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钧
(1.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410079;2.新乡学院 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产业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1]。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和买方市场的背景下,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挤占着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企业的趋利性迫使其将产业投入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区域,这就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内在机制动力。
承接产业转移是以政府积极推进的经济活动。在改革开放之初,东南沿海地区凭借国家政策、物流、土地、人力资源成本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海外企业投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后,东南沿海的产业结构、土地、淡水和人力资源成本大幅度上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中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设施方面的相对优势则逐渐显现。因此,在此种背景下,东南沿海地区企业向河南省等中西部转移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本文从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天下粮仓”的战略定位出发,依据产业转移对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资源尤其土地和劳动力、涉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地方政府农业意识的依存关系,来分析承接产业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良好的比较优势。一是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以郑州为中心,半径500公里的5小时经济圈可以辐射3.6亿人口,半径1 000公里的12小时经济圈可以辐射7.9亿人口[2]。二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三是拥有充裕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政策环境。2008年,河南省职工平均工资2.481 6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84%[3]。
河南省政府自1999年提出“东引西进”承接产业转移方案以来,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河南省统计局《2011—2012年河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201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加快2.8个、1.7个和0.2个百分点。除2月外,当月增速连续10个月保持在18%以上,6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处于20%以上的快速运行区间,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的位次由上半年的第16位上升至第10位。2012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显示,本次活动签约987个项目,签约金额达到5 156亿元,其中省外资金4 428亿元。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承接的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外资利用的规模偏小;二是城市对承接产业转移承载力不足;三是产业创新能力需要加强;四是人力资源遇到瓶颈;五是产业聚集区配套功能继续加强,要从政策、土地、物流、资金、人才等软硬件方面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随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积极推进,大量的企业落户河南。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历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如何把产业发展融入生态建设之中是产业转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4]。工业的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工业生产废气、废水等废弃物,其如果得不到严格的控制和处理,将会对空气和水质等环境形成破坏。2005—2010年,河南省工业用水、工业废水排放量呈递增趋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呈明显的递增趋势,突发环境事件次数呈倍数增长。然而,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是高度依赖环境的产业,土地和水源等一旦被污染就很难再生,太湖和滇池被污染的案例对我们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促进了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下降和农村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农村剩下的人口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5]。承接产业转移将会对劳动力产生大量的需求,这也将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后,河南农民工转移呈现了三大新的特点:一是省内就业人数超过了省外就业人数;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绝对数量且在本省就业数量大幅增加;三是80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程度很低。
农业是缺乏弹性的产业,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状况下,农产品市场收益率较低。2010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例是10.3%,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是38.1%,据此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1∶5.3,也就是说,5.3个农业劳动力一年创造的商品和服务价值才相当于1个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6]。由于生产要素的趋利性,生产要素的流动总是从收益低的领域向收益高的领域流动,从具体表现形式上来看,就是第一产业的生产要素正在加速地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种驱动力正是市场的基本规律体现。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后,为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重新选择提供了一个机会,土地、劳动力、水资源和其他生产资源为了追逐更大的收益,更多地流入到了第二、第三产业领域,这就客观上挤占了土地、劳动力、水等农业生产资源,进一步弱化了农业生产的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打造农产品企业品牌,涌现了诸如双汇肉制品、三全食品、思念水饺、白象方便面、华英鸭、大用鸡等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后,对河南省农业产生了竞争压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客观上弱化了农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增加了涉农企业的生产成本;三是承接的产业转移中的涉农企业将会对我省本土化的涉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影响。
农业是国家之根本,农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能仅仅按照对GDP、税收和财政收入的贡献去衡量。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目标的共同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途径。地方政府将诸多资源用于了承接产业转移,这容易造成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忽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忽视农村空心化现象,缺乏对农业发展科学引导。二是忽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影响农业基础地位。三是陷入政绩工程等误区,造成对农业基础地位关注度不够。四是承接产业转移能够直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容易陷入重工轻农的误区。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科学之路。河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优良的环境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途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准确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河南已经承接了近万亿的产业,要尽快转变思路,按照高起点引进和高水平承接的要求,确定承接项目。引进的项目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要适应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是要“以生态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建设产业转移园,形成以产业链网络、产业生态系统集成和产业集聚发展为特征的产业布局,紧盯世界领先技术,坚决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品”[7]。三是政府要制定科学的产业转移规划,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避免急功近利、避免政绩工程,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期就要对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避免产业引进后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引发环境危机。
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空心化所带来的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村养老、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等方面建设与发展问题,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激励地方政府出台各类配套政策,确保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在农资、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避免进一步加剧农村空心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河南省可以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首先,引进的产业结合河南省的区域特点进行科学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导致两个互相联系的结果:一是利用自身或引进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新兴产业;二是收缩、淘汰那些缺乏比较优势、不符合产业政策或其他环境保护等法规的陈旧产业[8]。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认真学习“苏南模式”,让农民实现进厂不离家、离土不离乡。其次,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培养他们与地方产业对接的能力,实现承接产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再次,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出台惠农政策,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后,要就农村空心化所带来的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村养老、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等问题,政府要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转型,积极实施社会养老计划,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劳动生产率。
土地和劳动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最核心的要素。承接产业转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竞争。土地资源总供给量是有限的,在既定的供给下,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的加速,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数量就会减少。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只能通过推进农业科技化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来提高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以及农民的劳动生产率,确保农产品产出不会降低。这需要五个方面条件来保障: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可以确定财政收入比例或GDP比例的红线作为用于农业资源投资的底线,采取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的软硬件环境,为农业生产创造优良的条件。二是要建立农民工的进退机制,建立就业信息平台,确保农民在城镇之间的合理流动。而且,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项目申报、资金和技术上政府予以支持。三是要推进土地流转、户籍制度等系列改革,要切实保护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解放劳动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农业生产资源最大的效益。四是要从法律方面设定农业生产的土地红线,加大对违规超标占用耕地的处罚力度,确保农业耕地的稳定性,防范农业生产安全风险。五是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和劳动力的生产效率。
对于夯实河南省农业基础地位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加强:一是国家要从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加大对河南省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从资金、项目和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河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河南省自身要提高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这一定位特色的认识,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的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加大对农业基础生产设施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后,对涉农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农业生产资源竞争等方面产生了影响。河南省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推进涉农企业差异化竞争:一是政府要在政策上加大对本土化涉农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涉农企业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本土化涉农企业努力创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支持本土化涉农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和品牌推广,拓展产品市场渠道。政府主动承担“扶助之手”的角色,帮助涉农企业尽快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二是涉农企业自身要加大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抢抓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的机遇,实施产品差异化策略。本土化涉农企业要培养全球化的产品竞争视野,寻求在产业链上承接涉农产业的合作,在技术、文化、资本等方面相互配合,实现双赢。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目标。承接产业转移给地方政府的税收、财政收入、劳动力就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会带来直接的作用。但正因为如此,会容易导致地方政府重新陷入“重工轻农”的错误认识之中。面对上文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强化地方政府对农业基础化的认识:一是从考核机制上加强对地方政府农业建设发展指标的考核,比如对土地抛荒、违规使用土地等现象尽快采取措施予以遏制。二是从农业基础投入上要加大力度,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去推进,设计硬性指标,加强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考核。三是要树立绿色GDP和节约型社会发展理念[9],从对地方政府考核机制上引导地方政府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同步”的关键指标之一,引导地方政府要从思想上要认识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地位。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发展问题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转型、政策机制建设、技术创新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等。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化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发展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10]。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的战略地位不仅关系到河南的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理性思考承接产业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选择合适的产业、承接在合适的区域、强化产业的管理、加大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力度,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1]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8):37-44.
[2]李家祥.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与对策[J].经济导刊,2012(2):78-79.
[3]王静.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经济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7):160-162.
[4]钟劲松.产业转移视角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J].经济问题探索,2011(7):153-156.
[5]周祝平.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挑战[J].人口研究.2008:46-52.
[6]郑新立.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R].2011年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座谈会特别报道,2011(17):13-15.
[7]杨红.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生态责任与生态决策[J].市场论坛,2007(11):8-10.
[8]邓云峰.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J].湖湘论坛,2009(1):122-123.
[9]徐哲根.日本农产增收的产业路径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1(6):48-52.
[10]史忠良,赵立昌.绿色发展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J].管理学刊,2011(1):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