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尔宙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脏骤停比较多见,是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静脉溶栓是治疗AMI最重要的临床方法之一[1]。及早再通闭塞的冠状动脉,使心肌得到再灌注,是STEMI治疗最为关键的措施,可挽救濒死心肌、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从而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而影响再灌注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发病至治疗开始的时间[2]。因此,笔者近年来对收治的STEMI并心脏骤停患者5例经确诊后即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为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观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以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2012年6月广西平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并心脏骤停患者8例,随机分成两组。溶栓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6~71岁,平均(55.1±4.7)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1例、前间壁1例、下壁1例、下壁加正后壁1例、下壁加右室1例;对照组3例(男性2例,女1例),年龄43~68岁,平均(52.4±4.3)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1例、前间壁1例、下壁加正后壁1例。两组患者均无溶栓绝对禁忌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心肺复苏、氧疗、镇静镇痛治疗、强化抗血小板、改善心肌供血及代谢等治疗手段。在此基础上,溶栓组经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两组经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观察患者心力衰竭、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患者的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溶栓组患者5例,发生再梗死1例,占患者总数的20.00%,无死亡病例。未经静脉溶栓治疗的对照组患者3例,发生再梗死、恶性心率失常1例,死亡病例2例,再梗死率为33.33%,病死率为66.67%,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据临床结果研究表明,溶栓组患者经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力衰竭、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患者的病死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AMI是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及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可直接导致患者的死亡,所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是缓解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必要条件。而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的尿激酶,可以使闭塞的冠状动脉达到再通,从而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3]。此外静脉溶栓还可以防止血管的再阻塞,从而改善重要脏器的微循环功能,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并心脏骤停的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但与常规治疗心肌梗死并心脏骤停的方式相比,并无明显的优势。而目前我国部分基层医院及医疗资源不充分的地区,还未配备静脉溶栓等治疗心肌梗死并心脏骤停的先进技术,无法使心肌梗死并心脏骤停患者完全达到康复的效果,而此类方法无疑从多个方面降低了患者病死率和提高了生存率及存活质量[4-5]。为此,医疗工作者需要重新重视静脉溶栓等方法在治疗心肌梗死并心脏骤停等疾病上的地位,更进一步切实有效的对经静脉血栓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临床试验及对比分析,使此类方法能够在实践成功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范围推广,帮助患者解决病痛。
[1]陈敏娜.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分析[J].实用新医学,2006,7(12):1086-1087.
[2]王吉耀.内科学(上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10.
[3]张冬颖,覃数,唐显军,等.辛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间质重构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4):516-520.
[4]宋现涛,陈韵岱,潘伟琦,等.11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疗现状回顾性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6,25(3):138-141.
[5]彭中.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