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

2013-03-23 13:32韩喜平
关键词:共同理想特色精神

韩喜平,崔 妍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伴随和主导着中国经济发展,彰显出意识形态特有的经济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就没有持续和深化的改革开放,更不会出现中国经济奇迹。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体系,符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立场出发,发挥其独特的经济价值,对推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作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当代中国经济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物质基础,需要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思想文化指引其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生动应用的理论结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已然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胡锦涛在十八大中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坚持和贯彻这一精神,推进当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科学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是辨明当代中国经济本质,确保中国经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需要。当代中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特色在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其内在地证明我国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指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全新事业,还处于不够成熟的状态,将长期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挑战。应该看到,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是一种正常现象。我国的经济体制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变迁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借鉴和吸收多元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并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可以削弱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指导地位,恰恰相反,不论社会思想和社会经济结构多么复杂多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始终都是中国经济的指导思想,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解除了近代中国经济的两难境地,使中国经济从被动西化向主动接受社会主义转变,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指导,整合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能够在积极应对多元文化思潮挑战的环境下牢牢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进方向。因此,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指导,才能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当代中国经济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目标在价值层面的本质体现,其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明确奋斗目标和凝聚奋斗力量。

“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找到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必须在自己所确认的发展道路上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中国近代历史的贫弱和屈辱与古代文明的辉煌与繁荣形成鲜明对比,中华民族摆脱落后与腐朽,走向富强与民主,已经成为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中国梦。资本主义强国之路与前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等道路尝试和惨痛教训,反证和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激励和指引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经济模式更加科学和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更加坚定和稳健;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更加提高和完美。有了共同理想和目标,就有了共同步调和行动,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取得的。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大发展,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历史过程,必须依靠全体人们的共同奋斗,这就需要用崇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3]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精神纽带,一切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甚至是将来代代中华儿女,不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能力大小怎样、思想境界如何,都可以怀揣共同的梦想和信念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思想基础,人民群众能够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经济健康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淡化经济行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趋利性,激发自身推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热情和活力。

三、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撑

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粹思想,时代精神是衡量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已经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同和信守的价值准则和思想品格,并深深融入到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之中,是其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

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的过程,更应该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经济精神、和谐经济环境与健康社会心理的形成过程。民族精神内在地批判和否定现代经济所存在的物质欲望和环境破坏,提倡把经济建设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成就,追求健康文明的经济发展观、经济生产观和经济消费观,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经济精神。民族精神的人文情怀和整体观念激励中华儿女充分发扬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在经济生活中从国家利益出发,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自觉调节利益关系、缓和经济矛盾、净化经济动机、提高经济信誉、维护生态平衡、汇聚中华民族气势磅礴的力量,塑造和谐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同时,中华民族在挫折和危亡时期所形成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面对和解决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风险,推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民族精神与经济发展的融合,是当代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表征。

当代中国经济已然处于经济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为使中国经济不再落后,不断改革创新,践行时代精神是重要途径。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的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集中体现在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方面。改革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精神推动当代中国经济进行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只有抢占科技创新这一制高点,才能抢占经济发展的先机,才能掌握经济竞争的主动权;只有经济制度创新,打破旧体制以及政治体制等相关体制对经济发展束缚,设立新目标、开辟新道路、活跃新思路,才能激发创造活力,取得新成绩。时代精神指导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是经济发展的唯一的主体性资源,是活的资源,”[4]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败。马克思说,“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5],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完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体制、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人的首创精神,是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时代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追求科学发展,时代精神引导中国经济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模式,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区域发展不协调,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质量和速度的全面进步。时代精神规划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成为了促进中国经济有序良性发展的驱动力,是中国经济繁荣的精神支柱。

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伦理道德保障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内在逻辑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革命道德精神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完美结合,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规范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供了重要思想道德保障。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在新旧价值和规范体系更替的关键阶段,“物欲化”、“粗俗化”、“躁动化”、“冷漠化”倾向严重,这既是社会不和谐的表现,又为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种秩序混乱和环境缺失。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对上述混乱和缺失进行弥补和矫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观念,秉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要求人们充分认同和相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树立强烈民族责任感,维护国家利益、增进社会福利,为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据有利位置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奉献力量。“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观念,体现“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把人民群众经济利益的得失作为评价经济发展好坏的基本标准,要求在经济建设中,始终把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作斗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观念,强调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具体地说明破除愚昧偏见,提倡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活力创新,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根本动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观念,是对勤劳节俭传统美德的弘扬,旨在引导和教育人们摒弃轻视和厌恶劳动的庸俗思想,养成尊重和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塑造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真诚服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观念,把经济活动升华为一种互惠互利、互通有无的互助关系,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树立共赢意识、平等竞争,实现共生共荣、共同发展。“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观念,强调诚实守信是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支柱,是经济互信的道德凭借。这就要求人们在经济建设中摒弃金钱至上、见利忘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固守诚信的良好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净化现代经济市场环境,维护和谐的经济秩序。“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观念,说明良好的守法意识是保障经济秩序正常和经济发展稳定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倡导人们树立守法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合法经营、接受法律监督,消除投机和欺骗行为,保障经济依法有序发展。“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观念,秉承不畏艰辛的精神,传递奋进不辍之气,戒除骄奢淫逸之风,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知难而进、奋发图强,发挥主观积极性、创造性,勤俭节约、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传统美德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丰富中国经济伦理道德的同时,保障了当代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先进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完美结合,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套从宏观到微观、从理想信念到道德规范的完整的价值体系,通过政治文化层面、理想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和道德文化层面,共同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经济硬实力的转变,推动中国经济快速迈向新阶段。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2]王俊,彭京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依据和意义[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6):109.

[3]李保忠,杨邦荣.科学把握共同理想的理论特色[N].人民日报,2012-11-16(17).

[4]刘涧楠,张瑞芳.论民族精神的经济价值[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6-1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3.

猜你喜欢
共同理想特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中医的特色
拿出精神
试论共同理想的当代价值意义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