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话语权探究

2013-03-23 13:32越,王
关键词:话语权实力话语

王 越,王 涛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当今世界正逐步走向多极化,在不同领域的世界主导权之争渐趋成为大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国家话语权建构和表达模式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国际社会中,国家话语权除了以经济、军事为基础的硬实力的较量外,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愈发突出,竞争也愈加激烈。在发展经济、稳固国防、扩大国际外交空间的同时,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于提高国家话语权,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维护和强大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国家话语权的内涵与表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话语”解释为“言语,说的话”。马克思指出:“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1]从实践论角度理解,话语就是一种关于语言表达和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国家话语权的内涵

话语与话语权既有关联,又有区别。从个体来讲,话语权是公民身份的一种象征。权利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从国家来讲,有人认为话语权是权力话语,或是话语权利,亦或是媒体控制权;有人认为话语权即是文化软实力;有人认为话语权即是硬实力。这些观点都不全面。在国家层面上,从国内政治角度看,话语权是指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种工具,以及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就公共问题表达观点立场的权力。从国际政治角度看,话语权则是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表立场、主张的资格,以及国家谋求参与世界政治格局、制定国际政治经济规则、引导世界主流舆论、传播国家价值观念等国际行为的权力。可以说,话语权应理解为一种国家行为权。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认为,国家实力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主要体现为经济、军事、科技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而软实力则是依靠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等而产生的吸引力。在国家话语权架构中,硬实力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要甚至是关键作用,但当硬实力不具有绝对优势时,国家软实力也可能发挥一些作用,其软实力的强大可以持续影响国家长远发展。话语与文化是统一的有机整体,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相互作用,会最大程度上提升国家话语权。

(二)国家话语权的表现特征

国家话语权的基石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二者构成国家话语权本质属性。

第一,国家话语权以硬实力为基础。在一个国家内部,话语权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之一,常表现为不同政治集团权力斗争的工具,获取政治利益的重要手段。在国际社会中,国家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追求最大化的国家利益,进而参与主导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秩序的国家活动。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国家话语权都以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为基础。

从本质上看,话语权是强权国家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一种投射和体现;从表现形式看,话语权主要反映了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硬实力的分配;从现实结果角度分析,国际政治斗争中国家硬实力的力量对比造就了话语权的差序格局。强权国家凭借强大硬实力,通过黩武主义使国家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把本国的国家意志以所谓的“客观真理”强行向他国渗透与推行,强行建构一个最符合其国家利益需要的国际关系秩序。

第二,国家话语权以软实力为保障。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战略博弈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语言学家克莱尔·克拉姆契曾说:“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2]在某种程度上,文化是国家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形态、民众精神信仰、民族凝聚力、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文化表达着国家的价值取向,文化更凝结着一个民族稳定的生活模式和国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社会状态;文化的命运就是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话语权是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产生的。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的强势文化渗透到他国,会影响其社会成员思维意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表达方式,改变国民价值取向等,进而影响主导控制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国家不再是唯一的文化交流的话语主体。文化交流的主体多元,既有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又有民众间的公众外交,民众的行为和公共外交中的表现都会对国家话语权的强弱造成影响。

二、国家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的相互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软实力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强国的标志之一是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文化软实力与话语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个拥有丰富文化软实力的国家,会更加具有强大的话语权。

(一)话语权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缩影

意识形态是由一个集团或一个国家以一种文化支持的关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想法,是一种价值体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传播中最基本的潜在力量无时无刻地存在着,而且在不断地改变受众的观点。当今世界多样性文化并存,不同的文化主体在国家话语权博弈中,因文化软实力反映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不同,得到认可的程度也不相同。在不同文化的较量中,强势、强权的西方国家通过舆论引导力量改变他国民众的“价值偏好”,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向世界传播。如果被他国民众接受,就会作为一种基本的世界观影响控制他国民众的思想意识,引导该国接受强权国家制定的所谓世界规则。随着信息传播国际化进程的加速,西方强势国家通过媒介帝国主义霸权,通过信息传播的不平等向第三世界国家传播本国的意识形态并得到强化,导致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丧失,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被西方价值同化。

(二)文化软实力体现国家价值观

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达到其在世界政治中所期望的结果,可能因为其他国家希望追随它,羡慕其价值观,以其为榜样,渴望达到其繁荣和开放的水平等。”[3]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或者政治导向能力,可以影响或者改变别国意愿。而文化的先进与否、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决定着话语权力的大小。当今国际关系中有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都以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做支撑。如2005年胡锦涛主席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和谐世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创新了中国的外交传统,使我国在对外交往中掌握了话语主动权。

(三)话语权以舆论控制影响社会文化

从社会学角度理解,话语权简言之即说话权,是控制舆论的权力。谁控制媒体,谁就掌握了话语权,也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在当代社会生态中,话语权就是指媒介在对受众群体产生传播效果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之音(VOA)用66个超大功率的发射台对全球广播。据统计,世界上大多数报刊发表的国际新闻,有90%来自西方“四大通讯社”(合众国际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国际社的新闻报道71%关于美国,9.6%关于欧洲,关于非洲的报道不到1.8%。媒介价值中无可避免的隐含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倾向性的价值观。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发展,媒介帝国主义的渗透和传播空间越来越广泛,发达国家的电视媒介迎合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消费需求,这种倾向性的价值观传播给受众时,会改变民众的价值取向,引导其接受媒介倡导的全部西方化生活方式。通过媒介影响起到了话语权的现实作用,控制了他国国民。

(四)文化软实力的扩展与话语权的提升相互促进

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即使不够强大,但只要国家具有足够的文化吸引力,也会拥有众多国家认同其文化价值并予以追随,自愿接受该国价值观的影响;反之,如果文化影响力不强、吸引力不够,即使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硬实力,也很难令他国民众臣服,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的结局就是明证[4]。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世界文化具有很大的贡献力,该国就会在国家话语权之争中赢得主动地位。文化有深度,话语权才有力度;话语权有力度,易扩张文化影响力;话语权的强势,更会促进文化的推广。话语技巧高超,加之高质量、高品质的文化内涵,会促进话语权更强,并有恒久的生命力。

三、增强中国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但是,与经济等硬实力相比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明显存在反差。中国当代文化缺乏一套独立自主的文化表达、交流沟通、文化解读和传播的理论和途径。“美国从一个大国变成强国再到超级大国,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他们赢得世界话语权的过程。中国现在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如何掌握话语权,是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5]当今时代是国家间文化软实力较量的时代。中国在继续增强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以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亲和力等软实力来赢得世界话语权,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以和谐世界观扩大中国话语权的国际空间

国际政治以现代政治文化为发展前提。中华传统文化始终强调“和为贵”,反对“霸道”“王道”等思想[6],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及时准确地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提升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2005年,“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谐世界”宣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和谐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创新。“和谐世界”扩展了我国的外交理念,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获得许多国家的共识,得到更多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我们要不断扩展其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提高在国际舆论中的引导能力,掌握外交中的话语权。随着中华文化向世界的广泛传播,“和谐世界”的构想也必然会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赞赏和支持。

(二)以文化吸引增强中国的世界感召力

中国文化以构建和谐世界的价值观,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国际政治文化吸引力,影响其他国家人民的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实现文化自强、提升国家话语权的必经之路。自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揭牌至今,387所孔子学院和509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已覆盖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与100多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议,以“文化年”、“交流年”为主题开展了各类大型国际文化活动;在海外已建成巴黎、柏林、东京等多个中国文化中心。这说明中国文化的力量正越来越受到国际认同和重视。随着中国文化的振兴与传播,世界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旺盛活力和无穷魅力。

(三)以媒介的广泛传播力扩展中国话语权领域

美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其实也是美国媒体从分散走向集团化的强势过程。艾森豪威尔曾说过“在宣传上花1美元就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实际上,美国的很多优势,甚至是国际利益,都是通过他们掌握的话语权获得的。在国际事务中,政府重视媒体,媒体充分合作,政府联手媒体增强公信力。媒介是对外传播中提升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当今世界,新媒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北京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媒介事件,电视媒体不仅让全世界数十亿观众看到了奥运盛事,而且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的崭新风貌,让北京聚焦在全世界的目光下,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进而深刻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舆论环境。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融合提升了文化传播力,2005年电视纪录片《故宫》向世界提供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文化符号,它激发了世界人民探寻中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热潮。

(四)以公共外交提升中国软实力话语权

公共外交属于国家核心利益,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公共外交是以增强国家“软实力”、促进国家利益为根本目标的新型外交形式。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公共外交已成为国家的战略工具,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提升这方面的“软实力”。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形态相互沟通融合,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发展模式,而且维持了世界文化发展的平衡状态。我们要更加重视文化交流与传播,提升文化感染力。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乔家大院》、《长恨歌》、《卧薪尝胆》等作品在西方国家的热播,说明中国文化传递方式正趋向多样化,通过输出更多的文化产品来潜移默化地传播国家价值观,以中华文化魅力提升软实力话语权。

(五)以文化竞争力增强中国话语权力量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6]。话语内含逻辑、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要素,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渗透力等特性。发达的文化可以充分发挥话语的特性。我们要不断丰富国家文化内涵,创新中国文化传播方式,拓展文化输出范围,以中华文化价值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国家话语权主导的国际空间。

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世界第一电视剧大国、世界第一广播大国、世界第一动漫大国……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主要文化产品的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加强原创作品生产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我国要不断提升中国现代人文与科学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力度,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发展,走向文化自强,不断增强中华文化感染力和国际吸引力,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竞争力,全力提升国家话语权的实际控制力和国际影响格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2]黄辉.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其途径[J].东岳论丛,2009(4):26.

[3][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3.

[4][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M].郑志国,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165.

[5]张国庆.话语权——美国为什么总是赢得主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66.

[6]陆翠玲.论马克思的中国文化观[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105.

[7]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N].人民日报,2012-07-01(1).

猜你喜欢
话语权实力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实力抢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