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研究

2013-03-24 04:55翟美荣蔡晓峰
关键词:产学研架构道德

翟美荣,蔡晓峰

(1.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110819;

2.沈阳市中共大东区委党校,辽宁 沈阳110816)

一、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背景及意义

(一)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时代背景

近代社会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及产业革命相互推进的历史。一方面,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能够集中、有效地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于社会生产,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当今以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成果的集中应用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诸如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人为事故不断、社会道德滑坡等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以致技术逐渐被异化,甚至成为一种全面统治人类社会的工具。这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各种产学研合作活动若缺乏科学论证,没有道德规范的约束,就是一把双刃剑[1]。

探讨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反思如何使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在新的价值观的导向下为人类造福?使我们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活动蕴涵很多深刻而又极其重要的道德架构问题:以往我们过分追逐产学研合作活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却忽视了产学研合作活动的道德问题,以致造成了产学研合作活动中的道德缺失;同时,也忽略了产学研合作活动的道德支撑。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架起了产学研合作创新与道德架构的桥梁,理性的人类开始用哲学与伦理的武器来反思和规范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道德架构的视野也由单纯地规范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约束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等更广泛更深刻的领域。在这种情形下,分属两个不同学科的产学研合作和道德架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的建立就显得更加紧迫而重要。

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道德路径,在新型工业化时代,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自然也就被提到日程上来。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以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及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为出发点,在产学研合作伦理研究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科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完善规范的道德架构,增强产学研合作的道德意识,建立科学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以实现产学研合作创新为人类谋福利的本真目标,引导产学研合作活动向科学、健康与和谐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高中教育过早的文理分科及高等教育过分的专业化,已经造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割裂。从而造成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出现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会使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决策者、实施者、人文工作者无法在同一水平上就所面临的重大的产学研合作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开展全面深刻的讨论,以至于过分强调合作项目的经济价值,忽略了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2]。如,2011年12月15日《华商报》报道的“杀人桥”事件就为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支撑的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敲响了产学研合作道德缺失的警钟。对此,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客观地重新审视产学研合作问题,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道德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健康发展。

(二)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现实意义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为立足点,旨在促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中国在技术创新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更应该强化产学研合作的道德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正确分析和理解科技、产学研合作、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增强人文关怀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反思人类在未来的科技活动及社会生活中该如何发挥科技进步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积极作用,使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趋利避害,扬长补短。

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产学研合作为重要支撑的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是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想真正实现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做到统筹兼顾,以人为本:一方面,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不断提高我们的觉悟和认识,真正明白不合理的工程技术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长远影响和严重后果,建立高尚的道德水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二、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

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的与传统模式有着天壤的区别。因为传统模式实际上是两种目标相互分离的模式,即一方面强调科技理性和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则在产学研合作活动中忽视道德规范。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性及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传统模式已经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了。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关键就是科技、产学研合作与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不能以孤立的单一方面的视角看问题,而应将它们视作一个系统,并将社会价值及伦理道德渗透其中。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应该是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应用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高度融合的真正的综合型、交叉型、渗透型模式。基于这样的科技道德理念,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具有以下基本目标。

一是树立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理念的培养是实现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前提条件。培养产学研合作道德意识,使人们能以人文的眼光看待科技发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使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开展与影响,企业、大学与科研单位的责任与社会发展之间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树立先进的科技道德理念。

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道德教育。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关键是加强产学研合作道德教育。进行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就是要促进人们对科技进步、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解,对学科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只有将产学研合作道德教育纳入产学研合作活动中,才能够将产学研合作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实现其社会功能。

三是形成产学研合作道德实践能力。产学研合作道德实践能力的形成是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根本旨趣所在。产学研合作道德实践就是运用产学研合作道德规范,以系统性、综合性的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全面协调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产学研合作道德的实践能力,能够自觉地发现和预见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3]。

(二)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主要内容

基于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要求,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基本内容:一是要根据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轨迹系统性地揭示产学研合作的道德要求。即根据技术发明、产学研合作创新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意识。二是要从面到点再到面的原则深刻阐释产学研合作道德的重要意义。首先从整体层面阐明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宗旨;其次理清科技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与道德、道德与社会相互关系及交叉关系;再次要深入到产学研合作道德理论的实际应用层面;最后再强调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概念、目标及本质等。三是产学研合作中的大学要按照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及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边缘学科及横断学科的设置,如科技与产学研合作、科技伦理、科学发展观等,这样就形成了常规教育、专业教育与综合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将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落到实处[4]。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

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规范化的模式支撑。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目标和内容,联系我国实际,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以使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充分发挥各自功能的一种道德范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可通过科学的模式建构,使各种道德资源有机结合,最终实现道德与产学研合作的有机结合。

(一)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思想模式

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就要在思想上确立一种人文理念,强化道德意识。高中的文理分科、大学专业设置的日益细化使我们的教育模式逐渐僵化,而这种割裂僵化的教育模式将造成学生们不能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而有效地分析科学技术、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及社会的发展,既意识不到科技应用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的社会效应,也意识不到社会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机制来科约束科技的发展以及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中不合理项目的滥建。一旦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很可能成为“失去理智”的“科技创新狂人”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狂人”,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5]。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思想模式,就是要加强现代科技知识和道德规范教育,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将产学研合作纳入社会道德规范。

(二)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实践模式

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实践模式,就是要将产学研合作道德意识转化为实践效果,强化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的结合,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的深入开展可以为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的完善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以往的做法往往只注重思想的传播和掌握,而忽略了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发挥的过程;因而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内容和层次有限,缺乏系统性,效果不明显,不能实现思想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造成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目标的缺陷。要改变这一困境,必须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实践模式,使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活动中既要强调系统的方法和理论,又要提高人们处理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媒介及科普把科技发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科技进步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的“双刃剑”性质。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的相互促进,一方面可以完善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强化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可将这种无形的理念与情怀外化为具体的实践创新活动,从而使产学研合作道德理念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的结合具有坚实的社会支撑。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开放模式

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开放模式,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国际化水平。我国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目标与内容决定了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具有专业性、开放性与国际性的特征。所谓专业性,是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主体应当是具有各种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背景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他们能够以专业的眼光从各个视角来解读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问题,国外相关领域的成果也必然成为其应当借鉴的内容。所谓开放性,是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过程,应是一个相互批判进取、主动向世界学习的开放性的共同体,这样才有可能推动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所谓国际性是指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是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生事物,其研究内容和形式必然是国际性的。由于民族性、地域性特征的差异,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模式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理性借鉴其他国家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国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顺利开展。以往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我们过分注重技术的专业性,没能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开放性,国际性发展与合作也不够深入,这必要就要求我们坚持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先进国家建立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经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一切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如美国等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侧重点在于研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而中国由于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正面效应,如何有效发挥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把握机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务。

总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支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发展。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双效”模式,通过强调理论创新与实际应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拓展了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维度,优化了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环节,提高了产学研合作道德架构的层次,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1]张应杭.论工程技术伦理中敬畏自然的理念培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0):100-103.

[2]王前,朱勤.STS视角的技术风险成因与预防对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6(1):46-50.

[3]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5-8.

[4]王健.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特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2(11):54-57.

[5]张恒力,胡新和.福社与责任-美国工程伦理学述评[J].哲学动态,2007(8):58-62.

猜你喜欢
产学研架构道德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IT架构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WebGIS架构下的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