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丽 彭丽珊 杨 芃
贵州省人民医院(贵阳,555002)
先天性膈疝(CDH)是膈的发育缺陷导致腹腔内容物疝入胸腔,发病率约为新生儿的1/10 000~4.5/1 000[1],胎儿期发生率可能会更高。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膈疝正确诊断及其种类、程度的判断对临床处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009~2012年本院行产前超声检查33 279例,其中可疑胎儿膈疝共15例。孕妇平均年龄27.5(23~36)岁,超声诊断平均孕周28(21~37)周。
使用ACUSON,Sequoia512超声仪,经腹部扫查探头频率3.5~6.0MHz。常规扫查胎儿全身和胎儿附属结构,测量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肱骨、股骨长等生长指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脐血流检查,监测脐动脉收缩末期峰值(S)与舒张末期峰值(D)的比值(S/D)。扫查胎儿胸部时,重点注意心脏结构、位置、大小,观察胸腔内结构和腹腔内脏器位置和回声有无异常。扫查和记录其他部位有无合并畸形。记录最大羊水池深度及羊水指数。
胎儿矢状切面及胸腔横切面时B超检查显示胃泡位置较高,达心脏中部,紧贴左房。在心脏水平切面上可同时显示胃泡及部分似肝脏或胆囊回声,且心脏受压右移,左肺显示不清,腹腔内胃泡回声消失,腹围缩小。以羊水最深测量值>8cm,羊水指数>20cm定为羊水过多。
15例超声诊断为膈疝胎儿中,13例裂孔位于横膈左后方,胃先疝入胸腔(图1),2例裂孔位于横膈右后方,肝脏或胆囊先疝入胸腔(图2)。诊断孕周22~36周。3例初次超声检查可疑异常,经追踪观察确诊。合并羊水过多2例。合并其他部位畸形5例,其中羊水过少,双肾缺如1例;右心扩大,唇裂1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及单脐动脉1例,侧脑室增宽1例;室缺、右上肢短小1例。
15例孕妇知情后要求住院引产,分娩胎儿经病理解剖证实左隔疝13例,右隔疝2例。
胚胎早期胸腹腔相通,约在胚胎第8周时形成圆顶状肌肉筋膜组织即横隔,将胸腔与腹腔分开。随着进一步发育,最终由四部分组织相互整合后形成完整的膈肌。胸壁皱褶形成膈肌左右外侧部分,最后关闭,左侧关闭比右侧晚,故左侧膈疝多于右侧。CDH 75% ~90%发生于左侧,10%发生在右侧,发生于双侧者<5%[1]。临床根据缺损部位不同将膈疝分为3种类型:胸腹裂孔疝、胸骨后疝及食管裂孔疝,其中胸腹裂孔疝是最多见的一种膈疝,本组15例均为胸腹裂孔疝,其中左侧13例,右侧2例。
超声可以显示胎儿膈肌,正常膈肌表现为圆顶突向胸腔的薄带状低回声结构,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紧贴肺与心脏的下面,肝脏上面。在胎儿矢状及冠状切面显示最清楚。但是超声评价整个膈肌的完整性较困难,只有当腹腔内脏器进入胸腔内,才可能被检出膈疝。如本组13例左膈疝,在心脏切面探及胃泡回声,而在腹腔未探及胃泡声像。此外,若小肠进胸腔,则显示为不规则的肠管断面且内含液体,肠梗阻时可有肠管扩张,仔细观察胃泡或肠管均可见有变形或蠕动现象;2例右侧膈疝的突入胸腔器官多为右肝叶,由于肝实质回声与肺回声接近,二维图像较难鉴别,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追踪显示门脉走行,若超过膈肌水平,则可确定胸腔内实质性回声为疝入的肝脏。心脏及纵隔可表现出不同程度地向对侧胸腔移位,同时伴有左心房与降主动脉及脊柱分离征象。由于部分腹腔内脏器突入胸腔内,胎儿腹围缩小,腹腔内容物随胎儿呼吸样运动而运动,吸气时,受累侧腹腔内容物向上(胸腔方向)运动,而正常侧腹腔内容物向下运动。据报道并非所有病例都能得到及时正确诊断[2],除与操作者经验密切相关外,还与膈缺损大小、膈疝的病情变化(如受胸腹压改变的影响、交通性膈疝等)[3]有关,本组3例在妊娠中期仅发现肺部回声不均匀,直到妊娠晚期才出现典型声像图得以诊断。
1 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版社,2004:6.
2 接连利,许燕,陈希平,等.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膈疝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8,17(3):234 -236.
3 王果,李振东.小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