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虹,李佩玲,邹寒雪,王红丽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哈尔滨 150086)
患者,39岁,孕1产1,月经史:初潮13岁,月经周期:24 d,经期10 d,末次月经:2012-07-24,主因“腰痛、下腹痛伴月经不规律半年”于2012-08-15入院。患者2006年曾因子宫肌瘤于当地医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患者自诉医生告知其肌瘤剔除后未自腹腔取出(具体原因不详)致肌瘤残留于腹腔,患者未予重视。患者于半年前开始出现腰痛、下腹痛伴月经不规律,2个月前于当地医院行彩超检查示:多发子宫肌瘤,最大者位于前壁,大小约2.1 cm×1.8 cm,双侧附件实性肿物,宫颈纳氏囊肿。入院后查体:体温36.1°C,脉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80 mmHg,妇科检查示:外阴良, 阴道畅, 宫颈多发纳氏囊肿, Ⅱ度糜烂外观, 宫体增大约手拳大小, 表面凹凸不平, 质硬, 双侧附件区增厚。入院初步诊断: 子宫肌瘤、 双侧附件肿物、 盆腔粘连。入院后复查彩超示:子宫大小约59 mm×54 mm×61 mm,近宫底右前壁可见多个形态不规则低回声实性占位, 大小约35 mm×32 mm;左卵巢大小形态正常,左附件区可见77 mm×41 mm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低回声实性占位,似有多个占位融合而成,与子宫关系密切;右卵巢大小形态正常,右附件区可见多个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低回声实性占位,与子宫关系密切,最大为57 mm×40 mm。入院后第二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增大, 大小约6 cm×6 cm×5 cm, 表面多发肌瘤结节,子宫前壁与膀胱底部紧密粘连,于粘连处触及膀胱底部肌瘤结节数枚, 最大者直径约3 cm, 双侧阔韧带内触及肌瘤结节数枚,右侧最大者直径约6 cm, 左侧最大者直径约4 cm, 子宫后壁与乙状结肠粘连,于乙状结肠表面触及数枚肌瘤结节, 最大者直径约4 cm,双侧卵巢输卵管未见明显异常,遂行子宫次全切除术,盆腔粘连松解术,膀胱底肌瘤、阔韧带肌瘤、肠间肌瘤切除术,肠修补术及膀胱修补术。术后病理示: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肠间阔韧带膀胱底部多发性平滑肌瘤。术后患者禁食水4 d,留置胃肠减压3 d,留置腹腔引流7 d,于术后第10 d出院。
大量临床资料显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也符合现代审美观,已逐渐被广大患者和临床医师所接受。但是随着微创医学的发展,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基层医院普遍开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组织残留。本例患者在初次腹腔镜手术时隔6年后再次手术,术中见盆腔广泛粘连,子宫、双侧阔韧带、膀胱底部、乙状结肠多发性肌瘤,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腹腔镜下分次旋切肌瘤的过程中,多量细碎肌瘤组织脱落于腹腔,但由于视觉盲区或主观技术上的缺陷导致肌瘤残留于腹腔,随着时间的推移,肌瘤与组织之间相互粘连,种植于组织上并生长。
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中关于细碎组织残留的报道实属少见。2009年,王晓雯等[1]曾报道腹腔镜术后子宫组织分别种植于腹膜、Trocar口及残端宫颈共3例。因此,腹腔镜术后组织残留相关并发症应引起广大正在进行和准备开展腹腔镜手术的医疗单位及临床医师的重视。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可能会减少腹腔镜术后组织残留的发生:①加强医生责任心,仔细探查可能遗留组织的部位;②增强手术医师的的技术水平,掌握手术技巧;③严格掌握腹腔镜手术适应证,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晓雯, 易村犍, 宋玲, 等. 腹腔镜术后子宫组织残留3 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9):47694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