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江, 盖 虹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全球经济下的市场竞争,要求市场的主体—人要具有国际性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因此,对于高职而言,需要培养国际化时代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开办之初,就置身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中。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我国高职院校通过与德国、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的延伸活动,吸取了世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理念,确定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中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将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作为优化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重要举措。[1]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国际化具有内容广,形式多,交流日益深入的特点。目前教育国际化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型:人员交流、合作办学、学术交流与合作、教育资源共享等。
人员交流包括派遣和接收留学生,学者互访、进修,派遣语言教师等,这些形式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十分普遍。为扩大招收留学生,各院校加大境外宣传力度,设立奖学金交流项目。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人才。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多达70万人,分布在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外国来华留学人员已达30余万人。[2]对于教师间的国际交流,通常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互派学者开展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水平,邀请国外学者来访、讲学,并在课程和教材的引进、科学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开展合作。
中外合作办学能较快地了解、吸收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实现不出国门的“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主要包括:(1)分校、合作班。由一国的学校在另一国建立分校或合作班,采用一方指定的教学方案、教材,或采用双方协商的方案教学。(2)课程授权。由一国的甲校授权另一国的乙校,为该国学生提供甲校的课程计划。(3)学分互认。一国的甲校系统地认可另一国乙校的某些课程,学生在乙校修课所得学分可以转入甲校,作为完成该校有关课程计划的部分业绩,或两国间的学校与学校通过签订协议,共同提供学分课程。
与一所或多所国外大学开展学术、科研合作项目,或通过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等,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是推动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活跃高职院校的学术气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吸取国际先进的科研手段和方法,特别是迅速地站到学科理论的前沿,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走向。这对于避免科研的盲目性,及时调整科研方向,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学术差距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国际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科研就地转化为创新成果。
教育国际化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给我国高职教育带来巨大的便利。同时,通过积极向世界开放我国的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技术、教育设施等资源的国际共享。按国际惯例聘任教师,培养具有较强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推动我国经济和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此外,教育国际化还包括教职工国际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涉外人员国际化服务能力与国际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常规性承办大型国际会议的能力等等。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机构所具有的基本特点,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合作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第四职能”。[3]培养拥有全球观念、掌握外语、能在国外就业的国际型人才,是今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随着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飞速发展,世界步入了一个地理和空间界限、民族和国家差异正在逐步淡化的全球化的新时代。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从教学、科研、服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来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培养拥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精通国际事务的国际性人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
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同样肩负着传承人类文化、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高职要圆满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向国际社会开放,创造条件不断吸收留学生和外籍教师,同时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走出国门进修深造,不断借鉴国外优秀大学的办学经验,取长补短,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声誉。另外,教育国际化程度本身已成为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高职的发展战略规划中,国际化已成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世界性的教育问题经常召集会议、发表报告等,为不同国家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舞台,提供了途径,直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机构拥有利用国际化来填补‘知识空白’和丰富各国人民之间和各种文化之间对话的很大优势。同一学科的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合作正在跨越国界,成为研究工作、技术、态度和活动国际化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4]
高职教育国际化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我们应不断扩大视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坚持在开放中求生存,在交流合作中求发展。高职院校要树立全局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稳步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但若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和支撑文化,一个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国际化的核心要素是高校的国际化交往功能和实际交往效率。高职院校要聘任有国际交流经验、懂外语、有国际视野的人员负责国际交流业务,还要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懂得社交礼仪、精通外语的骨干教师队伍负责国际合作项目的教学。制定涉外规章制度,明确合作办学管理部门职责,各司其职,防止出现多头共管、遇事互相推诿的现象发生。加强国内外横向、纵向交流,学习国际化发展经验。向教师、学生传授国际合作知识、涉外礼仪,帮助学生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成为国际公民,以国际化的课程和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制定中长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外国留学生、文教专家比例、双语授课课程比例。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讲学,创设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拟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境外办学机构等具体规划。可以分阶段、分项目,按国际区域特点组织实施。一是引进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先进的国际化办学经验;二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实现境内合作办学,与东南亚国家开展境外合作办学;三是面向全球广泛招徕留学生,侧重非洲、东欧及东南亚国家。
教育国际化意味着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与国际趋同。要实现国际化的培养目标,需要与外国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与国际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选用优良教材,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交流素质、合作意识及竞争能力,培养学生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国际化需要文化支撑,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选修课中开设国学、民俗传统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教师和管理人员要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国际交流班级的任课教师应当具备国际交流能力,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以及研究方法,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营造一种重视和支持跨国和跨文化观点和行动的校园氛围。为外国专家和留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提供适宜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住宿、饮食、文化服务、健康保险、公共交通等服务领域。具有较高国际开放度的高职院校,应表现为国际交往频繁、教学设施先进、服务管理高效、师生文明有礼、校园环境良好,逐步提高在国际上的美誉度。
为更好地搞好国际交流,必须搞好软环境建设,达到语言环境国际化,即国际化语言服务平台、图书馆多语种服务程度、外语教育及对外汉语文化教育、国际通用公共标识率等。在教育与交流活动中,能与世界直接对话沟通,而不只是提供别人能读懂的界面(语言服务)。语言界面应服务于学校的对外交流和对外宣传需要,国际通用性是界面规划的基本原则,道路、网站、图书馆、食堂、宣传画册等介绍性、公共服务区域的标识使用国际通用语,各种标识设计也要符合国际通用性,采用国际通用的图标,不用或少用文字。
语言载体是人才流、信息流畅通无阻的根本保证,交往不畅不行。但是,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仍习惯于依靠翻译与外界沟通,忽视管理人员直接进行双语业务沟通的能力。国际化语言环境一定会大大加速高职的国际化建设的进程,反之,语言交往的瓶颈终究会制约我们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国际化为我国高职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提高了高职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质量,增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但同时,目前也有个别高职院校的教育国际化存在开展不畅,多头共管,职责不清等问题,特别是有些合作办学流于形式,外方只负责收钱不负责管理,教材缺乏,而对我方根本不存在利益,浪费大量人力、财力。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中指出,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曾出现外方院校对中方教育主权重视不够,操控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管理权,领导权和决策权等问题。[5]
针对上述问题,在今后的交流与合作中,我们应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总结和学习国外的国际交流模式。积极探索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走一条本地化和国际化融合的道路。努力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完善管理体制,融入现代的教育观念,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以自我发展为主,以国际化反哺本土化,以本土化彰显国际影响力,形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相互促进。客观的深入反思中国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实事求是地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积累的经验、合理的模式。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2-11-23).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王勇,智协区.关于转型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31-32.
[3]孙美丽,刘颖.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S1):13-15.
[4]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5]姜传松,孟中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J].教育探索,2011(1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