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日本专有名词汉译的困惑与对策

2013-03-23 18:12夏廷德
关键词:日文日语汉字

夏廷德

(大连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汉字与中国文化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引入东瀛。日语与汉语虽不属同一语系,但却同属汉字文化圈。日汉同文为日译汉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日本专有名词经英语汉译的过程却很复杂,时而发生误译,甚至我国一些权威外语期刊和官网也难以幸免。这已成为长期困扰译界的一个难题。虽然原因多种多样,但译者不甚了解日本专有名词的英译汉规则和方法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鉴于英语中的日本专有名词很多,因此减少此类误译是英译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英语中专有名词翻译的一般原则及其缺陷

英语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译成非拉丁字母的语言时一般遵守字母转写原则,但译成拉丁字母的语言时除少数词按各自语音体系微调外,一般拼写不变,以免改变名字的国籍、民族特征[1]。汉语作为非字母语言采用名从主人的译音原则,即无论专有名词出现于何语种,均按其原属国语言的发音,而非按其所现文本语言的发音来翻译。因此除了英美加澳新等讲英语国家的专有名词需按英语发音译成汉语,其他国家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经英语汉译时须按所属国籍或民族的语音来译音。例如英语国家叫David Robert的人按英语发音译成“戴维·罗伯特”[2],但法国同名的人则应按法语发音译成“达维德·罗贝尔”[3]。这一原则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译界译名不统一的问题,成为我国翻译教学和实践中公认的原则。

然而上述原则并不适用英语中日本专有名词的汉译。例如日本福井县有个城市发音和美国总统Obama恰巧相同,叫Obama City,就不能遵循名从主人原则按日语发音译成“奥巴马市”,而必须译成“小滨市”(日语写作“小浜市”)[4],显示出名从主人音译原则的缺陷,因此需要另外的原则来规范英语中日本专有名词的汉译。

二、日本专有名词英译汉的一般原则

日本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一般采用汉字表记。日译汉时是按一定原则将其译成对应的中文汉字,但日译英时则是按日语发音转写成拉丁字母(日本人称罗马字)。这些拉丁化的专有名词通常能根据发音还原成对应的日文汉字。不过日本专有名词中的汉字有训读(按日语固有读音读汉字)和音读(模仿古汉字读音),音读又常有吴音、汉音和唐音之分,因此一个汉字常有两种,甚至多种读法。以罗马字形式出现的日本专有名词常有同音异义现象。如发音为Ito的日本姓对应“伊藤”、“伊东”、“井藤”等多个日本姓,而发音为Junichiro的日本名字对应“纯一郎”、“淳一郎”、“润一郎”、“顺一郎”等名字[5]2281,因此出现在英语中的Junichiro Ito至少可以译成18个不同的姓名。日本地名也如此,如读音为Hakata的地名有“博多(福冈市的港口)”和“伯方”(爱媛县东北部的岛屿)[6]。反之,拼写不同的罗马字专有名词也可对应相同的汉字,即异音同义现象。如发音为 Junko,Sumiko等人名都可以对应“纯子”[5]2281-2287。同样拼写为 Shimizu 和 Kiyomizu 的地名都可以对应“清水”二字。Shimizu用作“清水市”等地名,而Kiyomizu用以指“清水寺”[6]。鉴于上述复杂情况,应按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策略将其译成中文。

三、英语中日本专有名词的类型和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英语中常见的日本专有名词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日文汉字与中文汉字同形同义,翻译时只需照原样写下即可。如日本姓Komatsu的日文汉字是“小松”,译成汉语仍是“小松”。

第二类是日本专有名词用繁体字而汉语用简化字。虽然中国大陆早已采用简化字,但当代日本仍保留很多繁体字。翻译时应将日文繁体字转为中文简化字,如日本姓Nagasawa汉字是“長澤”,译成汉语要改为“长泽”。

第三类是日语中存在特有的简化字形。其中只有少量与中文简化字相同,如日本地名Shikoku的日文汉字“四国”中的“国”与中文相同,都从“國”简化而来。但有些日文简化字只是与中文简化字字形相近,实际并不相同,翻译时必须转成中文简化字。如日本东京地名Shibuya的日文汉字“渋谷”的“渋”是从繁体字“澀”或“澁”简化而来,而中文却简化成“涩”,因此译成汉语要写成“涩谷”。日文简化字中有一种特殊情况非常容易造成误译,就是日文简化字与中文简化字形式上不同,但却源自同一个繁体字,如日本城市Yokohama的日文汉字是“横浜”,其中“浜”其实是“濱”的简化字,而中文却将其简化为“滨”,因此汉译时必须将“浜”变成“滨”,而不能照搬原文。

第四类是日语中存在与中文汉字不同的“日制汉字”(又称“和制汉字”或“和字”)。日本官方将“和字”定为国字。“和字”是自近代以来由日本人独创的汉字,数量约有百余个。这些字是根据中国汉字的六书自创的“会意”或“形声”汉字,只限于日语使用,如“峠”、“榊”、“畑”、“辻”、“躾”等[7]。这些“和字”常见于日本专有名词,如日本姓Obata日文汉字为“小畑”,日本姓 Higuchi日文汉字为“樋口”。“和字”仅有少量被汉语词典收录,如《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收录了“畑”(标音tián)、“辻”(标音 shí),但其他字多半没收录。这些“和字”在汉语中的读音缺乏统一标准,相同的字常常有多种读法。

有些日语专家建议对已收入汉语的“和字”直接沿用,如日本作家Kunio Tsuji(注:日语姓名在英语中名移至前,姓置于后)的日文汉字是“邦生辻”,英译汉时只需还原日文语序,直接沿用日文汉字“辻邦生”即可。然而对于没有收入汉语词典的“和字”人们持有不同见解。有些译者在实践中直接沿用日文汉字,但也有专家认为直接将Fumimaro Konoe即“近衞文麿”译为“近卫文麿”不妥,建议译为“近卫文麻吕”并加注(原文为日文汉字“麿”)[8]58。

笔者认为,日语的“麿”、“杢”等由两个汉字按上下结构组成的汉字在中文中也有,如“甭”、“孬”等,因此“麿”这类字译成汉语时直接沿用日语字形符合汉字构词习惯。尽管“麿”拆成两字的做法在日语文献中也存在,但不符合汉字轨制。因为“麿”是日语竖排版的产物,无论保持原形还是拆分成“麻吕”两字,读音不变,都读maro(まろ),视觉上仍是上下顺序,自然可以互换使用。汉字则不然,“甭”与“不用”视为不同的字词,“甭”是方言词,读béng,拆成“不用”就变成普通话用词。两者在语篇中不能随意互换。其他上下结构的中文单字也不能拆分。当代汉语的排版方式也与日语不同,多采用横排。因此“和字”汉译一分二的做法不可取。

另外,像“麿”这类可拆分的字毕竟很少,其他上下结构的日文汉字一般将其中之一看作部首,而非独立的字,字义一般也不具备1+1=2的关系,拆分字义不再是两字之和。若将拆分法作为常规译法,会出现上下结构的字有的一分为二,有的不能一分为二的混乱局面。当然,对Nakamaro Abe(也写作Abe no Nakamaro)即“阿倍仲麿”这样的历史名人可按约定俗成原则仍译“阿倍仲麻吕”。其他既没有收入汉语词典,字形也与中文不同的“和字”宜采用名从主人字形的原则,在译文中采用“和字”。如将Emi Higuchi即“樋口絵美”译成“樋口绘美”、Nagiko Tono即“遠野凪子”译成“远野凪子”。这样译至少有三个好处:首先,可以避免译名多而杂的现象。比如按现行各自为政的译法,人名“近衞文麿”可译成“近卫文麿”、“近卫文麻吕”、“近卫文麻”、“近卫文磨”四种。不懂日语的读者可将这些译名误认为四个不同的名字。若采用“近卫文麿”可以统一译名。其二,译文直接用“和字”便于将译成汉语的日本专有名词准确地回译成日语,从而避免因拆字翻译或换字翻译无法还原成日语的情况。其三,既然“辻”、“畑”等“和字”已收入汉语词典,今后其他一些人名、地名常用的“和字”也可以陆续收入汉语词典并统一汉语标音。及早采用统一的“名从主人字形”原则可避免翻译“和字”时造成不必要的纠错麻烦。

第五类是在日本专有名词中汉字和假名并用或全用假名书写的情况,常见于当代日本人姓名。地名词也有类似情况。如英语中的日本姓名Atsuko Matsufuji对应“松藤あつこ”,Aki Hoshino对应假名ほしのあき。对汉字和假名混用的专有名词,翻译时汉字可参照上文的四种类型采用相应对策。但假名如何处理目前尚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假名不宜音译,而应译成日语读音对应的正确汉字[9]。按这一观点“松藤あつこ”中的姓氏Matsufuji照原样译成“松藤”即可,但名字Atsuko可译为“敦子”、“淳子”、“温子”等。Aki Hoshino这个完全用假名的姓名可译为“星野亚纪”、“星野杏来”、“星野冢晶”等,显然再次造成译名不能统一的问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假名一般应译成对应汉字,但应加注并避免采用带有褒贬字义、笔画繁杂、生僻难认和容易令人望文生义的汉字,而完全使用假名的专有名词可以考虑译成罗马字拼音。[10]按此观点,Aki Hoshino可以原封不动写进汉语译文。但除了网络和学术期刊,出版界尚未接受此种译法。一般仍采用译成汉字并加注原文罗马字的译法。对其他汉字文化圈专有名词也是如此。

近年来翻译实践中的一种新动向是将汉字和假名并用的日本姓名中的汉字依然译成汉字,但其中的假名则采用音译,如有人将“竹田さおり”(英语写作Saori Takeda)译成“竹田沙欧里”,将“吉本ばなな”(英语写作Banana Yoshimoto)译成“吉本芭娜娜”[8]59。

笔者认为,对汉字和假名并用或完全使用假名的日本姓名,其假名不宜译成罗马字母。因为汉字是以形声为主的方块字,而罗马字母则是纯拼音文字,两者并置很不协调。因此,除了极特殊需要,汉字中不宜大量混用字母。

那么究竟应当用何种形式将名字中的假名音译成汉语呢?对这个问题不应一概而论。有些假名的发音对应地道的日本名字,还有些最初就是用汉字书写,后来才改用假名。这种假名理应译成对应的汉字,如上文的“竹田さおり”中的假名さおり(罗马字Saori)的发音与日本名字“沙織”、“佐緒里”等名字相同。那么“Saori Takeda”应按语境查出其人,而后译成“竹田沙织”或“竹田佐绪里”等。

还有些假名用来表记外来语名字或笔名。这类假名宜采用音译,因为汉字文化圈以外的专有名词译成汉语就是遵循名从主人的音译原则,如上文的Banana Yoshimoto是日本当代小说家“吉本真秀子”的笔名。起初笔名是“吉本ばなな”,即姓氏用汉字,名字用假名,后来全部改用假名,其实不过是将“吉本”改用假名书写,发音并没改变,所以其姓Yoshimoto不宜音译成“约西莫托”,而应译成“吉本”。至于Banana(ばなな)则应音译,这是因为她喜欢香蕉花才用英语词Banana(香蕉)作笔名,源于英语的名字自然应音译,因此Banana Yoshimoto译成“吉本芭娜娜”既符合情理也符合字母文字翻译惯例。

四、确认英语文本中日文汉字和假名的方法

上文讨论的日本名字英译汉的方法前提是那些专有名词对应的日文汉字和假名是可核查的、已知的,因此比较容易处理,也能保证译名的准确性。但实践中仅仅知道假名并非总能确保姓名翻译的准确性。如前文所述,以相同假名拼写的姓名会对应若干不同的汉字;反之,以不同假名拼写的若干姓名也可以对应相同的姓名。在英译汉中要确保每个日本专有名词的准确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作为负责的译者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线索对难译的专有名词加以确认,而不应敷衍了事。下面讨论如何确定知名度不高的专有名词:

首先,为确保译名的准确性应查阅专门的工具书等资料。翻译日本地名应采用中国正规出版社最新版的英日汉对照辞典或世界地名辞典查出现成译名,其次才考虑其他途径,包括查阅英汉对照、英日对照日本地图、百科全书等。还可浏览日本网站或查阅网络电子地图,维基百科等网上资源也可以参考。查到相关地名并确认后就可按上述原则与方法将其译成汉语。例如日本行政区Ibaraki Prefecture在《汉英·英汉最新世界地名录》[11]上就可以查到“Ibaraki Prefect.茨城县[日]”。对地名录或一般词典查不到的小地名可试着查阅网络电子地图和相关网站。如Natori是一个只有7万多人的小城,在地名录和一般词典均查不到。但根据Natori可搜到有该地名的网站,其中有英语City of Natori与平行标出的日文汉字“名取市”[12],这样就确定了译名。更小的地名查阅难度更大。不妨试一下维基百科,如2011年3月15日《纽约时报》在报道日本大地震和海啸时提到一个小村庄(hamlet)叫Yuriage,一般词典和地图均未标示。但报道提到该村位于宫城县名取市。按此线索在互联网搜索引擎输入wikipedia Natori进行搜索,虽然在Natori,Miyagi(宫城县名取市)英语条目中未见Yuriage,但将维基百科转换成日语时,在“教育文化”栏目下出现“名取市立閖上(ゆりあげ)中学校”字样。其中“閖上”的假名标音ゆりあげ转换成罗马字就是Yuriage。如译者不懂日语,可查阅日语词典或初级课本中的假名表(五十音图),一般上面都有罗马字与假名对照,用起来很方便。英语媒体的地名还可参照中国政府的权威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政府网等)的译名。但应认真核对报道事件与地名的地理位置、时间、相关人物、事件细节等一一对应。

较之于地名,日本姓名译成汉语时确认难度更大。因为地名在很长时期内会保持不变,地名数量也有限。如日本中央政府下辖的行政区(都道府县)只有47个。至于都道府县以下的地名数量,据2003年统计数据,日本全国的市、镇、村数量为3176个,但人名数量则浩如烟海。日本人姓氏的数量虽然说法不一,但普遍认为在10万以上,甚至有人认为超过30万。丹羽基二于1985年编撰出版的《日本姓氏大辞典》收录了133 700个姓氏(日语称“苗字”或“名字”)。而同一编撰者在1997年出版的《日本苗字大辞典》收录的姓氏高达291 129个。姓氏尚且如此,名字(日语称“名前”)更是难以计数。考虑到日语同音异义和异音同义现象,出现在英语中的罗马字姓名若准确译成汉语难度可想而知。为避免或减少误译,知名人士、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新闻中涉及的姓名一般可通过工具书查到,如人物传记辞典、百科全书(包括互联网电子版)、通用词典的人物传记附录、相关的英汉报刊等。因语境通常提供人名的背景资料,查工具书时若人名的情况与工具书的资料吻合即可确定译名。

如“The allusive symbols crafted in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Bell Cricket by Yasunari Kawabata highlight the theme of innocence,friendship and love.Kawabata artfully tickles your senses,through the harmonious placement of symbolism.”这两句中提到Yasunari Kawabata这个名字。查1983年版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人名传记“Biographical Names”发现:Kawabata/Yasunari 1899 -1972 Jp.Writer,其中提供的作家身份与文中内容吻合;查《英汉大词典》附录“常见日本姓名拉丁字母拼写法”在Kawabata一条下有:“(s.)川端,川畑”字样,在 Yasunari一条下有:“(n.)康城,泰成”字样[5]2282-2289。结合此人身份、生卒日期等相关信息可确定该作家是“川端康成”。在维基百科查Yasunari Kawabata,出现:“Yasunari Kawabata(川端 康成,Kawabata Yasunari,14 June 1899 – 16 April 1972)was a Japanese short story writer and novelist whose spare,lyrical,subtly-shaded prose works won him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68,the first Japanese author to receive the award.His works have enjoyed broad international appeal and are still widely read.”等内容。这些信息进一步印证了上述推断的正确性。

新闻媒体或其他近期资料上的姓名可通过对比同期或近期英汉媒体确认译名。若稍懂日语还可查日本网站的信息。尤其相关姓名是报刊上偶尔出现的人士时更要对比同期、近期英汉日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背景信息对比非常有助于确定译名。如果仅凭人名辞典易造成误译。以下摘自路透社新闻的开头两句,报道了日本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使用价格低廉材料的辐射探测仪。就以其中研究者的姓名为例说明确定译名的过程。

(Reuters)-A Japanese researcher has come up with inexpensive radiation detectors made from the same resin as PET bottles to meet growing demand after Japan’s March earthquake and tsunami set off the world’s worst nuclear accident in 25 years.

The detectors devised by Hidehito Nakamura,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Kyoto University in western Japan,in cooperation with Teijin Chemicals Ltd,cut costs by 90 percent from existing devices,many of which come from foreign firms.[13]

以上新闻称Hidehito Nakamura系京都大学assistant professor,据此线索搜该校的校园网。在“研究所”一栏下的核反应堆实验所(日文:原子炉実験所)项下见到 Assistant Professor:NAKAMURA,Hidehito,Ph.D.(Osaka Univ.),Radiation measurements。核对日语版教学人员栏目查到“中村秀仁”。而且核反应堆实验所发布的一条科研成果恰好与路透社报道的内容吻合,研发者正是中村秀仁。其他信息也与路透社的一致,如Teijin Chemicals Ltd就是校园网提到的“帝人化成股份有限公司”(日语:帝人化成株式会社)。由此确认Hidehito Nakamura就是中村秀仁。2011年8月18日中国官网人民网也刊登题为《日本用塑料瓶研制辐射探测仪》的报道,提到研发者为“京都大学助理教授中村秀人(音译)”。显然,编译者因确认方法不当将名字最后一字“仁”误译为“人”。另外,译英语中的日本姓名要重新排序。虽然日本姓名书写顺序与中文相同,即姓在前,名在后,但用英语书写一般遵循英语国家习惯,改为名在前,姓在后。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译成英语一般写作Shinzo Abe,英译汉时必须恢复日语姓在前、名在后的顺序。

可见将英语中的日本姓名译成汉语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如果以上方法仍不能确定日本专有名词对应的汉字,一般采取权宜译法,按日语发音译成对应的常见名字,并标注“音译”或“音”字样以示权宜性质。也有专家建议,对无法查证的人名应译成常见姓名并在译名后标出罗马字[9]。笔者认为,偶尔出现在媒体的一般人名字译成常用名字并注明音译即可。其后标注罗马字不符合汉语一般惯例。况且此类受访者再现媒体的可能性很小。但对重要文件上出现的重要人士的姓名应附上罗马字,以方便读者查证。因为重要人士的名字再现的频率较高,人们对其关注程度自然也较高,审慎处理是恰当的。

日本专有名词的罗马字有不同的书写系统:有按英语发音制定的“平文式罗马字”(又称“黑本式”或“赫本式”),有“日本式罗马字”,还有作为国际标准的“训令式罗马字”(ISO—3602)[14]和衍生于“平文式”的护照姓名登记专用的“外务省平文式”(又称“外务省黑本式”、“护照平文式”)以及“道路标识平文式”(又称“道路标识黑本式”)等。虽然当今在日本教育体系中推行的是“训令式罗马字”,但在英语媒体通用“平文式罗马字”。除无长音外,“平文式”和“训令式”表记某些假名时拼写有差异,例如:“平文式”的 shi,sha,shu,sho在“训令式”中为 si,sya,syu,syo;“平文式”的ji,ja,ju,jo在“训令式”中为 zi,zya,zyu,zyo;“平文式”的 chi,cha,chu,cho在“训令式”中为 ti,tya,tyu,tyo;“平文式”的fu,tsu在“训令式”中为 hu,tu等[15]。正式文件通常用训令式罗马字书写,但有人不顾及国内和国际标准,“平文式”仍是人们常用的写法。此外,“平文式”还有一些变体,主要和长音有关。以地名“东京”为例,一般用Tokyo,但还有表记长音的若干种形式,如 Tōkyō,Tôkyô,Tohkyoh,Toukyou,Tookyoo。例如,在“外务省平文式”中只有长音“OU”(おう)或“OO”(おお)允许选择无长音表记的“O”或有长音标记的“OH”[15]。翻译时注意不要将不同的拼写形式误认为是不同的专有名词。

五、结 语

以上讨论了日本专有名词英译汉翻译原则、方法和疑难问题的对策。另外译者平时应注意国内外英语媒体中出现的日本专有名词和相关报道及其所用译名,这样就能集腋成裘,取得大量有用资料以备急需。

[1]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71.

[2]新华通讯社译名室.英语姓名译名手册[M].4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4-614.

[3]法汉词典编写组.法汉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1427-1444.

[4](日本)小滨市政府网[EB/OL].[2013 -07 -31].http://www1.city.obama.fukui.jp/.

[5]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6]旅游地图网[EB/OL].[2013 -07 -31].http://mapcarta.com/16072416.

[7]宋文军.日文汉字中的“和字”和它的音译问题——关于“和字”汉语读音办法的倡议[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0(4):4-9.

[8]梁传宝,高 宁.新编日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白玉美.浅谈日本人名、地名的翻译和编辑处理[J].科技与出版,2001(5):21.

[10]梁传宝,高 宁.新编日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9.

[11]梁良兴.汉英·英汉最新世界地名录[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479.

[12](日本)明取市政府网[EB/OL].[2013 -07 -31].http://www.city.natori.miyagi.jp/.

[13]Yuko Takeo.Japan researcher develops low-cost plastic radiation detectors[EB/OL].(2011-08-18)[2013-07-31].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1/08/18/us-japan-radiation-detector-idUSTRE77H17A20110818?rpc=401&feedType=RSS&feedName=environmentNews&rpc=40.

[14]熊仁芳.日语罗马字标记法与现代汉语拼音之比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增001):42-44.

[15]王维平.日语的罗马字拼写法[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1(1):66-93.

猜你喜欢
日文日语汉字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作为证据的足跡(mör)与它的证明力一以卫拉特法为中心(日文)
有关蒙古国西部卫拉特系集团的农耕与自我认同的预备考察(日文)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日文花样
智趣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