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社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2013-03-22 23:50:59冯文艳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义工志愿志愿者

蔡 静,冯文艳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义工社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蔡 静,冯文艳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义工的社会认同作为最重要的公共行政理念和价值观准则,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公平、建构社会资本、倡导社会融合等重要功能。研究义工的社会认同,有助于深入挖掘公民精神,为志愿服务的日常化、制度化、持续化提供有益思考。影响义工社会认同的因素主要有:人们对义工的认知错误;义工本身的内在特质;志愿活动的行政指导;志愿服务舆论宣传不力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义工;社会认同;影响因素

义工①Volunteer也被译为“志愿者”,与义工、志工等没有明确的分别,是人类一种爱与关怀的自然行为。只不过,“志愿者”团体活动较多,而“义工”更讲究个人奉献,既是义务工作的“义”,也是道义的“义”,核心精神都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中国大陆最早使用的是深圳市义工联。在国外发展由来已久。它最早起源于西方19世纪,工业文明的大发展产生了诸如贫困、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有道德水准的智识群体,包括学者、学生、有爱心和利他精神的有闲阶层、有先进思想的商人等,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到慈善事业和社区服务当中。义务扶贫救困,是义工最早的雏形。此后,义工服务逐渐扩大到慈善、环保、教育、妇女、儿童、社会福利等事业。实践证明,作为国家功能和市场功能的补充,义工服务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公平、建构社会资本、倡导社会融合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在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志愿服务活动几乎家喻户晓,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如1998年,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56-62%的妇女每志愿服务通常指行为人自愿、合法,以不图物质报酬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的社会事业。但在我国,“义工”这一称呼是最近几年人们才熟悉起来。十几年前,如果有人当了义工或参加了慈善捐赠、社会救助等行为,那么,人们会对他们的做法有所怀疑,“他们要么怀着什么不轨目的要么这些人就是傻子”。即便是家里人,也不想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义工,因此,当他们登记报名时,基本不留家里的电话,等等。实际上,这里涉及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义工的社会认同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因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建立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认同。社会认同作为最重要的公共行政理念和价值观准则,可以降低政府对创建和谐社会的成本投入,可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在当前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培育和提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并使之制度化、持续化、日常化,显得尤为重要。而义工的社会认同从横向说,就是扩大志愿行为持续发展的微观社会基础,从纵向讲,就是夯实志愿行动日常化、持久化的根基。所以,研究义工的社会认同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公民精神,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相符合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提供思考,对正处在探索阶段的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认同的概念辨析及意义

“认同”,源于拉丁语“idem”,意为“相同的事物”,原属哲学范畴,后为心理学借用。《社会学词典》认为认同“是模仿者认识到被模仿者的那种事情和行为的意义、价值,而产生了一种喜爱的情绪、类似的体验、相同或相似行为的活动。它是模仿达到了内在的更深的层次,已经不是感情的具体化阶段,而是经过大脑思维加工从而达到抽象化程度。”《社会心理学词典》则认为,“认同是表示个人同他人的一致关系,是把他人的目标和价值看成是自己的目标和价值的过程。认同是进一步或深层次的模仿,是学习行为内化的历程。”

在社会学领域内,社会心理学首先给“社会认同”下了定义,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属于某团体的一种认识,伴随着其对身为该团体成员而凸现的一些价值感或情绪”(Taifel,1978),也就是“个体知晓他/她归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且他/她所获得的群体资格会赋予其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从此意义上讲,社会认同首先是与群体不可分割的,个体是无法单独存在的;其次,社会认同是与社会角色紧密相连的,当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志愿者、父母、高尔夫爱好者、教授)被个人化而变成自己的那一刻,就是认同的过程,即个体自我结构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特殊认同。与Belk(1988)自我、全我观点相比,社会认同观将自我分成不同的个人角色。个体有相当明确的社会自我,他们重复着每一个社会角色。因此,社会认同的显著性是重复相关角色行为的最重要指标。

同时,个体通过社会分类产生了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的基本认同观。之后,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沟通也能产生从众的社会心理行为,从而形成了对内群体的吸引或者对社会的吸引。透过社会认同理论与社会分类理论,社会认同提供给人们一种群体成员感知、态度和行为效果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自我在群体方面的考虑越多,他对群体的认同感越强,他的态度和行为受群体成员资格的控制程度越高。这种观点对于理解义工的志愿行为和义工活动的持续认同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影响义工社会认同因素分析

(一)人们对义工(志愿者)的错误认知

志愿(Volunteering)的内涵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人对于义工的含义存在不同的理解。在西方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志愿者是职业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强制法律驱使的人们的努力”,其目的在于改进社会,提供福利。理查德·庞德认为志愿者是指不受法律及其他任何形式的强制,自愿提供服务的人(Richard Pound,1999),侧重提供志愿性的服务;玛丽亚等人认为志愿者是将其余暇时间或知识贡献给服务于他人的有益活动,而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人(Maria,1999),侧重无偿性;也有的既强调自愿性又强调无偿性:认为志愿者是不期待任何金钱或物质回报,自愿选择将其时间、精力、技能、经验、服务和支持奉献给一个组织的人。在中国,主要指那些不为任何物质报酬,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而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特长和力量的人,更强调自愿性、利他性、道义性、广泛性。

虽然国内外学界对义工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存在着某些分歧,但他们的共性特点都是自愿的,无偿的、利他的。然而,这几个特点却造成了人们对义工及其服务的错误理解和认知。一些工作人员还停留在对“为人民服务”价值观念的狭隘理解,认为报名参加志愿者就是不计个人利益得失来提供义务服务的,因此把志愿者当成免费的劳动力,对志愿者工作的轻视给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带来极大的伤害。还有一些义工在孤、老、寡、残提供服务时,周围的居民不理解,亲属也干涉,总是以为义工是借免费服务为名推销产品或介绍有偿服务等。

(二)义工本身的内在特质

义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虽依托于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但是这个群体并没有强烈的任务使命,不以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而且这一群体参与时间有限、参与动机不确定和个人依赖性不强,因而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1)社会地位不确定。在本质上他们是矛盾的,既是一种工作,是体制内为他人提供的服务,同时,它又是一种休闲活动,在自己方便时做事,个人因此也得到了回报;(2)不确定的成员关系。大多数义工由于工作责任的不确定,谁是或谁不是组织的成员都不了解;(3)在组织中的角色不确定。他们既是组织中的成员,也是为别人提供劳动的工人,还是组织的客户,这就决定了组织角色的不确定;(4)义工活动的管理不确定。由于义工没有劳动报酬,他们并不象营利性组织那样依赖自己的组织,他们可以自由地、较为独立地、甚至是极富癖性的方式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义工可以随时加入或脱离组织,对义工活动的管理是很不确定的。他们的这种特质,使其缺乏广泛性和群众性基础。

(三)志愿活动的行政指导

根据赛拉蒙的分析,志愿活动发展的动力有三个方面:来自基层的主动积极的热衷者(beloved);来自体制外的(outside)从事志愿活动的公共和私人机构;自上而下(above)的政府政策[2]。虽然赛拉蒙关于志愿工作的动力机制的概括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是在中国,义工的生存与发展是有其特定的存在条件的。在中国的现阶段,来自政治系统和政府的支持,对志愿活动象征符号的推广,不仅生产着崇高,而且是志愿活动和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者[3]。其弊端表现为:一是缺乏一个健全的免税机制。按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个数字一直是偏低的,抑制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二是义工组织建设还不完善。义工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应该做“市场不为,政府不能”的事情,而目前我国的志愿服务组织基本上还是政府部门的延伸。浓厚的政府色彩,多少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

(四)志愿服务舆论宣传不力

许多国家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既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制度,但更离不开全社会以志愿服务为荣的社会风气。因为志愿服务毕竟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动,如果在公众心目中没有对志愿服务观念的认同,社会不能给义工之举应有的尊重和褒奖,志愿服务事业很难有所成就。而在我国,社会对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方法简单。同时,中国的世俗价值心态、社会舆论评价系统对个人的义工行为缺乏积极的价值评估和舆论支持,难以令志愿者体会到应有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抑制了人们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的热情。

三、加强义工社会认同的建议与对策

如何提高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层面的认同:弘扬义工文化,大力倡导“感恩”意识,培育义工组织成长的社会文化基础。

全社会要大力挖掘深埋已久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资源,充分发挥儒家仁爱与善举和佛家的慈悲为怀,让“慈善之心,人皆有之,方便则行;义工之心,人皆有之,方便则行”,使爱的链条不断传递,让爱充分苏醒。为此,应大力弘扬义工文化,积极宣扬义工美德,树立义工典型,引进表彰奖励机制。

1.培养慈善习惯

从社会实践的视角来看,志愿参与可以被解释为惯习,是一系列日常惯例、习惯和实践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培养慈善惯习,一靠家庭,二靠学校,三靠各类慈善公益组织,四靠媒体的引导。慈善惯习需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现出来。

2.奖赏表彰机制

表彰机制作为一种社会评价和社会记忆,也是要让广大社会成员在心中记住那些为社会做出无私奉献的人们,进而形成某种吸引力,产生“见贤思齐”的效应[4]。这样的表彰最具公共性,是对义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价值的肯定,提高了义工的声望和地位,从而使志愿服务事业成为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二)政府层面的认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志愿服务中政府的行为,大力培育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是社会活力迸发的体现,也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与中央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相一致,而且也为当地城市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所以,一般来说,政府是较为支持义工活动的。

1.精英领导的关怀

领导人的问候或参与,是义工组织的制度性支持。在中国,政府领导或企业领导能够参与义工组织中来,除了是给义工“面子”外,还因为他们的出场可以发挥较大的光环效应或名人效应,从而使自己也有面子。

2.政府行为的规范

虽然从本质上来说,志愿服务是非政府行为,但中国目前公民社会尚有待发育成熟的条件下,政府仍然存在着越位或不到位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义工活动的开展。政府应由全能的政府转向引导型政府,政府与义工组织要合作互动,政府要让渡部分空间,使志愿者组织充分发展。从政策、法律法规、资金、场地乃至公益文化的缺失等,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着力培育,并对其加强评估与监督机制。

(三)媒体层面的认同: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发挥舆论宣传。

义工是利用业余时间奉献自己的技能、金钱或精力的。也就是说,义工是通过社会生活而非职场生活中表现其内在的价值。如何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无非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媒体舆论的宣传;二是义工自己的宣传。媒体作为社会权力的无冕之王,其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对外传播性,即公共性,通过媒体,人们了解了当下所发生的事件,而当某一事件被不同的媒体争相报道时,很自然它就成了公众关注的话题,从而加深了公众对该事件的认识程度。因此,媒体舆论的宣传将更加有利于个体价值的充分展示。正如中国前总理朱镕基曾给《焦点访谈》节目题词所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所以,义工组织发挥社会舆论的宣传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的人做善事。发挥榜样的辐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为挖掘慈善之源,扩大爱心链提供了平台。此外,开展必要的宣讲活动。义工组织演讲团,深入各大学校、企业等地进行宣讲,以传播义工理念和义工事迹。

只有从上述几个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发挥社会认同这种粘合剂的作用,团聚了义工不断地复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志愿服务长期化、制度化、日常化,最后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9.

[2]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7-25.

[3]罗峰.社区志愿者组织与社区公共治理——以上海市G街道为例的个案研究[C]//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43.

[4]王思斌.略论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C]//田玉荣.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6.

Analysis on Infuence-Factors for the Volunteer's Social Identity

CAI Jing,FENG Wen-yan
(College of Marxism,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116023,China)

The volunteer's social identity,as an importa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cept and a value criterion,has functions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promote social civilization,develop 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equity,build social capital and promote social integration.The study of volunteer's social identity is consecutive to tap the citizen spirit,providing useful ideas for routine,institutionalized and sustainable voluntary services.Infuence-factors for the volunteer's social identity include cognitive errors on volunteers;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volunteers;administrative guidance of voluntary activities;inefective propaganda of volunteer services,etc.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m.

Volunteers;Social identity;Infuence factors

C91

:A

:1008-2395(2013)02-0104-04

2013-01-19

蔡静(1972-),女,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主要从事发展社会学、志愿服务等研究;冯文艳(1979-),女,大连海洋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德育研究。

基金课题: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规划一般项目(2009A159)

猜你喜欢
义工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 10:50:25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现代苏州(2019年18期)2019-10-15 08:49:46
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
我要当义工
爱心“义工”
完美义工进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