑使用三好一弱或两好两弱的组合方式。
3.2.8 善用近因效应,留下好印象
一件事情总是分为不同阶段:初段发生中段发展最后结尾。一般而言,记忆最深能在日后强烈留存的是最初和最后。也就是说,人类记忆中有所谓“系列位置效果”。因为这个效果,一连串的事件的不同阶段,被接受的印象会有差异,最初和最后印象深刻,这就是所谓“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会产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前已陈述。近因效应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或最后一瞬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不但鲜明且能左右整体印象。
教师不仅要对第一堂课用心设计,更要重视每一次课的最后的时间段的课程设计、话语设计,因为学生在下课后所能回忆的和记忆最清晰的往往是课堂结尾的内容。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一节课结束之前要有个课堂小结,那往往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一定不会在课堂结束时令学生们不开心,面带愁苦地离开教室。相反,聪明的教师即使学生在上课当中有些不愉悦,也会巧妙利用有限的课堂结束之契机采用表扬、激励、幽默故事或是美妙歌曲等方式使学生高兴起来,充满留恋地结束这次课,使学生的美妙上课感受得以延续。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假如为自己对学生的违反纪律批评过火,为打消了学生积极上进的热情而内心无比内疚,可以在下课之前争取有机会表扬一下这位同学,以改变之前该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老师的及时补救可能会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改变学生对老师或是对英语学习的态度。
4. 结语
教学包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容易顾此失彼,重视教而轻视学。尤其对总体英语学习动机不足的高职生,教师更应重视课堂管理,关注学生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效率。特别对于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适时适当运用不同的心理策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逐渐巩固学习效果,是确保高职生实现乐学爱学会学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蔡文静.护士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33).
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
唐芳、徐锦芬.大学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2011(06).
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