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山, 刘亚珍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系,江苏 江阴 214433)
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采取学生肯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开展教育,不仅仅是适应社会,满足企业需求的需要,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鉴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独立,具有反叛意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一不可规避的现实状态,采取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教育模式,即“教—听—自我拓展”,已经不能被高职院校的学生所接受,所以“以变应变”则成为必然,“自我完善区位目标达成”则应运而生。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谓“自我完善”,是指通过有效的教育,使教育过程中的诸多措施施加于学生后,学生的学习状态从他律转为他律与自律结合,最终实现自律,是一个从外部影响向自我完善转化的过程。而“区位目标达成”则是指将高职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按照自然时间维度,划分成为从低到高、从简到繁、从初级到高级、从单一到综合的不同区位,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分解,分解成为各个区位的具体指标,学生根据各项指标的要求逐项达标。由于各项指标是总目标的具体诠释,具有“1+1>2”的指标扩展含义,所以,当学生达成各区位的指标之后,就实现了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正如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所说的:“只有这种以某种方式关心事物和人们的人,才能使自己顺应形影相随的胜利和失望,顺应其他事物的创造者,或者说顺应各种产品和思想的创造者。”[1]
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2]“教育之所以重要,归根到底还在于人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的人才”[3]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同时又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落脚点,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指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具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从当前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结合现实社会需求,完成这个培养目标,学生自身的作用不可小觑。如何分解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各个区位的具体指标,形成“自我完善”区位目标达成培养模式,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
所谓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是个人、部门或组织所期望的成果,而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4]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围绕“高”、“职”这两个字来确定并付诸实施。“高”——高技能、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职”——职业需要、职业需求,即技术型人才。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适应/成长/成熟,完成培养目标?美国著名的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或给我们有益的启迪、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笔者参考埃里克森的理论,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办学现状,结合所在院校的具体情况及对毕业生的质量调查,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提出“自我完善”区位目标达成培养模式:把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三年六个学期,按照自然时间维度,划分成为从低到高、从简到繁、从初级到高级、从单一到综合的不同区位,把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地分解成各个区位的具体子指标,学生根据各项指标的要求逐项达标。
区位目标的设定涉及学生发展德智体的各个方面,由于人是复杂的精神现象,受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区位目标不是简单的学业要求的各项指标的累加,而是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发展、学业理论要求、技能要求的综合体现,区位目标的设定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由于学生个体间在智能外显与内敛、认知发展程度、意义建构的能力等方面,尤其是心理发展变化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控性,所以,如何使区位基本自我目标、区位提升目标和区位发展目标在划分阶段体现出连续的阶梯层次,体现出区位目标的层次性与努力可达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表1 高职学生区位目标各项指标评价鉴定表
图1 “自我完善”区位目标达成培养模式流程图
目标确定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时间区位与自我发展阶段已达到的区位,以及所在区位的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教育培养、经过自身努力,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最后达成所在区位的目标,当基本自我目标、区位提升目标和区位发展目标均已达成后,也就完成了总体目标,学生也就圆满完成学业,成为受社会欢迎、企业满意的职业人,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标是统率,它指引着学校教育教学的行为,也规定了教育教学的归宿。要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让他们潜心思考、认真研习、学有所获、学有所得,而不要让宝贵的时间在无谓的问题上白白消耗,确立具体而明确、细化又恰当的教育教学目标,成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关键。
在区位目标设定前,首先,要对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入学基本信息调查分析,对大一新生的自然状况、入学成绩、理想与现实落差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学生入学之初,通过问卷调查、心理调查分析、心理测试,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的进取状态,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确立总体目标和区位目标,包括自我目标、提升目标和发展目标,并按照当前自身状况进入相应的区位,为实现区位基本目标、区位提升目标和区位发展目标做好准备,这是区位目标达成的基础。接下来,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质疑,对人生和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与探究的动力。这样教育教学任务也就能水到渠成地进行下去,学生会积极跟随老师完成各区位目标的设计。
为满足市场不同岗位、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基于岗位需要,依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及认知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找准切入口,交流学习研讨,加深对6个区位目标设置的认识和理解,寻找恰当的案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通过各种措施引导学生进入适合自己现实状态的区位,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悟其内涵,逐步加深认识,实现自我完善。
学生进入区位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标达成或提前或滞后,如何实现定期有效调控,在动态中实现目标达成是学生实现“自我完善”的关键。如何使学生分层次、有步骤的实现各区位的基本目标、提升目标和发展目标,需要对区位目标达成绩效进行分析。通过对学习理论知识考核、技能实践考核、整体思想状态、职业意识等方面的考核分析,实现对学生区位的调控。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三导”结合,明确目标达成所要进行的工作,围绕学生的发展,落实学生主体,追求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效益更强、效能更显,实现培养目标的高度达成,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他律与自律结合,实现自律,区位目标逐步巩固落实,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自我完善区位目标达成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区位目标达成与总体目标达成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是指标体系发挥杠杆作用,是最后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自我价值的实现受到诸多来自于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再假设外在因素影响基本趋同的状态下,自我完善无疑成为了影响的关键要素之一。要做到自我完善,就必须把握好“目标、方向、定位、行动”这八个字,其中,“自我定位”更加显得重要,正如古人所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看清他人或许容易,而认清自我,能够准确、清晰、科学、合理地为自我定位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认清自我需要深刻的剖析自己,既包括悦纳自我,还包括批评自我,对于绝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已经“习惯”于自我中心的90后而言,深刻剖析自我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用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不断的引导,同时更加需要通过共青团、学生社团的组织开展以“团队”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活动,通过活动来影响学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认识自己、剖析自己、管理自己,自我完善是达成目标的关键。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尔曾经说过:“压力犹如一把尖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甚至在初中阶段其学习成绩就始终不“令人满意”。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还“经久不衰”的当今,由于成绩的欠佳,这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承受了来自于社会、家庭、老师、同学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犹如“千斤重担”压在学生肩上,使他们透不过气来。面对学生的压力,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来为学生解压,通过有序的教育,采取积极的态度,因势利导,来帮助学生把握住“刀柄”,适当而有效地释放和缓解压力是实现“自我完善”的基础。
区位目标的设置与达成都是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力水平。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指导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最终完成高职院校培养多层次、多类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总体目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实现振兴区域经济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和人才支撑。“所有的做法和经验都要受到人才培养效果的最终检验”。[5]
[1]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13.
[2]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3.
[3]冯晓光.WTO呼唤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2(3):41-43.
[4]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EB/OL].道客 巴 巴网.(2012-05-15)[2013-03-10].http://www.doc88.com/p-696270518219.html/
[5]范唯.第一要务:高技能人才培养[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8-10-28)[2013-03-10].http://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08102800008&cata_id=N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