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科研素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分析

2013-03-22 23:50:59杨金华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素养大学生

李 杰,罗 洪,杨金华

(1.大连大学 人文社科处,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市奥林小学,辽宁 大连 116033)

培育科研素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分析

李 杰1,罗 洪1,杨金华2

(1.大连大学 人文社科处,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市奥林小学,辽宁 大连 116033)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关系到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我们对大连地区相关高校的调研,大学生对参与科学研究有着强烈的愿望,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但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科研态度还须端正,科研过程还需要教师指导。高校有着丰富的科研资源,通过加强对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科研素养;就业能力;创新

由于多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上百万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造成国家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关系到上百万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安定。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一、培养科研素养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一般来说包括基本的素质和能力、专业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水平[1]。这三种能力要全面协调的发展,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是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高等学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培育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而提升就业质量具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科研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增强就业能力

培育大学生科研素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己主持学生科研课题,不仅可以让他们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奋努力的品格、团队合作的意识、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实践动手的能力。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资料收集、信息整理、了解科学前沿,同时理工医学科需要在实验室不断的实验,有时还必须连续几天持续观察,有时近乎相同的工作需要重复做很多次。人文社会学科需要深入社会调研,接触不同的人或事,有些人配合,有些人冷脸,回来后还要对实验或调研数据进行计算、归类、分析,直到最后修改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整个过程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而且还需要团队合作,在这个科研团体里,每一个人都是重要一环,每一个人对这个整体的团队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这样一个科研实践的全过程中,对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会有重要的帮助。

(二)培育科研素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专业素质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工作的两个最基本内容,培育学生科研素养,让学生参与和了解科研活动,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对师生的专业知识掌握都是彼此促进、相辅相成的。

1.科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了解学科前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日渐增强,人们对大学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科研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实际案例,使教学内容直观化,令学生产生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学教师如果不做科学研究,就不会掌握该学科的最新进展,知识更新慢,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必须要有科研作为支撑[2]。

2.教学带动科研,以本科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高校的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中,教学是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学习和对内容再消化再思考的过程,鼓励教师长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开展科研工作,可以实现“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培育科研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就业

创新能力的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国还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而没有大量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作为储备,何谈创新型国家?科学研究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创新,科研从来不是在前人已走过的道路上重新漫步,而是在悬崖峭壁之中发现新的路径。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及传统大学的教育体制,一直都是满足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也都是在应对着各种有着标准答案的考试,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多会一味的接受知识,而不会去独立的思考和创新。很多刚参与科研活动的同学,既不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现状、也不知道国内外著名的学术刊物、更不会独立地查阅文献和有效信息的收集整理,这些都需要在有经验的科研导师的指导下慢慢的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尽早地开展大学生的科研素养的培育,可以为有潜质的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空间,一个亲身了解、体会创新、原创性工作的机会,一个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契机。通过科研实践,可以让他们体会到科学研究的精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为他们今后的科学探索、创新奠定基础[3]。

同时我国各级政府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参与科研创新,会使他们在科研过程中领悟到科技创新的精髓,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外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进行有意识的科技创业探索。有了创业的新点子也能及时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而且高校专业设置齐全、人力资源丰富、青年学生创新激情高涨,所以完善的学生科技创新培育机制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科技创业的热情,结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现状

我们这次研究主要针对大连地区部分高校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对教师主要以访谈的方式,对学生采取无记名式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70份。主要调研高校包括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和大连艺术学院。根据我们的调研,现阶段大学生科研素养的现状主要是:

(一)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意愿的调查

在调查中,有参与科研活动意愿的学生占91%。但对本校开展的学生各类创新活动情况、奖励政策比较了解的只有45%,学生对本专业教师科研活动了解的只有8%。对学校开展科研创新教育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7%。这说明学生有着比较强烈的参与科研活动的意愿,但学校对于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途径并不清晰,导致很多学生对科研政策、教师主持的科研活动了解不充分,整体满意度并不高。

(二)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情况的调查

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科学研究活动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60%。其中主要以大一、大二的学生居多。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的占5%,参加学生创新课题、各类工作室、创业大赛、建模大赛等活动的学生占35%。学生自己会定期阅读本专业学术期刊的占37%,偶尔阅读的32%,从不阅读的占31%。从调查结果来看,高年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整体水平还比较乐观,但科研意识、学术积累的水平还有待提高,这点从是否经常阅读本专业的学术刊物比例就能看出来。

(三)大学生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的调查

已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中,所研究的选题由教师指定的占42%,由教师给出方向而后双方商讨确定选题的35%,完全由学生自己选题的占23%。这说明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高。对科学研究步骤不清楚的学生占72%,30%的大学生没有接触过课题申报书,不知是何物,90%的学生对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感觉非常困难,这些表明大学生对科研的具体步骤、过程不甚了解,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四)学校开展学生科研活动情况的调查

通过我们对相关高校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大连作为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展学生科研创新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比较丰富的。如大连大学从2002年开始就设立了“本科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至今已有11年。2012年共有校级立项130项,院级立项148项,资助经费达到近30万元。同时大连大学还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奖励办法,每年对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大赛获奖、学生发表论文、文章及作品均进行奖励,2012年合计发放此类奖金161925元。东北财经大学为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定期举办“博士生导师论坛”、“著名学者论坛”,2012年11月和12月就举办高质量的学术报告17场。这些活动不仅启发了学生学术思维,增进了学生与专家的交流,还活跃了学校的科研氛围。辽宁师范大学针对学生设立了开放实验室项目和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2011年分别资助了67项和55项。同时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宣传、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相关部门主办的如“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科研创新活动,大连高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培育科研素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对策

培育大学生科研素养,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在政策制定、培养计划、教学方式、科研体制等很多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根据调研时所发现的问题,依据现有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其主要对策有:

(一)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提供良好的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制度环境

对政府设立的各类科研项目在评审时可以审查项目组学术梯队是否合理,是否有相关学生参与,将项目研究能否培养学生作为立项的标准之一。同时项目资金的使用应适当放宽对学生劳务费支取比例的限制,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但也应加强对项目经费使用的审计和监管。同时还可设立专门的学生科研创新课题或组织相关的科研成果评奖,以推动各高校开展科研素养培训的积极性。对大学生创业,政府也要做好培育和扶持工作,如大连市在四个主城区都建立了的大学生科技孵化基地,推出了减免租金、简化审批手续、税收优惠等政策。其中沙河口区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成立于2009年,成立以来共吸引近2000个大学生申报创业项目,扶持431名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累计发放大学生无偿创业资金3000余万元,带动和安置6000余名大学生等人员实现就业,在全国各高校建立72个“创业苗圃”,成为东北地区大学生创业的聚集地。

(二)学校领导要重视,积极做好学校的配套工作

1.学校要建立相关的工作协调机制,此项工作涉及面广,涉及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人事处等相关部门,同时还要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出台系列的鼓励师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政策,为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提供制度保障。

2.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宣传和科研动态定期汇报机制,在科研活动开展前要广泛动员,提高认识,要把宣传工作做到院系、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把政策讲准,办法讲明,并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等宣传工具全方位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建立科研动态定期汇报机制,让师生了解身边的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动态,互相促进。

3.学校应当探索将教师尤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创新工作作为进一步的职称评选、年终绩效考评的硬性指标予以考核,同时,完善学生毕业论文、教学实践等环节的设计,以期能建立与科研素质培养更加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优化环境,多形式提供科研教育平台

1.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模式,增设相关课程,提供便捷的选修渠道,加强大学生科研的通识教育。如大连大学、江苏大学等都设立了创新学分制度,学生毕业前必须修满额定的创新学分,否则不予毕业。

2.鼓励大学生多渠道参与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的实践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邀请相关学者、专家、企业家到学校讲学,介绍科研智慧和创业历程,交流经验,通过系列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意识,形成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

3.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节,对大学生的优秀成果进行评选和表彰,举办各类的科研竞赛、学子论坛等活动,全方位提供展现学生科研能力的舞台。

(四)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难,而地方高校的科研水平普遍还比较弱,如何更好地促进地方高校学生科研素养的形成,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开展科研素养教育的重点还在于其学校自身定位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地方高校还是以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为主,培养学生偏于实践能力的塑造。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则更多的还是重点大学的责任。基于这个定位,地方高校开展学生科研素养教育应与地方经济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应用能力和实用性的培养。

[1]杨磊,邬承斌.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作为就业能力信号的博弈分析[J].经济师,2012(1).

[2]陈新景,何俊华.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3]向延平.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现状、问题与培养[J].高教论坛,2011(1).

Analysis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Research Quality and Improving Their Employability

LI Jie1,LUO Hong1,YANG Jin-hua2
(1.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2.Aolin Primary School, Dalian 116633,China)

The employ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related to their employment rate and the quality.This paper,through the research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Dalian,fnds that the students have strong desire to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practices.They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all kinds of contests or competitions related to innovation or entrepreneurship.However,their research capac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ir attitude toward the research has to be corrected,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needs teachers'coach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bundant research resources;therefore,it is an e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y cultivating their research quality,basic quality,professional quality,and innovation ability.

Research quality;Employability;Innovation

G4

:A

:1008-2395(2013)02-0142-04

2013-03-01

李杰(1982-),男,大连大学人文社科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研管理研究;罗洪(1966-),女,大连大学人文社科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研管理研究;杨金华(1981-),女,奥林小学教师,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基金课题: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W2010067、W2010062)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素养大学生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