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星海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复苏到规模扩张、再到内涵提升的过程,现在已进入特色品牌建设新阶段。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湖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建设湖北职业教育品牌的通知》(鄂教职成[2012]16号)文件,要求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监控体系、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等建设,其中,如何认识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瓶颈,怎样建设一支与职业教育品牌相适应、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教科研能力和技术开发服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所谓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1)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校内专任教师和兼课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要具有双师结构的高职专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包含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又包含双师结构专业团队的打造。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多种因素:一是思想观念因素。许多教师在理论学习熏陶下走上高职讲台,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思想认识上不愿意下企业。二是政策引导因素。对双师素质教师重使用,轻政策倾斜。三是企业支持因素。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很难真正到学院上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兼课教师。四是双师标准因素。双师型教师难有一个统一的评价认定考核标准。五是教师自身因素。一线上课教师很难拿到企业技术革新项目,参与企业应用技术研究。六是教学压力因素。高职教师教学任务都比较重,就是寒暑假也有许多质量工程项目、培训教学项目,很难有相对集中的时间下企业,只是专业调研用几天时间到企业走马观花。七是资金投入因素。高职教师提高学历、加强培训交流投入占主流,而单列经费支持下企业的不多。八是待遇因素。学院教师下企业,企业专家兼教师,都没有明确的待遇规定。九是校企协同共培机制因素。培养学校热、企业冷现象没有根本改变等等。尽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受多因素制约,但目前制约的关键瓶颈是“专业教师下企业难、企业专家进校园难”。打破这一关键瓶颈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与职教品牌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之关键。
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瓶颈,结合湖北交通职教品牌建设思考,在总结湖北交通职教集团内院校已有的建设经验基础上,着力加大品牌建设参与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共培”力度,着力探索实践,打破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瓶颈,提出如下建设举措。
依托湖北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行业基础和优势,建立稳定的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并通过校企双方互兼工作岗位、互派专业人才、互聘技术职务、共同培育教师、共同解决教育教学课题和生产技术难题,形成“互派共育”机制,打破“专业教师下企业难、企业人才进校园难”的瓶颈,推动集团内院校与企业协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不断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的校企共培长效机制,有效发挥实践基地作用和功效。
有目的地选择教师实践基地。要选择交通行业知名企业、学院承接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校中企”。一是依托职教集团,选择湖北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简称“省交规院”)、湖北恒信德龙汽车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中南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技术水平较高、职工培训基础较好、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优秀骨干企业,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二是利用全国唯一由高职院校负责代建的“援疆乌赛高速公路代建项目”,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三是利用校中企“湖北顺达公路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湖北顺达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湖北楚雄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等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学校和企业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等,制定出具体的实践计划,由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自主组织实施。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2年必须有2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可根据培训需求和客观条件,采取到企业施工现场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生产岗位上操作演练、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把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学生到企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学校选派相关专业教师与学生一起下到企业,要求教师在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和指导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企业实践活动。
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机制。学校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考核和登记制度,并将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培训专业教师的机制,校企共同制订《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任职与兼职制度》等制度,教师下企业锻炼期间享受在校工作待遇,并给予一定的差旅补助;落实教育部等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师[2012]14号)精神,修订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从学院事业费中给予兼职教师待遇。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充分依靠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起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
按照“协同共培、专兼结合”的建设思路,加快集团内院校交通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步伐,形成企业培养专业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学校培养兼职教师的育人经验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协同共培”机制。通过聘任方式聘请合作企业高端专家充实专业带头人队伍,如聘任全国交通工程技术人员的楷模、省交规院高级工程师陈刚毅,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湖北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我国知名桥梁专家、教授级高工裴炳志,五一车务汽车维修连锁服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全国汽车维修名师熊荣华,中南丰田公司总经理杨勇军等企业知名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提高专业带头人职业教育能力、专业发展方向把握能力、科研能力、应用技术开发能力;通过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如从湖北路桥、省交规院、恒信德龙、中南丰田等优秀企业聘请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业务档案,建立专兼教师一对一的联系交流制度。对兼职教师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力争经过三年建设,兼职教师的学时比例达到50%,形成一支技术全面、结构稳定、素质优良的兼职教师队伍。紧抓交通建设大发展的机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有计划的统筹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公路工程建设、到汽车“4S”店等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每年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不少于2个月的实践轮训。通过企业挂职提升专业带头人对专业的驾驭能力和行业影响力,通过企业轮岗提升骨干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通过企业顶岗积累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打造既是专业带头人又是项目负责人、既是骨干教师又是技术负责人、既是青年教师又是基层技术人员的“能上讲台,能下工地”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加强教师考核评价激励制度改革创新。由牵头学校、参与学校、企业共同开展培养制度改革;改革教师评聘办法,将教师参与企业生产、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建立学生测评、教师互评、系部考评、督导评价、校企共评、社会评价等多层次、多方位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年度综合质量奖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依据。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以岗定薪、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责权利对应的分配制度。健全职称评聘激励机制,把双师素质和下企业锻炼经历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改进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强化岗位聘任,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逐步形成“能上能下”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注重营造教师教书育人环境和教师成才环境,建立和形成教师成长、成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在舆论宣传和政策导向上始终坚持向教师、教学一线倾斜,坚持教师岗位工资水平高于其他人员20%的标准。对在评先、推优、住房等方面向教师倾斜,鼓励和奖励教师参加教研,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探索校企双方相互兼职合作机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特别是将具有教学能力、曾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的企业退休的能工巧匠返聘至学院担任校内指导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契约管理机制,保障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建立兼职教师培训机制,落实兼职教师相关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院校间教师互聘上,逐步建立“互聘教师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师资共享的管理制度,制定互聘教师的程序以及师资共享协调组织。在职教集团内建立教师校企互聘、校企共培的“互派共育”机制,加强校企专业技术人员协同创新合作,促进集团各成员单位深度合作,联合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开发中心(技术中心、研究所、实验室、工作室)等,开展联合科研、联合攻关,协同开发新技术,协同攻克技术难题,协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技术开发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交通行业发展能力。
湖北交通职教集团通过上述举措,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教师实践基地更加稳固。交通职教集团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作用,校校、校企合作更加紧密,能有效解决教师下企业难的问题。二是教师管理制度更加完善。通过制度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师管理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入制度化轨道,打破了“专业教师下企业难、企业专家进校园难”,形成“校企协培”、“互派共育”长效机制。三是教师双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由于解决了教师下企业难的问题,通过改革教师评聘办法,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教师的双师素质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不断提升。四是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实力明显增强。通过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的创新能力、教科研能力和技术开发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有效地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五是形成一支与职业教育品牌相适应、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教科研能力和技术开发服务能力的“能上讲台、能下工地”双师型教师队伍。