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文字表义特点之对比

2013-03-22 23:50:59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理据汉英范畴

闫 宁

(昆明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汉英文字表义特点之对比

闫 宁

(昆明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汉英文字的基本单位为汉字和英文词,这一层面的对比研究目前还比较少,但是根据中国传统语言学对于“字”的重视和中国现代语言学对“字”和“词”的反思,这一对比具有理论基础和可行性。英汉文字的构成都有层次性:汉字由独体而合体;英文词由简单词而派生或复合。它们在表义上具有理据性与无理据、形象性与语法性、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区别。而汉字的基本范畴化特征,更是其区别于英文词的重要特点。

汉字;英文词;对比

据《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一文中的统计[1],1977至2001年间,学术刊物发表关于汉英对比的论文共有1353篇,其中关于汉英词汇对比的有252篇,而汉英文字的对比却只有13篇。以往汉英文字对比的文章往往局限于文字性质方面的对比,偏重于宏观层面的思考。本文从汉字和英文词这一基本文字层面,采取了从汉到英,以汉语为出发点,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汉字字形分析和英文词构词分析来对比研究。

一、从汉字与英文词层面对比汉英文字的基础

从汉语本身的研究来看,中国传统语言学对“字”的研究意义极其重视。汉语对“字”的研究由来已久,刘勰的“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2]之言,已经指出了“字”的重要性,即“字”是造句成篇的起点,在汉语的组织结构中起着根本性作用。汉语的传统研究俗称小学,有文字、音韵、训诂三个分支,文字研究“形”,音韵研究“音”,训诂研究“义”。不管是文字、音韵、还是训诂,都以“字”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兼顾了形、音、义三个方面,以对字的形式和意义的分析为中心,对经典进行文化阐释。其次,中国现代语言学中“词”对“字”的替代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汉字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一直延续到《马氏文通》的出版。《马氏文通》以后,均质欧洲语(Standard Average European)中“词(word)”的概念被逐步移入到汉语研究里,中国现代语言学开始根据印欧语的理论框架,把“词”作为汉语研究的基本结构单位。但是,一些语言学家在研究实践中清楚意识到“字”与“词”的矛盾,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强调过“字”的重要性:

汉语中没有词,但有不同类型的词概念……汉语是不计“词”的。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中心主题。——赵元任[3]

词在欧洲语言里是现成的,语言学家的任务是从词分析语素……汉语恰好相反,现成的是“字”,语言学家的课题是研究哪些字群是词,哪些是词组。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因为本身没有这样一种现成的东西。——吕叔湘[4]

汉语基本上是以字为单位的,不是以词为单位的。要了解一个合成词的意义,单就这个词的整体去理解它还不够,还必须把这个词的构成部分(一般是两个字)拆开来分别解释,然后合起来解释其整体,才算是真正彻底理解这个词的意义了。——王力[5]

潘文国教授提出字与word对应的观点,他认为word是英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它们对各自所属语言的特点有着根本的决定作用。要进行英汉对比,首先要研究word和“字”的异同。他对二者的共性作了细致的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二者都是语言的天然单位;二者都是各自民族认识世界的基本单位;二者都是各自语言各个平面研究的交会点;二者都是在语法上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位置,是词(字)法与句法的交接点。这些观点说明了在汉字和英文word层面进行对比的可能性,是本文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汉英文字基本单位—汉字与英文词的分类与构成

(一)汉字的分类

古人在分析汉字构造和使用规律时,把它们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为六书,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本文中我们讨论的汉字范围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

汉字按照其结构又可以分为独体与合体。《辞海》中的解释是:“汉字的结构可分为独体和合体。独体是囫囵一个字,分析不开的,大都是象形和指事的字,如‘文'、‘中'等。”其中,象形字用一个完整的图形来表示某一事个物,是一个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不能够作偏旁分析,如“日、月、人、火”等。由抽象符号构成的指事字,如“二、三、上、下、本、末”等,是靠一些抽象符号,或象形字加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意的。在目前使用的汉字中,由象形字和指事字构成的独体字只占很小的比例,大多数汉字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形体组成的合体字。苏培成对7000个现代通用汉字作了认真分析,界定其中236个字为独体,仅占现在通用字的3.4%[6]。虽然在汉字中占的比重很小,但独体字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作为一个独立的字从古沿用至今,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又都同时能作为构件,以偏旁的形式构成合体字。

合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由偏旁构成。偏旁这个名称来自传统汉字结构学说,它是会意字和形声字的组成部分,或表义或表音。汉字的偏旁,大多本身还是一个字,如“日、月、石、田”等;但有些作为偏旁的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略有改变,这是以便于在组字中与其他偏旁更加和谐,如“人—亻”、“手—扌”、“心—忄”、“水—氵”、“刀—刂”、“犬—犭”等。会意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表意的字组合成的,它至少会有两个表意的偏旁,如“休”:“亻”和“木”,“取”:“耳”和“又”。形声字至少有一个形旁和一个声旁,前者表示该字的意思,后者表示该字读音,如“架”:“加”和“木”,“竿”:“竹”和“干”等。

(二)英文词的构成与分类

在英语中词素(morpheme)是语音和语义的最小结合体,它是英语词的组成成分。英语中的词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词素叫做“词根”(root),它们具有明确的语义,在单词中表达主要的意义,如:book,case,tele-,-phone,-gram。其中,有一部分词根可以单独使用,如book和case,叫做“自由词根”(free root)。还有一部分词根不能单独使用,称为“粘着词根”(bound root),如-phone,-gram等。第二类词素称为“词缀”(afx),要么只有语法意义而没有词汇意义,要么虽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在词中只表达次要的意义。词缀分为屈折词缀(infectional afxes)和派生词缀(derivational afxes),按照与词根连接的位置又包括前缀(prefxes)和后缀(sufxes)。英语单词可以分为简单词、复合词、派生词等;简单词由一个自由词根组成。复合词(compound word)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词结合而成,其每一构成部分都是可以独立成词的单位。派生词(derivational word)由简单词(自由词根)或粘着词根加词缀构成。

就数量而言,简单词在英语词汇中只占少数。根据统计,在名词中简单词占18%,在形容词中简单词占12%[7]。但是,简单词在英语词汇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英语的词汇结构来看,其基本词汇大多数是简单词,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另外,英语简单词还有着极高的稳定性和能产性。简单词是英语词汇中最稳定的成分,新的简单词产生比较少。简单词之间可以互相结合,组成为数众多的复合词;简单词也可以跟派生词缀结合,构成各式各样的派生词。从这一角度看,英语简单词具有和汉字独体字相似的作用,是产生新词(字)的重要组合成分。

三、汉字与英文词文字层面表义特点的不同

(一)理据性与无理据

语言学家索绪尔最早谈到语言中的“理据”,他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解释为“无理据的”,即符号与它的所指“无任何自然的联系”。然而他同时还指出:“只有一部分符号是绝对任意的;别的符号中却有一种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任意性虽不能取消,却有程度的差别:符号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论证的”[8]。英国的乌尔曼最早对语言中理据展开详细的论述。他提出,词的理据性主要包括三类:语言理据(即拟声理据)、形态理据和语义理据。乌尔曼把拟声理据称作“绝对理据”(absolute motivation),把形态理据和语义理据称作“相对理据”(relativemotivation)[9]。我国学者许余龙还从词义联系和文字书写的角度提出了文字理据[10](也可称为拟象理据)。词的文字理据表现为词的文字书写形式与词义之间的联系。表意文字由于采用一些“象形”、“指事”的文字符号,与所指往往有一些直观的联系。汉字象形和会意字“以形写意”,用字形去描述意义,字形与意义之间有着描述与被描述的关系,因而我们说汉字的独体字有着很强的理据性,这种理据性一直辐射到合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而英语简单词由于“以音表意”,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除去极少量的拟声词和象形词外,我们可以说英语简单词基本没有理据性。而简单词组合而成的英语复合词和派生词,才开始获得了形态理据和语义理据。

(二)形象性与语法性

独体的象形字主要代表具体的事物。而会意字除了部分代表具体的物质范畴之外,很多都表示动作、性质、心理活动等一些抽象范畴,这也是人类思维抽象化的结果。对于抽象的事物范畴,汉字无法以某一种形态来象其形或指其事,从而不得不采用以多种形态“会意”的方式来表达,如动词“休”,以“人”和“木”模拟人在树下休息的形象,来表示“休息”之意;再如“杳”,将“日”形放在“木”形下面,用“日”被“木”遮挡的形象让人领会出“昏暗”之意。通过这些方式,以各结构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意会出形容词或动词的抽象意义。在会意字中,几个不同的字符往往组成一种比较复杂的画面,记载某个瞬间的动作或状态,就像照片一样。至于形声字,因为构成其组成部分的偏旁可以是象形、指事、甚至会意字,所以其形象性也是一脉相承的。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形象性和画面性在从象形字到句子乃至篇章的整个汉语结构中一而贯之。诸如“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类的句子都只是单列几个名词,描述一定的场景,让人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体会特定的意境,其表现手法与会意字“以形会意”之表意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是汉民族形象思维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相比之下,在英文中,用于记音的拉丁字母线性组合从而构成的词素具有自身的意义,但是在组合表达时,却必须通过历时的发音表达出来,也就决定了其构形也只能是线性的。线性的结构无法利用形象的多维描摹来表达意义,所以只能通过语法形态的变化将词与词之间的区别性意义叙述出来,从而必然决定了其语法性。而表现在复合词和派生词的词素组合结构上也是如此。

(三)模糊性与精确性

汉字的模糊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合体字上。首先,一些合体字中,其偏旁之间的语法关系不明确,其内部构件之间的联系和所表达的意义,可以令人产生多种理解,只有通过主观意会去把握。如:拿,可以看作是动宾关系:合手为拿;但是如果理解成主谓陈述关系:手合为拿,也讲得通;烦,我们可以理解为,像火烧头顶,但是理解为头顶象着了火,也说得过去。另外还有一些合体字的偏旁之间不存在严格的逻辑语法关系。仅从偏旁构件的表面意义看来,与整个字意义的联系比较隐晦,较难理解;或者字面上偏旁组合得到的意义,不能涵盖整个字所表示的意义,这时往往要通过推测联想才能获取正确的字词意义。比如:

件,分也,从人从牛。牛,大物,故可分。意为:分,分别。

伏,司也。从人从犬,司,今之饲字。意为:守候。

以上两字都是一人与一动物形象的同置,从字面看不排除多种理解,如:牵牛的动作、喂养动物的行为、人与动物的关系等,但是,偏旁与整字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主观选择性。这两字分别表示的是人不同的两种动作:分割牛和饲养犬。相比之下,英语的合体词中,每个词素之间的关系都有比较明确的语法关系相对应,很少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词素之间的组合语法结构以及意义关联也都较为严密和明确。相对来说具有更高的精确度。这种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区别不仅表现在文字中,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整体上都有明显的体现。潘文国就曾指出,汉语中“多意义空灵的形容词。讲得好听点是重在传神,讲得不好听点就是意义含混。比如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量的联绵字,意义常在可解不可解之间,看起来很形象,很生动、很美,但实际上不知讲什么。例如‘嶙峋、琳琅、窈窕、宛转、脉脉、凛凛'等等,都只能意会。由此而形成的中国文学作品的描写也往往空灵不着边际,仿佛呼之欲出,但实际上各人心目中的模样都不一样……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充满了这种空灵之美,进而到中国的小说中也是如此。”[11]这种语言特点差别的根源也在于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如季羡林先生所说:“语言之所以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分析,分析,再分析,认为可以永恒地分析下去。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其特点是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综合的东西往往有些模糊性。世界上任何语言都难免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而汉语更为突出。”[12]

四、汉语文字的基本范畴化特征

汉字结构构成中的基本范畴化特点,是区别于英文词表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进行认知和概念化的独特视角。

(一)基本层次范畴

客观世界的组成事物林林总总而又千差万别。人们要去区分和认识杂乱无章的事物,人的大脑要去充分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储存和记忆。所以,人们需要从千差万别的客观事物的特点出发,先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判断,对其进行定位和分类,最终形成抽象认识。这种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过程通常被称为范畴化(categorization),其结果即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范畴系统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其层次性,上位的范畴高度概括、相对抽象,下位的范畴层次则更加具体。在这些抽象度不同的范畴层次中,有一个中间层次在人们的心理中占有极其突显的地位,在这个中间层面上人们观察区分事物最容易最直观。因此,在人类的概念层次中,最重要的不是较高层的范畴如“动物”、“家具”,也不是较低层的范畴如“哈巴狗”、“弹簧床”,而是位于中间层次的范畴如“狗”、“床”等。认识区分狗和床要比认识区分不同种类的狗和床更加容易。这一等级范畴被Brown和Rosch等定义为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 category)。基本层次范畴中包含着那些出现频率最高,区别特征最明显,被人类命名和认识最早,名称最为简洁的事物。这一范畴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区分最基本的心理依据,是认知的重要参照点。以基本层次范畴为基础,向上可以扩展为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y),向下扩展为更具体、概括性较少的下位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13]。

(二)汉字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偏旁

偏旁主要是由独体字转变而来的,那么是不是古汉字中所有的独体字都能转变为现在的偏旁?答案是否定的。什么样的独体字才能转变为偏旁呢?根据对《说文解字》540部首的分类[14]:与人体有关的部首占186个;表各种器用的188个;与动物相关的有59个;与植物相关的29个;表自然界(天文、地理)的44个;表数目的有12个;表干支的22个(即大多为对人体、器用、动植物或自然界现象的描摹)。可以看出,这些部首都是有关古人生活的基本层次范畴。首先是人体(如亻、女、男、儿部),根据认知心理学,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采取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发散到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人由认识自己从而逐步认识世界,自身的生理构造和身体经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映在汉字上,人体的各种姿势(如立、止部)、人体的各器官尤其是那些频繁作用的器官(如页、心、耳、口、目、手、足部)以及它们的某些常见动作(如扌、彳、辶、走部)都会成为重要的构字元素。其次就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器用(如衣、巾、革、刀、斤、皿、火、米部),自然环境(如日、月、风、雨、土、山部)还有动物(马、牛、羊、犬、鸟部),植物(如艹、木、竹、禾部)等。基本范畴词在认知中具有突显地位,起到重要作用。它的主要特征包括:第一、高识别性。基本范畴词所代表的事物处于基本层次范畴,名称最简洁、区别特征最明显。在形式上多词形简单、音节较少、不可再分;第二、高使用率。人们在指称事物时更多地选择使用基本范畴词,所以在特定语言的词汇中其使用频率最高;第三、强构词能力。基本范畴词虽然数量有限,但以它们为基础利用构词手段能组合出无数表示其上位或下位范畴的词汇。,所以,人类认知的基本范畴给汉字的偏旁化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的基础,没有基本范畴就不可能有汉字的偏旁化。汉字偏旁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认知领域范畴化的过程在汉字字形上的反映。只有那些代表汉人认知基本范畴的古独体字才能演变为现在汉字中的偏旁。

(三)汉语文字的基本范畴化

语义是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认知的结果。用基本层次范畴来作偏旁构件,使汉字具有直接表明事物范畴类别的功能。汉语的组词和造字原则是一致的。汉语在构词法层次上也往往用基本范畴字作为类别标记,在它前面加上表示区别属性特征的字词来组合成新词。比如酒可分为不同的下位范畴: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等。它们都是在基本范畴字“酒”的前面加上表示属性特征的字词合成的。再比如“树”,可以进一步分为:松树、柏树、榆树、柳树、杨树和梧桐树等,也都是在基本范畴词“树”前面加上表示属性特征的字词合成。而在英语中,这些词大都有单独的词来表示,看不出它们所属的基本层次范畴。这种构词法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名词之中,动词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王寅、李弘[15]总结说:在中国人眼里,不管怎么“哭”,都是一类的动作,或者如何“笑”,也同属一种行为,它们可划归在一个范畴之中,若要表示不同的哭法或笑法,只需在其前加上表示区别特征的字词即可;而英语中在“哭”和“笑”这两个范畴中,不同的哭笑,要用不同的具体词来表达,如:cry、哭,wail、恸哭,howl、嚎哭,squall、大笑,smile、微笑,gufaw、狂笑,jeer、嘲笑,sneer、冷笑,giggle、咯咯笑,grin,等等。“汉语的这种构词方法充分体现了‘属加种差'的逻辑性和以少量字词表达大量事物的经济性。”[16]另一方面,英语中以基本范畴语来构词的现象虽不及汉语范围广、频率高,但英语构词时有一个独特的方式,注重词的词类语法范畴属性,广泛使用后缀表示词性,如表示某概念的词具有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等性质,在构词中更多地使用了“词性语法范畴法”。但汉语缺乏这类表示词性范畴的标记。

综上所述,汉语文字表义具有理据性、形象性与模糊性;而英语文字表义具有无理据、语法性与精确性的特点。以基本范畴化来表明事物范畴属性,更是汉语文字区别于英语文字的显著特点。汉字和英词这一层面的对比,符合汉语不同于西方表音文字的语言特点,可以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加深我们对于汉英文字特点,特别是表意性所带来汉语文字特点的认识。

[1]潘文国.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J].世界汉语教学,2002(1).

[2]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 1982:177.

[3]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商务印书馆,2002: 905,908.

[4]吕叔湘.语文常谈[M].三联书店,2008:48,54.

[5]王力.实用释义组词词典[M].北京华文出版社,1982.

[6]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0.

[7]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5.

[8]Saussure F 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67,130.

[9]Ullmann 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Oxford:Basil Blackwell,1962.

[10]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137.

[11]潘文国.语言转向对文学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 2008(2).

[12]季羡林.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4]班吉庆.《说文》540部义类研究略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15]王寅,李弘.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对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16]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280.

Comparative Study on Expressiv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English Words

YAN Ning
(School of Humanities,Kunming College,Kunming 650214,China)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er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di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English words.However,the comparison has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feasibility.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English words has similarities but with diferent levels.Diferent expressive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motivation and non-motivation,visualization and grammar,vagueness and preciseness.Chinese characters are also characterized by basic-level categories.

Chinese characters;English words;Comparison

H03

:A

:1008-2395(2013)02-0047-05

2013-01-17

闫宁(1980-),女,昆明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理据汉英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16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语言与翻译(2015年1期)2015-07-18 11:10:08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标点符号产生的认知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